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论  |
点名关注 眼观世界、平心而论
关注作者
长期收看精彩文章…
百万国人订阅的深度解析号;全国时评原创前。揭示真相,解读内幕,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今日平说独家发布,侵权必究
导读: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曾经不自信的军迷们开始自信了,我们曾经不自信的中国制造也开始自信了。这些自信的提升源自于我们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中国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突然开始盛传中国海参养殖户大量使用敌敌畏,差不多每亩要投放两瓶左右的敌敌畏原液,投放之后鱼虾死绝,只剩海参快乐成长。此消息一经网络放大,立刻引起全网恐慌,很多人都开始感叹说中国人能活下来真不容易。
但是后来经过农业部和水产协会的官方调查已经介入,再次临检了当地入库的全部的海参批次,没有发现任何敌敌畏残留。中国水产前沿也发布新闻表示:这很可能是一起乌龙事件,是一个出发点很好的行业误会。
其实我们只需要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投放如此高浓度的敌敌畏到池子里,海参怎么可能活下去?海参是比鱼虾更娇贵的一种腔肠类海底生物,它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污染稍重就会死亡。并且如果做过食品生意的人都知道,如今想要从事食品经营和销售,食材从生产到进出库都需要完整的质检单,农药残留是标准检测项目之一,且处罚极其严格,有毒有害食品通不过正规渠道上架销售。
因此从一开始这个事件就透露着一些不寻常的味道。本来这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乌龙新闻,因为它有悖常识。只要能毒死鱼虾的,一定会先毒死海参,海参并不比鱼虾更耐药。
实际上记者当时在海边养殖场的确看到了很多敌敌畏空瓶,在暗访过程中记者也从养殖户口中真实听到了这些敌敌畏是用于海参养殖池的,所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一条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就诞生了。记者没错,养殖户也没撒谎,但是由于对食品安全的敏感,使得我们忽略了这其中那些值得深入调查的细节。比如,敌敌畏到底是什么时候用的?
你总不能说有人用洗洁精刷碗了,就等于这个人是在用洗洁精煮汤给你喝吧?
实际上,敌敌畏和一些消毒杀菌原药粉在养殖场所的使用,在一切国内外养殖基地都是常态,但使用这些不是直接撒在被饲养的动物身上,而是用于养殖场所的建筑消杀。比如养猪场在放养猪仔之前,都会用类似的药品进行环境整体消杀,等到药品降解之后,再把猪仔放入。这样一来干净卫生的环境就会减少猪仔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感染的细菌病毒,避免或减少出现猪瘟或猪流感的可能,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投喂量,使食材的成长过程更健康。
同样海参饲养也是如此。敌敌畏是明确规定可以用于农业和养殖环境灭虫消杀的正规产品,其降解能力很强,消杀效果很好。由于海参异常娇贵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死亡,其耐药性又差,所以一旦出现传染就会造成海参大面积死亡。
因此养殖海参的新塘在放入参苗之前都会对养殖塘进行消杀作业,包括使用药粉、消毒水等进行塘池冲刷,部分老塘则会使用一部分敌敌畏进行深度消杀。在完成消杀和降解之后,这些参塘还需要经太阳暴晒、清水刷洗等常规作业处理,等到整个养殖环境干净卫生,才能引入新鲜干净的海水,投放参苗。这时候如有一点残留,海参都会活不下去。

此外海参摄食竞争能力差,因此养殖塘不能存在太多品种的鱼虾(目前只有少量的养殖户掌握基围虾和海参混养技术),所以在海水入塘的时候,养殖户都会使用专业的鱼卵过滤装置对海水进行过滤,滤掉海水里的其他鱼虾卵,从而给海参苗创造更稳定更安全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海参养殖塘里没有鱼虾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可能是乌龙的新闻出来之前,只要我们稍微淡定一点,只要我们更多一点理智,认真坐下来思考和分析,就不难发现里面的这些细节。但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些细节呢?有一种东西叫做集体焦虑,有一种东西叫做群体性无意识意思就是:“在所有人心态都倾向于某个方向时,质疑的声音和理性的怀疑往往会被彻底否定和忽略。例如现在美国的“黑命贵”运动,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存在问题,但所有人都不敢说,因为你只要敢质疑“黑命贵”运动,你就会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大帽子。
美国有种族焦虑,我们有食物焦虑,
这些
都是社会舆论大环境造成的。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敏感由来已久,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皮鞋酿酸奶。其实很多事,最后都被证实是乌龙事件。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真实存在的。老百姓之所以相信一些明显有违常识的新闻,显然是因为平时感同身受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很多相关法律法规都不完善,随着大量廉价化工用品的涌入,一些不法商人似乎突然找到了打开赚钱大门的新钥匙,各种东西疯狂充斥和冲击着中国的食品市场。让人一吃就舌头变色的校门口三无零食,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的辣条,被孔雀绿浸泡过的活鱼,被硫磺熏制过的干货,餐厅里的各种辣椒精、浓汤精、甜味剂,价格低廉得令人发指,效果却好得令人出奇。对这些可怕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人不仅是听说,而且是亲眼见过,甚至亲自参与过。
多年前我曾经去参观过一些农户的黄花菜养殖基地,黄花菜是好的东西,营养价值丰富,且滋味美妙,价格也很坚挺。但是黄花菜需要炮制之后再晾干销售,这个环节很难掌握。一般只有非常有经验的老农才能掌握好火候,火候一旦掌握不好,黄花菜在晾干过程中就很容易长霉或腐烂变质。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农民种植户都是不吃黄花的,因为外面有“能人”卖给了他们一种神奇的东西,用这玩意熏制一下黄花,就能保证黄花菜绝对不发霉变质。这玩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硫磺。一种强烈的有毒有害致癌物。
当然了,如今农户又开始吃上黄花菜了,因为硫磺早已绝迹。硫磺是怎么绝迹的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方面国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正规化的检测和抽检程序,一旦含有硫磺的干货被查出,就会罚到倾家荡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在重罚了几个批发商之后,大家都怕了,于是收购黄花菜的时候都会标配一种硫磺残留检测仪,一旦检出残留就根本不要。一来二去生产者也知道这玩意用了就卖不出去,所以只好放弃。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家收紧了对化学品的管理,前一段时间我想要用一瓶过氧化硫溶液来做镀银实验,结果翻遍了网络也没找到硫磺销售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化工品公司有销售,我马上买了一些,结果人家电话打过来要求我登记,并提供化学品经营资质和使用去向,否则不能发货。

同样,类似孔雀绿之类的化学品也都经历了类似的管理过程,从泛滥到绝迹,国家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同时各行各业也在升级,比如黄花菜的晾晒目前也都升级了不锈钢或PP网、节能风干等设备的普及,最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时评人,我看过很多这个社会的阴暗面,但我同时也能看到国家管理部门的努力和监管付出。我们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走向食品安全的正规监管是一个过程,随着更多食品溯源和追踪手段的上马,我相信我们终将在大范围内基本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就在当下,类似敌敌畏海参这种事,本身也不可能发生了,光是工厂包装入库和销售环节你就过不了关。没有人能绕开这些环节直接销售,那可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国家的新闻从业者还是要适当加强对国家监管的信心,多深入了解食品生产销售以及检测环节的法规设置,避免因为过度敏感和食品焦虑产生食物恐惧症。
正如“地沟油”新闻一样,多年来其实都没有人真正可以做到把地沟里捞出来的腐败变质油再还原成可食用的油,一般地沟油工厂都是有正规备案的,他们从下水道捞取的地沟油是用来炼制生物柴油的,生物柴油有补贴,价格贵,抛去成本之后,还有得赚。如果拿来吃,不仅味道完全不可能吞咽,而且生产价格比转基因大豆新油还贵得多!谁会做亏本买卖呢?至于一些被抓到的“地沟油”使用餐厅,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地沟油”,而是炒菜时重复利用的老油、火锅里漂浮的回收二次利用油。这些油不健康,但也不至于“地沟油”那么夸张。
地沟油是食品焦虑症引发大面积担忧之后的一个目光聚焦点,但本身事情不是这样。解决老油和回收油问题,其实是一个移风易俗的问题。比如当年中国餐饮协会提出禁止使用老油和回锅油的时候,重庆有很多食客还拼命反对,认为老油和回锅油锅底更香,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捍卫的食品地方风俗特色。当然这几年已经没有人这样认为了,火锅底料和油水只使用一次,使用完之后还要当面倒入一些发泡剂之类的东西,使之彻底不能再回收利用到餐桌,只能送地沟油工厂炼制生物柴油。这说明,我们的移风易俗工作也是做得不错了。
皮鞋酸奶事件也是一样。当年有记者暗访时发现,老酸奶的生产者在往酸奶里投放一种类似胶的液体,投放完毕之后原本稀稀拉拉的酸奶就立刻变得又浓又稠,非常可口。于是记者就问这是什么东西?对方回答:“明胶”。听到胶字,很多人都会想到化工用胶水。然后记者又问:明胶是什么材料炼制的呢?对方回答说:和做皮鞋的材料一样。这一新闻曝光出来,全网哗然。皮鞋做酸奶,一度成为了年度热词。

但其实,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乌龙事件。明胶是什么?明胶不是胶水,而是肉皮冻。我们在家熬猪蹄汤,放一晚上之后汤就会凝固成一种透明的果冻状物质,这个东西就叫明胶,这可是相当营养丰富的好东西啊。明胶是用猪皮熬的,而猪皮当然又可以做皮鞋。但这些关联其实十分牵强,完全经不起推敲。皮鞋经过化学的处理和鞣制,早已不含这些蛋白和脂肪成分,怎么可能逆解出肉皮冻来呢?
实际上,皮鞋酸奶同样是一次群体性焦虑大爆发事件。如果群众广泛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信心,那么这种大规模群体性焦虑事件就不会发生,因为正常人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皮鞋炼制酸奶的可能性和明显违反常识的地方。谁会拿皮鞋去做酸奶呢?一杯酸奶多少钱?一双皮鞋多少钱?为什么要先做成皮鞋再做成酸奶呢?没道理啊。
尽管有暗访镜头,有一问一答,有胶状物质出现,但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食品安全问题永远需要监督,但关于食品安全的乌龙新闻却是不应该出现的,虚假的焦虑和有毒食品一样百害而无一利,这会消磨大众对公共舆论监督权的信任。

实际上,这些年来各种电商渠道、网络公知对西方食品的不断神话,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式的怪圈。神话西方食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价格。而神话西方食品最低廉
方式就是抹黑中国食品。比如神话外国牛奶香甜,中国牛奶就不行。其实登陆黑龙江网站我们就可以看到,诸多外国知名品牌都是从黑龙江采购的奶源奶粉,再运回国外包装,换个牌子就价格涨几倍。我就不明白了,一样的奶牛,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检测环节,一样的利乐包装生产线,怎么会不一样了?难道外国的草和空气更香甜?我觉得黑龙江也不差啊。

我们不否认中国的牛奶的确出过食品安全事故,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但那的确是奶农为了欺骗工厂的蛋白质监测仪而添加的“奶精”,当年没有三聚氰胺检测程序,所以最后出了问题。但类似的案件是在全球都有发生。最终美国那边的奶商只被象征性的罚款了一点点而已,受害家庭的赔偿也少得可怜,而中国这边整个案子有数人被判死刑和死缓,还有数十人被送入监狱,受害家庭更是获得了赔偿。两边一对比,明显是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刑罚更重啊。
出了问题要承认,但也没有必要因此全面否定自己,全面盲目跪拜洋人。凭什么西班牙火腿就要几万一个,中国宣威火腿才几千?凭什么一瓶葡萄酒而已卖几万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中国金奖白酒买一千多就不行?凭什么日本矿物盐块(一种不健康的盐结晶)卖几万一斤有人买,但中国最好的地下深井盐却被很多人认为只值两块钱?凭什么日本大米卖上千一斤,中国大米就不值钱?甚至连水果也要分个三六九等,进口大樱桃卖一两百一斤,中国樱桃就是十块二十块?为什么进口矿泉水大家觉得值几十,中国农夫山泉大家觉得最多2块?我拿性命担保,现在的农夫山泉口感就是比进口依云好得多,泡茶尤为明显,是个茶友都知道。所以凭什么中国=廉价?这根本没道理啊。为啥食品一和中国沾边就得被踩到地底下呢?
相信外国食品天然比中国食品高贵,和相信外国空气比中国香甜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是的,我们经历过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应该成为我们加强监管和不断完善自身食品安全生产销售机制的动力,而不是成为全面否定和自暴自弃的理由。事实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我国在食品生产销售环节越来越规范,检测手续越来越正规,专业仪器越来越精确好用,过去存在多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逐一得到解决和缓解。

舆论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度敏感和焦虑,以及我们一度严重的群体性食品恐惧症,其实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历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走过类似的道路。但很多问题其实都早已是过去式了,在中国食品安全不断提升的时候,国外反而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下降。比如加拿大的大麻食品,挪威恐怖的三文鱼养殖场,厄瓜多尔海鲜沾染病毒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偶发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系统性塌方式食品安全问题泛滥。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曾经不自信的军迷们开始自信了,我们曾经不自信的中国制造也开始自信了。这些自信的提升源自于我们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中国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敌敌畏海参可能存在乌龙事件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已经迈上了新台阶。耸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事件,到最后其实只是虚惊一场。

笔者认为,事到如今中国人的食物恐惧症也是时候开始愈合了,我们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敏感和焦虑可以适当放松。食品安全问题当然需要严肃、严格、严谨的科学和理性关注,但真的不需要过度敏感和乌龙事件来继续形成新的创伤。你可知道,一次乌龙新闻的背后,可能就是对千千万万中国健康食品生产者的毁灭性打击。我们不应该让正规生产的食品从业者寒心,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让好人得到好报,彼此再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既要看到国家监管机制和水平的提升,也要相信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理性和善良。
最后希望我们的食品生产行业早日树立起自信,消费者也树立起正确理性的消费观,让中国食品告别廉价,让进口食品告别天价。在食品安全领域,国外不是没有问题,中国也从未放任泛滥。因此只需要一视同仁,用平常心看待就好。
最后感谢调查记者曝光汉堡王连锁店的发霉食品问题,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媒体从业者能在更多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真正理清产业细节,避免因过度敏感焦虑造成乌龙事件。
手指按住上图,添加作者微信视号~
更多精彩
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
我们每周二和周五推送深度评论文章。原创文章不易、笔耕辛苦,希望大家能帮忙多转发身边人关注这个我们这个正能量解读平台。谢谢大家。商务广告合作联系方式:消费品类、知名品牌、在线教育等请联系微信万箐:wq1949001 ,其他商务合作请邮件咨询:[email protected]
近期10w+热文回放
今日平说 | 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 

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
支持作者,
请点右下方在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