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520刚刚过去,我们又制造了一个可以高调秀恩爱or低调吃“狗粮”的纪念日。
如果说有什么话题能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热情不减地讨论,那一定是爱情了。
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有千万个人,就有千万条心,自然有千万副心肠,就有千万种恋爱。
在爱情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最近在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豆瓣评分:9.1
这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很多人说他比女人更懂女人
茨威格多写中短篇小说与人物传记,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这部高分好书常常被人忽略。
在这部作品中,茨威格讲述了一段“畸形的爱恋”,男主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无意烧起的一把“爱情之火”,最终将自己与残疾女孩艾迪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01
霍夫米勒,在轻骑兵某团担任现役少尉。
他的人生几乎都是安排好的,“按部就班地自动步步上升,直到得了痛风症告老还乡”。
话剧《心灵的焦灼》中的霍夫米勒
跟随骑兵中队到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城驻防,每天看到的都是同一群人,玩的都是一样的游戏。
无论生活还是他这个人,全都乏善可陈。
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到富豪开克斯法尔伐先生的家与他共进晚餐,并在那里结识了开克斯法尔伐先生的女儿艾迪特。
那晚,陶醉在美食与美酒之中,霍夫米勒整个人开始变得轻飘飘。在与艾迪特的表姐伊罗娜跳完舞之后,他又向闲坐在一旁的艾迪特邀舞。
他根本没注意到,艾迪特的双腿有残疾。
霍夫米勒与艾迪特
被冒犯的艾迪特疯狂地抽泣,霍夫米勒慌乱逃离这座府邸。
为了弥补过错,他用自己当月仅剩的粮饷给艾迪特送上一大捧长柄玫瑰。对方为了表示感谢,也再次邀请霍夫米勒来家中与她和表姐一起喝茶。

就这样,霍夫米勒开始频繁出入艾迪特的家,即使讲一些无聊的废话,也能逗得两位女士哈哈大笑。
在这里,霍夫米勒感受到了军营中没有的放松和快乐。他的到来让一直郁郁寡欢的艾迪特重新绽放笑颜,父亲开克斯法尔伐先生也对他十分感激。
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信任感、力量感让霍夫米勒精神振奋,他第一次有了年轻人般的澎湃热血。
到这里,也许你能猜到,艾迪特爱上了她的“救星”霍夫米勒。然而全世界都知道,只有当事人霍夫米勒还沉醉在“我是大善人”的美梦之中。

诗人余秀华让我们看到,一个因身体残疾没有爱情的人,会怎样疯狂地设想着爱情。霍夫米勒对于艾迪特来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当艾迪特表露心迹之后,霍夫米勒震惊了,他对她的感觉并不是男女之爱。他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
为了帮助艾迪特更好地治病,他答应与她订婚,但最终还是后悔,借执行任务调离此地。
知道了真相的艾迪特装作没事人一样谈笑,在以取书为由支开伊罗娜之后,毅然从露台上跳了下去。
02
如果单讲这样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充其量只算一本小言。
被罗曼·罗兰称为“灵魂的猎手”的茨威格,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在尼采的哲学中又对社会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他的作品中总是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茨威格

本书的译者张玉书认为,茨威格的小说没有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将人物内心与事件背景全都告诉读者,而是主人公现身说法,或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向读者敞开心扉,“让读者瞥见人物灵魂深处最幽微,最隐秘的角落,感觉到灵魂最精致的震颤。
霍夫米勒每一次的心理活动,无不是作家对于人性本质的发问。
尽管霍夫米勒的背叛,是艾迪特之死的直接原因,但我们很难说他是个坏人。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
生活一成不变,没有一点波澜。偶有机会结识到“另一个世界”中的人,总是怀着好奇和新鲜感想要接触。何况,艾迪特也真的因为他的到来而快乐。
对弱势抱有同情,并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这事儿真的太普遍了。
在霍夫米勒大段的内心独白中我们看到,当他持续不断地向这个可怜的姑娘散发光芒,也许就不光是为了拯救艾迪特了。
然而上苍把一切安排得比我想象的要容易的多。另一种麻痹、更好的麻痹在等待我,一种比我在粗劣的酒精里寻找的更加精致、更加纯净的醉意。因为虚荣心也会使人眩晕,感激之忧也会使人麻醉,柔情蜜意也会使人其乐陶陶,心神迷乱。
帮助艾迪特,只需要经常到她家陪她聊天解闷,同时还能享受美味佳肴与年轻女子的赞美、喜欢。
不仅如此,开克斯法尔伐先生也对霍夫米勒充满了感激之情,一直希望能在仕途上提携他。
霍夫米勒与开克斯法尔伐
甚至“助人”这件事本身,也让他沾沾自喜了。
渐渐地,我自己心里也对这种言过其实的报道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安慰的效果实在妙不可言……我感觉到,我这番话一说,他的自信心迅速增长,在这一小时,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体会到,一切积极行善之举,都含有一些使人陶醉的乐趣。
贪图物质享受,爱慕虚荣,陶醉于助人的过程,这种帮助已经变味了。
为了利益去帮助一个人,因为做了好事而自我感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也并不罕见。
作者借艾迪特的医生康多尔之口,道出了这种同情的真相。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

霍夫米勒看到开克斯法尔伐父女因艾迪特腿部病情一直没有好转而痛苦,不考虑病人的实际病情,就向他们“拍胸脯”保证艾迪特一定会痊愈。
面对艾迪特因为“爱情”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就稀里糊涂答应了对方的订婚。
不是有意识的蒙骗,也不是粗暴的欺骗,但霍夫米勒的同情与软弱,将自己和开克斯法尔伐父女引向了无尽的深渊。

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同情?茨威格也对此做出阐释。
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康多夫医生,不仅清醒指出了霍夫米勒那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同情心会有多危险,同时也尽自己所能,让“同情”发挥到最大价值。
霍夫米勒与医生康多夫
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病人,甚至娶了一位双目失明的病人为妻。
有人说他是因为治病过程中弄瞎了女人的眼睛,出于愧疚娶她为妻。也有人说,是因为这个女子将继承一大笔钱,医生觊觎这笔财产。
事实上,康多夫娶她为妻,仅仅是因为对方信任他。
我知道,如果我把这个女人弃而不顾,她会彻底毁掉……意识到自己至少拯救了一个人,至少使一个信任你的人没有失望,至少做对了一件事,总是一件好事。归根到底,你总得知道,你只是浑浑噩噩地在苟延残喘,还是在为什么目标而生活。
03
茨威格的人道主义,不仅包含对同情的探讨,他也在呼吁和平
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他积极参加反战活动,《心灵的焦灼》中也涉及这方面内容。
小说最后,斐迪南大公被谋杀引发了一场战争,霍夫米勒因“谋杀”了一位少女逃到战场上,盲目屠杀更多的人。
“成千上万个和我一起走在队伍行列里的人都在干同样的事情,用卡宾枪、刺刀、喷火器、机关枪,或者赤手空拳,都在干同样的事情,我们这一代几十万、几百万的人,在法国、俄国、德国都在干同样的事情——谋杀了一条人命又算得了什么。在这史无前例、规模空前、比以往任何战争惨烈千倍,范围广及天上地下的人类大破坏、生灵大屠杀之中,一桩私人的罪过又算得了什么?”
当祖国奥地利陷入纳粹的统治时,茨威格预料到法西斯对犹太人和进步人士的迫害,他离开家乡,流亡英国,并最终辗转到达巴西。
目睹着热爱的“昨日世界”在战火中沉沦,无数无辜生命在狂轰乱炸中丧生,在《心灵的焦灼》发表之后的第四年,他在巴西与第二任妻子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

在他的绝命书中,茨威格这样写道——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尽管这位对人类满怀热爱与同情的作家,没有战斗到旭日东升,但他留下的作品会让后世的人收获勇气与力量,更清醒地活在这复杂的人世间。
购买戳👇

-END-
作者|豹酱
图片来源 | 话剧《心灵的焦灼》
■ 往期精选 ■
同情他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