11月28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质量为68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LB-1的艺术想象图,中心黑色的点表示黑洞,周围红色的圆盘代表截断的吸积盘,右下蓝色天体是伴星B型星。 新华社发(喻京川绘)
发现被誉为“黑洞之王”的“功臣”——郭守敬望远镜,就被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这个巡天利器为什么选择安放在这里?它又是凭借怎样的技术来颠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呢?
巡天利器“安家”河北!
在河北省内雾灵山南麓的连营寨
10个现代化的天文圆顶矗立于山脊之上
这里就是当今亚洲规模最大的
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著名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就在这里
兴隆观测基地平面图
和普通望远镜不同
科研用的天文望远镜更大、更重、
精度更高
同时也很难移动
兴隆观测基地全景图
兴隆观测站大气透明度好
且每年平均有240~260个光谱观测夜
其中包含100~120个测光观测夜
晴夜数多
具备优秀的天文观测条件
和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
因此科学家们把郭守敬望远镜安放在此
郭守敬望远镜(摄影:罗凯)
为什么它能“看到”?
“郭守敬望远镜”是一架大视场
兼备大口径新型光学望远镜
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其有效通光口径达到4米
视场角直径为5度
郭守敬望远镜的结构
完全由我国的科学家独创
地球上没有第二架
2016年秋季开始
研究团队利用该望远镜
开展双星课题研究
历时两年监测了一个
小天区内3000多颗恒星
发现在一个双星系统中
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
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
不同寻常的光谱特征表明
那个“看不见的天体”
极有可能是一颗黑洞
研究人员随即进行了“确认”
计算出该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0倍
LB-1的艺术想象图 (喻京川 绘)。国家天文台供图
在此次黑洞发现过程中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共为这项研究做了26次观测
累积曝光时间约40个小时
为了纪念LAMOST在发现
这颗巨大恒星级黑洞上做出的贡献
天文学家给这个包含黑洞的双星系统
命名为LB-1
还会带来哪些惊喜?
郭守敬望远镜建成之后
一次次的观测结果和技术成就
无一不给我们带来惊喜
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庞大的光谱数量
天文学家们得以对银河系
进行“星口普查”
天文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为银河系重新画像,两次刷新了银河系半径大小,从原来的5万光年扩大到了10万光年,增加了一倍;
还有最近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人类已知的锂含量最高的巨星,它的锂含量是同类恒星的3000倍以上,堪称“宇宙最大充电宝”;
天文学家还通过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万余颗来自宇宙早期的贫金属星,它们如同宇宙的“化石”一样记录了宇宙早期的演化信息; 
郭守敬望远镜找到了一批超高速星,它们的速度快到甚至可以摆脱银河系的引力……
这颗黑洞的成因目前仍是未知数。它究竟暗藏着全新的黑洞形成理论,还是代表了黑洞俘获恒星的过程,仍有待未来更深入的观测。而LAMOST也将继续对更多的天区进行观测,试图找到更多隐藏在银河系中的神秘黑洞。
热门文章:
来源:河北新闻网、经济日报、兴隆观测站网站
编辑:来淮
主编:刘磊、刘婧、张晓明
监制:朱湘鹤、刘新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