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见的第1141篇推送
挖掘个人价值,洞见财富机会

FINSIGHT
大学生送外卖是一种“浪费”吗?
最近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据《2018年外卖骑手生活报告》数据,国内目前外卖小哥人数接近700万,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为56%,15%拥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凭,而硕士及以上学历则占比为1%。
外卖骑手学历占比
如果按照总数700万来算的话,15%的比例,那么全国共有100万以上的大学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送外卖,其中本科生21万,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外卖小哥则超过7万。
为什么北大毕业要去送外卖?
去年年初一篇名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文章火了,作者是北大硕士生张根,由于工作不顺利,辞职去当了外卖小哥。
张根名校出身,一路读到北大研究生。但一直以来,他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学了并不感兴趣的专业,随大流考研。实习工作,也只是为了跟人“比”。
别人拿到了银行的offer,我就要拿到银行总行的offer,压倒别人,心里才稍微舒服一点。
直到25岁,毕业之后,人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我开始像我的父辈一样脱发、发福、健忘……每日坐在鲜亮的北京写字楼里,和当年在厂里机械工作的老一辈没有分别。”
张根不快乐。
所以,女朋友出国后,张根毅然决然,辞掉了写字楼的工作,做了一名普通的外卖员。
张根发现,外卖员们比他开心多了。
他们早晨醒来唯一的目标就是多送几单东西。 
下班后回职工宿舍的路上买点熟肉凉菜馒头,再来瓶啤酒,吃完和朋友吹吹牛,洗个热水澡。在北京每个月赚上八九千工资,干上几年回家里盖房娶妻做小买卖。
他们拥有“下班自由”,生活有奔头。这让张根很羡慕。
张根工作自拍照
张根做了外卖员之后,意外地发现自己瘦了40斤,而且,业余时间可以不断拍照,阅读,甚至有精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发现,如今他可以接受任何一种工作了,不论做什么,他都能安安稳稳做好。
而除去张根这种为寻找自我方向而全职送外卖的名校高材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促使一些大学生送外卖的现实原因之一。
近年来,经济环境复杂,消费市场欲振乏力,每年的毕业季就业压力都很大,尤其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前有不少人下岗待业,后有874万应届毕业生待就业,使得2020年的求职季的确比以往来得残忍许多。
上个月初,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致校友倡议书》,文中提到,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
而据目前一些高校已公布的学生就业情况——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毕业生近400人中,协议就业率23.57%,本科考研率49%;延安大学2020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超过54%,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就业竞争的残酷,连大批高学历者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选择低门槛儿的工作。
此外,从收入水平来说,当外卖员月薪过万并不鲜见,就算干得一般的平均也可以月赚五六千块钱,这钱挣得比较实在,并不比有些白领或普工岗位差多少,还自由。
“我们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不偷不抢,不丢人。”一位大学生外卖员说道。
大学生送外卖是一种“浪费”?
张根的同学曾对他说,“你受过了高等教育,就应该去奉献你的价值,而不是去送外卖。”
言外之意其实是,去送外卖能有什么出息,又能创造出什么价值,这不是浪费学历嘛。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社会精英,培养过程中投入了许多资源,就应该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科研人员等,从而脱离蓝领的体力劳动者身份,成为白领及以上阶层。
这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通识教育的转变,大学扩招,一年大学毕业生就有七八百万人。
虽然还没到“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麻,学士没事做”的夸张境地,但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那么多,所以在面临岗位不足就业难或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学有所用的情况,而通过送外卖进行全职或者兼职过渡一下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应给与包容的眼光去看待。
从总的毕业生数量数据来看,送外卖的大学生占比并不算多,而且报告数据也显示,大部分高学历外卖骑手是兼职。
根据报告,35%的骑手拥有其他收入来源,表明另有职业,当外卖骑手作为一种暂时就业措施和弥补收入的辅助手段。
这此数据又从侧面证明,外卖骑手并不是一些想象的那样是终身职业,而是暂时职业,其中的许多人只是暂时栖身。
快递员的平均学历水平主要以大专、高中、职高、技校毕业生为主,朝气蓬勃、高学历大学生群体的加入,他们拥有更强的沟通、学习和抗压能力,正逐步消解大众对传统外卖骑手群体的刻板印象,助力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图片来源:饿了么
对于未来规划,20%的受访大学生骑手表示希望得到内部晋升,10%考虑毕业后从事本地生活服务和即时物流配送相关行业。
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一个高学历人才从事所谓低端服务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同,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水平也不同。
因此,学历标签有助于更好的职业发展。
不是所有成功,都叫年薪百万

在全职送了一段时间的外卖后,张根变得不再浮躁和焦虑,他开始明白,无论选择何种职业,和他人眼中的成功相比,自我成长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木子作为一位某211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曾有一段时间,也沉浸在无尽的焦虑中。
有时半夜醒来,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要急需完成的工作;
忙到没空吃饭,一边是被饥肠辘辘的胃,一边疯狂地打字敲键盘;
最害怕打开朋友圈,看见友人们出国留学、升职加薪、环游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人停滞不前。
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可能这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普通人,可是又不甘心平庸到底。
心里的那点傲气,和慢慢一眼就能够望得到头的现实,在不断地拉扯。
智联招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85%的90后有“加班焦虑”;
61%的90后有“晋升焦虑”;
57%的90后有“消费焦虑”;
47%的90后有“学习焦虑”;
45%的90后有“晚睡焦虑”......
太多年轻人,因一事无成而焦虑,又在焦虑中继续一事无成。躺着的时候不想动,看到别人成功了又开始羡慕。
什么叫做“成功”?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钱是能力的证明,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证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
世人慌慌张张,无非为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千慌张。
上述关于成功学的论调,如今大行其道。“年薪百万”、“身价过亿”、“名校出身”、“迎娶白富美”……这些标准,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标配。 
无数年轻人,都在为了这些目标努力,在走向所谓“成功”的路上,一次次迷失了自己。
去年11月,一则网易裁员绝症患者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某员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经常后半夜两三点钟下班”,“请病假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是,在一月底检查出来身体出了问题后,三月底就被主管评为“D绩效”,提出他已不适合再继续工作。 
公司以各种间接的理由裁员,该员工心灰意冷,最终决定走法律程序。 
但是,这些年下来,为了工作,他的身体也垮了,钱也并没有攒下来多少,这种奋斗,让他觉得并不值得。
浮躁的社会,在对物质的无尽追求中,在被各种成功学洗脑的你我。
也许是时候静下心来思索:我们心底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最经典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任何对人生的尝试、探索,都应该被尊重,那些为了生活,放下身段去挣钱的人,自然也值得尊敬。
即便是在普通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哪怕是送外卖,也依然可以获得自我价值。
生活不是一张试卷,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今日互动:
关于7万硕士毕业生送外卖的事情,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观点哦~
参考资料:
知乎,精读君:《“我985大学毕业,决定去送外卖”》
「有见·Finsight」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