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好啊~前几天北京对学区的改革,引起了好多讨论,也有处在影响范围内的朋友私信我想听听我的建议,学区房到底是否重要,给孩子选学校到底以什么标准,到底要不要赶最后一波在政策实施前抢下最后一席学区位。
我前段时间在朋友圈跟大家聊过孩子择校的事情,坦白说我自己也是经历着7年的辗转。在学区房和择校这件事情,我到现在为止,还是纠结不已的。▼
今天周末,就把我的故事跟大家说说吧。

老朋友都知道我之前在香港,所以我家两孩子都是港籍。最开始打定主意要回来广州生活和创业(哎真的是因为“萌芽研究所”才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香港的亲戚很反对,觉得我应该在香港落地生根,关键是对孩子的教育好。
我当时跟他们说的点是,一家人(包括爷爷奶奶)在一起很好,毕竟早几年安全感和亲子关系第一,在哪个城市上幼儿园不重要。很疼我的长辈反对,说不能这么佛系,她劝我哪怕前几年在广州,大班一定要回香港,小学一年级之后得在香港,因为我们所在的那个区域,是难得的香港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地,可以说学区房兵家必争之地。
我后来好奇还真研究过很多香港的上幼稚园、以及幼升小的资料,从必考内容到学区房到报名到面试等所有的东西真挖了底,很诧异如果按照长辈的规划来走,真的是香港最top的私立幼稚园,孩子都有很大概率能中,虽然不是百分百,但万一中了呢,这个想法还真萦绕在我心头好几年。没办法,谁都有一丝念头想要好的教育资源的,这对任何家长都有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在这种摇摆的状态,我在广州就给孩子选了国际学校,因为想着给孩子一个二选一的可能性吧,前几年也真不知道小学阶段孩子们会在哪里。
可创业下来越来越放不下,当年那种还可能开玩笑跟长辈说“反正过几年就回去读书啦”的心态是越来越不去想了,哪怕是顶尖的教育资源,可是我内心也没有真的比我想象中那么在意,因为我还是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刚刚好更重要。(再说哪怕再顶尖的资源反正不在眼前自己看不到就没那么多过度期待)
长辈见我死了心放弃香港的资源要在广州扎根,这两年也不提了,去年hk发生了很多很复杂的事情,坦白说大家都有些伤心,所以这个念头更淡了下来。
但随着Joshua开始进入小学一年级,我也开始强烈感受到国际学校体系跟国内公开体系的差别后,其实我从去年第一学期开始,就一直非常矛盾。我矛盾的点在于,我不是典型的“国际学校家长”。
我身边有很多家长朋友,我们也会聚会谈起孩子未来的规划,她们的思路都是很清晰的,孩子小学几年级要出国,目标是常青藤,寒暑假要去报哪个留学夏令营……她们也会给孩子请很多家教补习各种技能,但孩子的整体规划实质是出国留学,甚至很早就已经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所以其实国内的国际学校,是为了他们要在国外体系里扎根做准备,所以在这里就读就非常合适。
但我不是,我压根就没想着早早把孩子送出去(不然我不会那么佛系地对待香港的学区房,加上以后出不出国我觉得也不是我来决定的),一是我家也没有富裕到让我可以很任性低年级送两个孩子出国,或者给孩子囤好百万教育基金去为他们的未来绸缪;二是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还是希望孩子是有着中国底蕴和文化的中国人,我觉得孩子这个根基不能丢。如果在国内都学不好中文打不牢中文基础,哪能指望国外环境能孵化中国文化呢。
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大家都知道,好的地方是视野开拓创新思维,坏的地方是中文学习,简直无力吐槽。所以我从去年12月底吧,除了开始给孩子搜罗各种能学好中文的方法之外,我也有想过孩子要不要回去公立体系,最起码可能基础会更扎实一些?(我当时刚进一年级,也觉得国际学校好松啊感觉都没有作业一样)
我有开始接触一些教育体系内的人,也打听港籍孩子如果要回去公立体系,可以怎么做。庆幸的是,港澳籍在广东省还是有比较宽容的政策,没有我想象中的困难,反而有很多很便民的政策支持。
我是两个孩子,Joshua虽然按照政策支持力度,现在都可以转回去,但Eric不行,他还是在幼儿园,我不可能两边接送两个学校天南地北来安排,除非我辞职不干活。但如果要等Eric,那么Joshua起码就三年级了。所以讨论了一圈,结果我发现我又卡在原地。
后来跟家人商量来商量去,结论就是,既来之则安之,每个体系都有他好的和不好的地方,那我们就扬长补短得了。
我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分享过Joshua在疫情期间的一份作业,他跟着学校的作业要求,从立论到假设,从调研再到写作,一个那么小的一年级孩子,在家里上课,还独立完成了一份几百字的科学论文,看着Joshua 在里面告诉我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真核细胞”,全都是自己挖掘出来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很是惊讶。▼
这个模式跟我从小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的确打开了我的视野,并且让我想通了很多之前一直好奇但没想明白的地方。
我这一年多很喜欢研究各个国家的K12教学体系,但之前的研究终究还是文献分析和同行讨论,真正陪孩子学的这几个月,我是亲身感受到某种学习思维上的变化,并且让我看懂了很多我之前隐约有些疑惑但没说服我自己的地方。
比如我一直都很好奇的地方,如果同样采购小学一年级的教辅书,国外教材的编排逻辑,一定和国内教材非常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如此不一样呢?这些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和目标在左右他们的规划呢?可能理论会简单指向是教学大纲的不同决定的,但实际上远非如此,这都是这段时间我想明白的一件事情。
我觉得孩子读哪类型的学校其实并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孩子能够在学校里沉淀出怎么样的能力才是关键。我喜欢公立体系是因为他有序,培养得好能够让孩子更专注学习和对待学业,就好像练书法静心,实际上一个能静下来学习、不怕重复琐碎作业的心态也很重要,我喜欢国际学校是因为他的开放,培养得好能够让孩子开拓视野,从小知道如何探究思考,这对他未来的创造力影响深远。
但相反,公立体系可能会过度关注有序而忽略创新,而国际学校可能会过度自由而忽略踏实,这些其实都需要我们在心底很清晰,这样子在陪娃学路上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比如我现在就越清楚,这几年我要重点帮Joshua孵化的中文能力,其实是阅读和写作,这个思路的转变当然也有受国外教学的启发和引导。
你说我三年级会不会让Joshua和Eric都进公立体系,我说不准,也许会也许不会,毕竟我已经纠结那么久了。但我觉得不管他们在哪个学校,他们的学业压力都不会小,任何体系都有竞争,任何体系也能出状元。未来的选择权最终还是掌握在孩子手中,我想陪孩子们做好准备的,是迎接任何未来可能性的能力。
反观我这几年的经历,中间不乏有各种讨论和摇摆,但最终我还是没有以“孩子最优选”去做任何的决定,更多的是考虑家庭因素,我想不想创业、家人要不要住一起、接送是否方便、孩子是否两边都能兼顾......选国际学校恰恰是因为我对于孩子的未来是迷茫的,但我却也因这个机遇找到了很多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并且在我最重视的中文领域里可以跟孩子好好尝试,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经历。
我觉得择校是由很多客观历史现实等因素综合起来的,能做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心理期待里的刚刚好,就不错了。对于孩子来说,任何学校都只是一个开始,家校合作才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家长的角色是扬长补短,看到好的改善不足的,我想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你呢?关于学区房和择校,你又经历了什么故事,欢迎留言里跟我聊聊。❤️
萌芽有话说
关于今天晚上的直播(知乎平台,晚上8点),也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固定直播平台
,其实我还没想好到底哪个直播平台更合适做固定分享(大家也可以推荐我勒,小众也没问题的),但如果是平台邀约的话,就会跟着平台的节奏来安排的。
今晚的直播主要是跟大家聊聊我的当妈生活,会有一些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的讨论和分享,如果你也想了解“当妈后的选择”,或者想来见见我,咱们就来坐坐聊聊天呢。记得扫下面的二维码预约,▼
然后晚上八点打开“知乎APP”,左上角有一个“直播”的标志,点击进去就可以看到我了。今晚见~节日快乐,我们都要有一个清爽的一天。
—END—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评论、分享或者点赞鼓励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您也可以把我的公众号置顶或星标,让我们可以找到彼此。
「推荐阅读」

福|利
回复“作品征集”,送你一本我精选的好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