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我们都知道最近有一档综艺异常火爆,“姐姐”二字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30个性格迥异的成熟女性站在舞台上,一群迷弟迷妹们在屏幕后面疯狂呼唤“姐姐”、“姐姐”。
连曾经的霸总黄晓明都被训练成了“端水艺术家”,小心翼翼称呼各位姑奶奶们为“小姐姐”。
“姐姐”这个词本用来形容年龄稍大的女子,放在这里倒显示出网友对30+女性们的三分喜爱三分亲昵四分略带敬意。
话说这些年来,对女性的称呼从美女、女神到小姐姐、姐姐,已经演变过好几轮。这些称呼从侧面也见证了女性群体从自我觉醒,到生命力爆发的成长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女性称谓的变化。
 01
妇女能顶半边天
提到对女性的称呼,不免令人想到“妇女”一词。妇女在官方词典中是成年女子的称呼,一般指 14岁以上的女性。
不过这个词近些年被很多女性诟病,认为它是年龄大、家庭主妇的代称,甚至不愿意过妇女节。
追溯到古代,“妇”这个词最早被赋予的含义其实是服从、服务的意思。
《白虎通•三纲六纪》:“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释名•释亲属》:“妇,服也。服家事也。”
《说文》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妇女就是在家扫地操持家务的人,这似乎跟家庭主妇的定义是一样的。历史上的妇女服务于家庭和男人,而解放后的“妇女”则被用于社会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为了号召女性劳动力,“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但是搞建设就不能讲究女性特质,于是我们看到那时候海报里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朴素、健硕、朝气蓬勃。
于是,女性被统一“去性别化”,全员投入到建设当中,甚至还诞生了“铁姑娘”、“铁娘子”这样的称呼。
用性质坚硬、坚强的“铁”修饰姑娘,也是那个反性感时代的性感。这对传统妇女“温柔”“贤淑”的弱女子形象,是一种颠覆。
一方面这些称呼好像极大提高了女性地位,让女性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
但另一方面因为各种物质、教育条件的匮乏,这时候的女性大多数是文盲,习惯于逆来顺受,少有自我意识和争取解放的觉悟。
想想我们的母亲们,她们身上除了妻子、母亲这两个责任型的女性角色,关于她们自己的女性特质恐怕从来没有发掘过。
这时候的“妇女”一词更像一种被社会需求的劳动力。
包括现在很多女性社会组织的名称都是XX妇女协会,比如世界妇女组织、联合国妇女署、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等等。
妇女一词抹杀掉了女性特质,不突出个性,跟性感、温柔都挂不上钩,甚至在日常印象里,好像“中年妇女”要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妇女”。
所以,“妇女”一词被现代女性抛弃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追求独立、美丽的现代女性身上,她们当然不希望把自己和家庭劳动力捆绑在一起啦。
 02
从美女到女神
被我们熟知的,第一个大众化赞美女性特质的称呼可能就是“美女”一词。
从“妇女”到“美女”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已经开始追求美好自我。
女性开始构建自我的时间其实很晚,大概是在高考恢复后。要读书,要美丽,这是那时候大部分女性对美好自我的初识。
女性开始按照自己的愿望自我塑造,“美女”一词满足了她们的内心期待。
但很快,“美女”这个词就被用烂了。只要路过大街小巷,你就能听到:
“美女,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美女,帮忙扫个二维码,送小礼物。”
一下子,“美女”一词显得俗气且带有目的性,甚至还有一丝轻浮。所以许多女性觉得“美女”带有调侃和戏谑的成分。
于是,“美女”的升级版“女神”出现了。
“女神”一词最早出自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生经》:“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
女神在古代一般指女性的神明,用在现代口语中,代表了具有优秀品质,美好外表,兼具“可望不可及”气质的女性,也可以看作是女性对自我要求的提高。
很多女性称自己向往的女性形象为女神,男性也会称自己心仪的女性为“女神”。
同时段,“女神”的反义词——“女汉子”也被大家广泛认知。
提起女神和女汉子,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小品《喜乐街》里的贾玲和瞿颖,“女神”是白富美,有气质有颜值,而女汉子就是屌丝,自己换灯泡自己掏马桶。
她们的对比,就像是社会对女性要求的两种极端体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总的来看,无论是“女神”还是“女汉子”,女性们对自我的认识大多投射在他人的评价上,对美的标准更多还是被男性所左右。
所以,当她们面对挫折时,一般会抱怨“渣男”或在社会那里找原因,并不具备独立的自省意识,从女神的神坛滑落后,甚至自嘲为“女汉子”。
03
小姐姐时代
美女过于轻佻,女神过于高冷,而“小姐姐”这个词正好中和了前面两个词的缺点。
“小姐姐”最开始是二次元对萌系女生的称呼,后来火出圈成为大家对温柔可爱女生的统称。它的受众很广,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女性都可以被称为小姐姐。
仔细拆分一下这个词,用“小”来修饰“姐姐”可以让女性感官上更加年轻化。你想想,如果有人管你叫“大姐”(很容易联想到闲人马大姐),可能一个板砖就过去了。
卸下高跟鞋的高冷女神,去除打扫卫生的妇女的粗糙感,化身“小姐姐”的女性们略带可爱,更增加了一份亲切和敬爱。
同时,“小姐姐”的流行也是网络用语卖萌性质的体现,称对方为“小姐姐”也是将自己置于弱势一方,这种不具攻击性的语言,很容易拉进网友之间的距离。
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大火的“姐姐”一词则相对成熟化,如果对30+的女性称之为“阿姨”好像多少有些暗示其年龄大的意思,称为“小姐姐”则又有些不够正式。
“姐姐”在小姐姐和阿姨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感,相比于“女士”又不显得那么板正,更有亲切感。
天津人就喜欢管女性叫“姐姐”,这里的姐姐同样是表示尊敬和亲切。
但无论是“小姐姐”,还是“姐姐”,都体现了大众审美对于幼感化的要求。
就像同年龄阶段的30+男性群体一般会被称为“大叔”,而我们的30+女性却只希望被称为“姐姐”。
“阿姨”本来是与“大叔”对等的称呼,被女性嫌弃,恰恰印证了中年女性危机的迫切性。
还记得前段时间中生代女演员谈到自己的职业危机,称在这个年龄段接不到剧本。
社会一方面要求女性年轻化,另一方面中年女性得不到重视,还要拼命装嫩。
这种难以自洽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兴奋地使用着“小姐姐”,“姐姐”这样的称呼时,别忘了“阿姨们”也需要认可,也需要温柔以待。

语言是社会价值观、文化的综合体现,一种称呼代表着一种社会观念。
女性厌恶被称为“妇女”,是她们展示自我价值的要求;女性不愿被称为“女神”,是她们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抗;而“小姐姐”终有一天也会被她们抛弃。
因为在女性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有色彩的角色,不被捆绑在一种角色里,“做自己”才是她们的终极追求。
最后,希望小姐姐、姐姐、阿姨、妇女们都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呀。
-END-
作者 | 阿里梅梅
参考 | 《女性乌托邦》,李小江
铁姑娘,维基百科词条

《说文解字》女部字反映的汉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程雯洁,北方文学

从“女神”到“小姐姐”看网络青年女性的称谓语,铁妮,北方文学

■ 往期精选 
小姐姐、姐姐、阿姨、妇女都是一样的美好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