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挪威公共电视频道NRK推出了一档长达7小时的节目——拍摄一辆火车在卑尔根铁路行驶,忠实记录沿途所经过的景色。7个小时,没有脚本、没有对话、没有剧情,纯粹马拉松式的直播。然而,收视率惊人。
后来,《小森林》《人生果实》《三时三餐》……这些综艺节目以及影视作品,也用同样松弛的节奏、唯美的画面,治愈着我们的疲惫与焦虑。
是的,我们越来越喜欢“慢”、想要“慢”、宁愿一生这么“慢”。
谁不喜欢“慢”的概念?一个与高压现实完全颠倒过来的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简单的食物,过清简的日子,心中充满爱、而不是欲望,可以把一生的时间全浪费在美好的小事上。以及,在这样的生活里,没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太舒服了,就像藏在通讯录深处的某个朋友,联络得并不热切,甚至很久不见,但只要一接上线,就会带你进入一个舒心的结界——那里有美好的回忆、共同的情感,还有淡到无形却妥帖入心的安慰。在这里,一切情绪都是慢的、舒缓的。山河永春,岁月温柔。
看《向往的生活》,黄磊与周迅,大致如此。
犹记得当年《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热播的时候,所有人都希望他们俩因戏生情,还有报道写着:周迅父母去片场探班,一眼就看上了黄磊,觉得是个好女婿的人选。连黄磊自己也回忆,当时拍完剧两人忙着赶通告,一起在路上跨了千禧年,还听到广播里说“此刻在你身边的人,将跟你一生纠缠不清”,印象深刻。
后来呢?
戏里,徐志摩没有和林徽因在一起、容耀辉和秀禾也没能冲破藩篱;戏外,黄磊和周迅成了多年不怎么同框、但一见面就互相捧脸的老友。她很自然地叫他“磊哥”,他很宠溺地叫她“妞妞”——最令人会心一笑的是,黄磊总是向大家介绍“周迅的小名叫妞妞”,却被周迅现场“打脸”:这不是我的小名,一直以来,只有你这么叫我。
场面尴尬,又莫名温馨——这世界上有个人,对你有专用的名字。相识半生,联络渐疏,他自己都忘了种种因果,记忆淡至无味,可时间却熬出了一份熟稔到无论多久未见、再见面都能立即亲切起来的情分。
前段时间看《隐秘的角落》时,也想起张颂文老师的一段友谊——很早就知道,他与演员周一围是多年好友,一起度过人生很长一段时期的低谷。
2018年的时候,他的电影《西小河的夏天》上映(片中饰演他儿子的,也是《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扮演者荣梓杉),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平凡的演员,业务能力出众,但鲜少有人知道。电影上映,自然没有声势浩大的营销,他自己在微博发了个简单的宣传,告知定档日期。
凌晨一点,不怎么经营微博的周一围,特意转发并附上了一段来自“死党”的推荐语;凌晨三点,周一围的妻子、主持人朱丹再次转发,附言更煽情。
以上,大概就是每个成年人都希望拥有的友谊:淡如水,却甘若醴。

小时候交朋友,喜欢强调“最”: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而且友谊特别需要证明,最好上课放学、周末玩耍全都形影不离,如果哪天没有一起,那就是背叛。
后来毕业、各自去了不同城市,曾经发誓要永远在一起的小伙伴,纷纷散落天涯,即使在互联网和手机都很发达的时代,曾经“最好的朋友”到底还是渐渐失去了音讯。
整个青春,是新鲜的、迷茫的、炸裂的、崩塌的、但又始终热血、始终顽强,等到一切散场,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这里不美好,不安逸,充满狡猾、算计和不等价的交换。但某种意义上,它又很公平——人人都很孤独,都在迫切地等着一个拥抱,但又警惕地随时准备拒绝。
一个很爱喝酒、性格直爽、喜欢谈恋爱但也经常失恋的女孩时常对我说:总有一个酗酒和痛哭都无法疗愈的深夜,让你明白,有多少好朋友,其实远远算不上朋友。
在某些方面,她像是困在自己的青春期里,再也无法长大,暧昧的男人半天不回信息、稍微冷落了几天,又或者才约会一个月就不欢而散,她就会短暂地觉得天塌了,要喝酒,要哭诉。在20多岁的时候,我们会耐心地陪她喝、陪她闹、帮她找原因。现在大家都30多快40了,她再约这样的失恋酒局,很多朋友通常都不会去——自己每天都够累的了,实在无力再帮她分析各种蛛丝马迹,以证明某个不重要的男人到底是爱她还是不爱她。
人长大了,就会觉得:恋爱是年轻人的特权。中年人精力有限,老板责难、孩子顽皮、父母老弱……任何一方面,都需要调度一切资源和能力去应对。至于一个人爱不爱自己,实在没那么重要,也在意不起来。
困在青春期里的老女孩直到最近才真正明白:
成年人的友谊,不是用来彼此消磨时间的。
就是今年春节,在她因为疫情被困在北京时,有个过年回了老家的朋友主动提议帮她照顾行动不便的父母。后来父母打电话叮嘱她,不要再麻烦人家了。“来了带蔬果米粮,走了还把门口的垃圾顺手提走扔了”,末了再补一句:“是你中学同学呀,这么多年也不怎么常见来家里坐坐,人家自己也是拖家带口的,太不容易了!”
放下电话,她觉得自己特别没良心,又觉得自己很幸运。认识20多年,即使一起从老家考到了北京读大学并在此定居,她们也甚少见面。她喜欢热闹,而朋友却很抗拒泡吧、社交、喝酒。但,她们还是彼此熟悉,是那种只要拿起电话就能跳过开场直奔主题的老友,再难启齿的事,对彼此讲出来,从无顾忌。
疫情初散的时候,朋友从老家也回到北京。她纠结了一整天,一会儿翻箱倒柜想要找个最好最讲究的礼物送给朋友致谢;一会儿又坐在那儿发呆,觉得这么表达有些虚情假意,配不上人家云淡风轻的深情厚谊。
末了,她去她家,给孩子带了些礼物,然后两个人就在家里安静地喝了一下午茶,她第一次学会了倾听,听朋友讲了讲当妈的心酸,最后她拍了拍她的肩膀又紧紧拥抱,什么话也没说,什么话也不必说。
互相奚落着散场作别,各自归家,暂无后话。
我想,现如今,我们心底渴望的好朋友,就是如此——不需要迎合,不需要讨好,深知人生复杂,懂得求同存异。可以安静地听你诉说,回应你她的经验和她懂的道理,寥寥数语,不煽情不用力。然后,等你睡醒一觉,她又扁舟远去,等下一个江湖再见。
在这个世界上,再孤独的人都需要朋友。
得意时有人共欢,失意时有人倾诉。就像是自我某个维度的见证与检视,比相机里的记忆保存得更长久。不必天天分享人生苦乐,但偶一见面,淡淡如水的交谈里,得知你很好,我很好,我们曾经的信念、如今的坚持,都很好,就很好。
谢谢你,放慢了我的人生。
所以成年人的友谊或许是这样——

1,并不时常见面,但聊天时的自在和深入就像天天都在见面。

2,非常看重友谊本身,如果不是天大的事,绝不会去刷人情。

3,不会要求忠诚、专一,接受对方随时离开,和其他朋友更加亲热。但是会介意对方和傻逼搅合在一起,会当面提醒,会坦诚说出自己的忧虑及困扰,但如果对方执意不加理会,就祝福对方。

4,朋友做不下去时,自行消失。不黑、不打扰。
最后,分享一句我和我最好的朋友都很喜欢的电影台词:“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希望有朝一日,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甜美的炼乳。”
“我们有亲人。但感谢上帝,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朋友。”
——来自《玛丽与马克思》
插图来自艺术家Helena Perez
截图来自《玛丽和马克思》(人生必看)
为了持续看到推送
请顺手点个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