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顾登晨
7月18日,美国当日新冠疫情新增病例7.09万,日死亡人数968人。早在一周以前,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福奇便预测,如果再不团结起来,日新增病例超10万将很快来临。
事已至此,总统特朗普或许也偶尔心生悔意:如果第一时间踏实抗疫,如今各州工厂想必已经复工,也许餐馆酒吧人声鼎沸,华尔街到硅谷灯火通明,卫生专家们站在“动态清零”的第一线,防止秋冬疫情反弹的到来。
一切不容假设,但一切也不妨假设。
假如不是大选年
假如不是大选年,抗疫之战2月就该打响。
疫情爆发的一季度,恰逢民主、共和两党党内初选开局。2月下旬,国会议员们已经清楚疫情的严重性,但出于选举需要,两党竞选集会照常进行,防疫工作停留在探讨和论证层面,直至3月13日联邦政府宣布全美进入紧急状态。这一应对迟缓,直接导向了4月初美国首波疫情高峰的出现。
2020年7月14日,美国纽约,人们佩戴口罩排队等待进店购物
美国制度设计下,重大公共危机的应对迟缓,往往会遭到来自立法机关和舆论的追责。有趣的是,民间虽偶有质疑,但美国主流舆论至今未对抗疫之初的这段“历史”进行复盘,向来敏锐的国会议员们也没有提出质疑。这实际上是两党的默契,默认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情让路的合理性。这一影响不容小觑。
共和党方面,6月21日,总统特朗普在俄克拉荷马州举办了疫情以来的首场线下集会。主办方事先发表免责声明:任何人因集会而感染疫情,主办方不负责。讽刺的是,该州州长凯文·斯蒂特(Kevin Stitt)近来确诊新冠,成为美国首个感染新冠的州长,这难免让人联想到竞选集会的巨大风险。
48岁的斯蒂特说,他相信自己是美国第一个被确诊的州长
民主党方面,2月的寒风里,桑德斯、布蒂吉格这些一度炙手可热的民主党初选候选人们,在3月以后几乎噤声。明尼苏达州参议员、曾经的民主党初选候选人克洛布彻,甚至在6月的弗洛伊德事件中也声音低弱。6月30日,提前锁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美国前副总统拜登终于确认,不在新冠疫情期间举行线下竞选集会。
这一切不禁让人怀疑:用宝贵的防疫时间,和巨大的集会风险,去置换政客的那些愿景和承诺,值不值得?
假如不是大选年,共识形成何以如此之难?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并不与美国文化“天生相克”,也与所谓权利或者自由无太大关涉。虽然美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的“官僚作风”在疫情中广受批评,但多项民调显示,直至今日,美国民众对于疾控中心和医疗专家的信任比例,依然维持在八成以上。这表明,美国的主流民意并没有反智。
抗疫常识难下沉,防疫动作频走样,根源在于科学以外政治因素的干预。白宫3月宣布紧急状态,4月就要求终结“社交距离”,5、6月提出“重启美国”、呼吁各州复工,7月希望秋季重开学校。
特朗普想要的,无非是大选前交出一份经济触底反弹、街市依然如旧的答卷,以显“力挽狂澜”之功。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在其新书中坦言,本届白宫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连任。
2020年3月6日,特朗普参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特朗普要连任,民主党要接任,抗疫与政争由此搅为一团。反观历史,金融危机对美国创伤不可谓不重,奥巴马政府顶住压力出台金融救助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继续下探。奥巴马执政首年2009年,全美GDP下滑2.5%,至今仍“熊冠新世纪”。整体经济直到2010年第二季度才迎来反弹,企稳回升更是要迟至2011年年中。
同样面对危机,奥巴马因为远离选举压力,故可超脱党派利益,与民众共担风雨,从容应对,“善于经济”的特朗普却只有大约9个月的时间来“渡劫”,手忙脚乱在所难免。
假如不是大选年,总统不至这般摇摆。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特朗普一直在积极抗疫与恢复经济之间摇摆,但其心中的天平,一度是偏向抗疫的。
在疫情迅速发酵和迎来首个高峰的3、4月,特朗普寸步不离白宫,组建白宫抗疫小组,连续举行记者会,回答疫情及相关问题。这两个月,是特朗普上任以来与传统媒体少有的“亲密时光”。

无论在记者会上如何表现乖张,他至少告诉外界:抗疫是联邦政府最核心的政治生活。福奇等公共卫生专家,则利用白宫记者会平台传播抗疫知识、安抚民心,同时谨慎地平衡着总统的部分反智言论。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和总统特朗普
白宫坚定抗疫,其效果立竿见影:疫情日均死亡人数在4月达到峰值2000人左右后逐步下降,5月为1300人左右,6月则不到800人。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美国人对于抗疫的信心。
可惜的是,受选情压力和经济指标牵引,白宫的抗疫实践“浅尝辄止”。4月27日,白宫抗疫小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主题设为“美国重启”。6月,当明尼苏达州弗洛伊德事件爆发后,特朗普因发布疑似仇恨言论,社交网络账号面临围剿,其竞选动员压力陡增。
从此,经济与竞选,成为白宫的核心议题,抗疫逐步被边缘化。
假如不是特朗普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联邦制国家美国,本就不可能“全国一盘棋”。当疫情来临,联邦政府除了宣布紧急状态、出台入境限制或推出检测标准之外,在停复工、居家隔离、强制检测等核心问题上只有建议权。因此,很多板子原本是打不到联邦政府或总统本人身上的。
问题在于,特朗普自竞选以来,一直塑造一种法兰西式的“国家叙事”,将很多本不属于联邦政府的功劳据为己有。此一逻辑一旦在选举中被选民认可,其也必将成为选民检验执政官的标尺:当危机来临,“让美国再度伟大”的总统,理当比州长或者州议员更值得托付。
事实上,无论是大萧条时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还是“911”后小布什迈向反恐战争,抑或金融危机后奥巴马的大刀阔斧搞改革,联邦政府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强势作为本也并不少见。但这首先仰仗于联邦政府的高等级信誉,以及由此形成的联邦凝聚力和动员力,继而取得国会配合,以最终实现联邦整体意志的统一和输出。

在这其间,总统和整个团队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
问题在于,特朗普习惯了永续竞选,习惯了煽动和割裂,这固然讨好了共和党基本盘,但也推开了民主党和部分中间选民,联邦政府的整体信誉受损,凝聚和动员由此变得艰难。
同时,特朗普的此一做派也一直不为共和党建制派所喜,疫情当前,部分共和党资深议员、州长更是主动疏远总统,而总统近身团队又都烙刻着极其明显的“特朗普风”,这降低了共和党内或总统侧近人士帮助总统与国会民主党人斡旋并促成交易的可能性。虽然常被幕僚环绕,但总统在华盛顿正成为“孤家寡人”。
这一切,对于需要团结一致的抗疫行动而言,无异于灾难。
解决,而非制造问题。
5月以后,随着白宫逐步将重心转向复工和竞选,抗疫小组内的公共卫生专家逐步被边缘化,福奇本人“两周没见过总统”。6月底以来,疫情曲线再度陡峭,福奇提醒:佛罗里达等州仓促复工存在风险。对此,白宫经济顾问纳瓦罗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回击:“福奇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错得离谱”。
让非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核心幕僚可以在几乎任何议题上发表言论,这是特朗普执政的一大奇景。经济学出身的纳瓦罗,早在特朗普竞选初期,就曾围绕台海问题“放狠话”,大谈中美军力对比,认为中美“很有可能”走向战争;后来虽有媒体曝出其曾在专业著述中虚构信息来源,但这不影响他官运亨通,也不妨碍他对美国首席公共卫生专家评头论足。

再以外交事务为例,去年美朝领导人“三八线”会晤现场,熟稔东北亚局势的博尔顿被外放蒙古访问,毫无外交经验的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卡尔森却可以“清楚地听到金正恩的呼吸声”。
2019年6月30日,特朗普总统与金正恩一起跨进板门店朝鲜一侧,成为首次踏入朝鲜领土的现任美国总统
随着凯利、马蒂斯等行政经验丰富的官僚远离,唯唯诺诺的Yesman纷纷上位,白宫里“成年人”匮乏,联邦层面应对疫情缺乏坚实人力支撑。事实上,没有官僚体系的纠偏甚至抗争,即便福奇没有被边缘化,其彻彻底底的技术官身份,也根本无以影响和撼动白宫的整体抗疫规划。
由此一来,除检测能力得到扩充外,白宫至今没有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体系,联邦目标设定随总统意愿摇摆飘忽,各州自由发挥,上下左右缺乏协作、形不成合力,联邦与州甚至互相推诿,这让美国抗疫陷入了一种周而复始的低水平重复之中。
7月初,当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谭德塞几近哽咽规劝世人团结一致、共同抗疫之际,特朗普政府正式发出退出世卫组织的动议。与此同时,美国外交攻势日渐凛冽,特朗普多番劝说之下,英国政府决定将华为排除在5G建设之外,Tiktok似乎也命悬一线。
从移民问题到外交事务,再到抗疫,特朗普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似乎是: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先解决人。如果换人还解决不了,那就将矛盾甩锅出去,从而实现矛盾的转移。
大选会改变一切吗?
无论怎么从文化、国民性、制度角度来为美国抗疫不利寻找理由,可确定的一点在于:如果不是恰逢大选年,如果不是特朗普执政,美国疫情不至于如此。
7月11日,当特朗普戴口罩出现在马里兰州一家军队医院,人们以为他在口罩问题上立场松动了。随后的采访中,特朗普明确拒绝颁行全国性口罩强制令,认为人们在是否戴口罩问题上“享有一定的自由”,且不同意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若人人戴口罩,4-8周可控制疫情”的言论。
尽管带着戴口罩出现在马里兰州一家军队医院,但特朗普仍明确拒绝颁行全国性口罩强制令
对于如何走出疫情,大多数美国选民至今仍主要寄望于疫苗和药物。无论哪国人,对于非常态,人们总会天然排斥,对于附加于个人权利之上的义务,也难免抵触。但是,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美国选民始终如一地“享有一定的自由”,且并没有将责任和义务视作枷锁。
如果说,肯尼迪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因为年代遥远或者上下文语境而意涵模糊,奥巴马的话则更为新鲜、直接——2008年,奥巴马政府出台金融救助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在2013年1月第二个任期就职演说中,奥巴马专门为这一政府干预主义辩护——“保护个人自由,最终需要集体行动”(preserving our individual freedoms ultimately requires collective action)。
一切真正的改变,或许只有等到11月大选过后。
    编辑 | 何焰
排版 | 凑凑
更多推荐
热文
围观
故事
商城
杂志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