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术情报
扫码加入本站专家群
近日,饶毅教授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Omission of previous publications by an author should be corrected的文章,提醒耿美玉团队需要引用先前发表过的GV-971原创性成果,同时指出其文章有“吹嘘”成分,引起业内外关注。
现在,双方争论已进入新的回合。
7月13日,耿美玉团队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Geng et al. reply”的回复文章,指出饶毅发问荒谬,同时称饶毅知识储备不足。
以下是耿美玉团队回复的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饶毅引用的12篇出版物与我们发表文章的相关性不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病(AD)发病机理的认识有了爆炸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论文特别报道了从肠道菌群和相关神经炎症的角度来看,GV-971在AD治疗中的独特而新颖的机制。
饶毅提到的12种出版物中,有4篇是评论性文章,概述了糖类在治疗AD方面的治疗潜潜力和机理见解,其中神经活性药物跨血脑屏障的转运, 或设计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小分子的策略;这些评论都没有专门讨论GV-971。一篇研究文章报道了GV-971一系列新的和截短的衍生物的化学合成,其本身并不关注GV-971。一个出版物是未经同行评审的会议摘要,概述了GV-971的未发表结果。另一篇论文研究了GV-971对帕金森氏病的潜在作用,与AD有所不同。其余5篇论文与我们的研究几乎无关。
三篇论文研究了GV-971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毒性的影响,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或东莨菪碱诱导的记忆障碍,试图鉴定GV-971在神经元中的结合蛋白。在体外和另一篇文章中,我们初步研究了由GV-971引起的β-淀粉样蛋白依赖性小鼠模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因此,我们认为这12种出版物不适合被引用,因为它们与我们研究不相干;另外,也是受限于版面。
事实上,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努力,以更好地了解GV-971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用途。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了多种机制共同促进GV-971在A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GV-971对肠道菌群和相关神经炎症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我们还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在体外和体内均支持GV-971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以及相关的神经元损害和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我们旨在总结这些研究并尽快发表我们的发现。
饶毅对我们报告的GV-971的多方面机制提出了个人关注,他声称他“从未遇到过具有如此多靶标的单一药物来治愈或减轻一种疾病”。我们不同意这个评论。实际上,市售药物针对其预期治疗效果的多种途径并不罕见。以最广泛使用的口服2型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为例,它通过多种组织中不同的机制执行血糖控制,包括减少肝葡萄糖的产生,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等。虽然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线粒体复合1的抑制剂和AMPK的激活剂,但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有助于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作用。
随后,饶毅于昨天(7月14日),就以上耿美玉团队回复撰文回应,内容如下:
2019年9月6日,耿美玉团队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学术刊物《细胞研究》发表文章,文章的第一到第四位作者只在药厂任职、不在科学院任职。文章号称通过体外实验和老鼠体内实验发现GV-971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而对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常见类型)有治疗作用。
2020年7月6日,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在《细胞研究》发表编委来信,指出: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非常蹊跷,居然对自己以前发表的12篇与GV-971相关的论文完全不引用。一般发表论文时,作者偏于过多引用自己以前的论文,说明自己的基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专长,而且介绍以前研究与现在已经的关系。有12篇涉及GV-971的文章,一篇都不引用,实属学界奇观。
2020年7月13日,耿美玉团队在《细胞研究》发表来信,反驳饶毅。
就此,饶毅教授如何反应?
问:饶教授,耿美玉研究员认为您说的12篇文章,与她们2019年的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所以不用引用。
答:这样的回答非常有趣。
首先,耿美玉是这1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而且每篇文章都涉及GV-971,而且还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耿美玉被批评的2019年文章正是有关GV-971和阿兹海默。
如果耿美玉等7月13日的来信认为这12篇以前的文章都与2019年文章没有足够相关性,那么这是试图否认她以前工作?如果否定前面多篇论文发表的研究工作,那就超过了我对她们一篇论文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耿美玉从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研究GV-971,而我提出的12篇文章是搜索到的她的相关论文,如果都无足够相关性,那么她以前做的工作只是无关?还是不重要?所谓不足够相关到需要引用的程度,如果按正常人简单理解,应该是说以前文章“不值一提”,她们真这么认为?不会是有人高级黑?
其次,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不仅没引用这12篇,而且完全没有引用耿美玉以前任何一篇涉及GV-971的论文或其他发表物。那是什么原因?如今与绿谷药厂合作的耿美玉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耿美玉研究员和其他人联合发表的研究结果吧?
第三,那12篇论文中,白纸黑字写着GV-971如何作用于脑内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现在耿美玉等号称是作用于肠道菌群,当然从学术上需要解释,耿美玉等现在是什么观点?是以前的错了,还是以前和现在都是对的。这一重要问题,只有在引用自己以前论文的基础上,才能讨论。不引用以前文章,不讨论现在与以前的不同,是哪国的科学规范?耿美玉研究员不是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训练期间,说可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就是在国际上,所有体面的药厂(无论大小),也需要讨论自己前后结果为什么有差别,是矛盾还不是矛盾。
第四,耿美玉等的回复号称以后还要发表GV-971更多作用(包括那12篇论文已经研究过的方面),这是什么意思?与我的批评有什么关系?
问:耿美玉等的回复认为您说没看过一个药物有这么多靶标、作用于同一个疾病,是您的个人意见。她们认为其实很常见,例如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就有很多靶标。
答:绝大多数药物,治疗作用是通过一个、或少量靶标,一般来说靶标多了会导致副作用增加。二甲双胍这样的情况本身很罕见,有多个潜在靶标,但是已确定介导二甲双胍治疗作用的靶标并非很多,长期认为主要是一个蛋白激酶AMPK,现在怀疑可能有更多,但并非个个都确定了。
退一万步说,就是有少数几个药物有多靶点,而且都是治疗性靶点,不表明GV-971就是。        
GV-971如果属于有多个治疗靶点的,那属于相当罕见。
假设我们接受GV-971多靶点这一罕见情况,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罕见:
新闻报道,耿美玉在1997年一回国到海洋大学工作,当年就发现了GV-971,而且是第一个(所以才命名为97年的1号);
根据2020年的耿美玉等在回复中声称,2019年之前的研究都不值得引用,那么前面的工作都不够重要,现在突然重要了,这种事情有没有,有,也是罕见事件;据新闻报道和药物所网站等,耿美玉这二十年发明了多个抗癌新药,世界上在癌症和老年痴呆两个领域都发明新药的,极为罕见;
耿美玉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多年,她与药物所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成果,现在都被认为不足够有相关性,当她与绿谷药厂的人合作后,就突然大放光彩,确实是中国现代某个药厂的力量强大到这种程度,而不是有猫腻,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当然有,但也属罕见,更为常见的是药厂造假、或逼科研人员造假、利诱科研人员造假;
阿兹海默症被认为全世界的难题,很多著名大学和国际大药厂都长年努力寻找新药,耿美玉等有没有超过它们的可能性,当然有,但肯定属于罕见;
如果耿美玉等解决了阿兹海默症的治疗,那基本肯定是一个诺贝尔奖,是否可能,当然,但获诺贝尔奖也属于罕见,毕竟中国国内迄今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一个罕见可以发生,7个罕见都发生同时发生,那需要算算概率,是否可能。
问:有些媒体炒作的时候,称您“无知”。您如何看?
答:媒体说这样的话,恐怕耿美玉等一道发回复的26人都不敢这么说。
问:对。您对生命科学、中国药物发展历史,都有深刻的见解。不仅写过屠呦呦、张亭栋的新药发现历史,而且写过上海药物所参与的常山碱和常山新碱的研究历史。好像出现过发现有人数典忘祖,忘记了中国人发现而首先命名的药物,用外国人后来的命名。
答:批评我很容易,说我在生物医药“无知”的人,哈哈,恐怕是自己非常无知。
最后请记住,哪些人为耿美玉等的回复签字了,应该相信历史终将有检验他们的一天。
继昨日发文后,饶毅今日再次发文回应耿美玉,称其未遵守学术规范。原文如下:
发表论文,需要引用以前发表的相关研究。即使以前研究的质量不好、甚至被现在的研究推翻。
这是学术的基本规范。从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耿美玉,如果不知道这一简单规范,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如果是知道而不做,人们会好奇以严谨著称的日本科学家会怎么想他们培养的学生。
曾由中国最负盛名的药物科学家创办和领导的北平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会在训练研究生的时候告诉他们,你们写论文的时候不用引用一篇有关同一个“药物”的文献?
没引用以前的文章,在学术上是简单的错误。
这种简单的错误,居然26人公开签名辩解,很奇怪。这26位人士几位有博士学位?几位以前写过论文?几位继续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耿美玉研究员曾经或现在担任过上海药物所及其衍生中心的领导层,可以问问药物所全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他们为人师表时,都建议学生写一个“药物”的论文不用引用以前有关同一个“药物”的哪怕一篇论文?上海药物所全体研究生有几个同意这种教育?
耿美玉等2019年论文白纸黑字的证据:她们没有引用一篇以前有关971的论文。耿美玉等2020年回信白纸黑字的证据:她们对自己的错误,简单错误,都是不肯认错的。
在引用文献这样明明白白的事情上,承认没有遵循学术常规,为什么这么难?
人物背景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著名生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创始主任,北京脑科学中心创始主任 。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
饶毅于1978年-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3年-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85年-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07年-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6月,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耿美玉,女,1963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药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从事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
1986年耿美玉获得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药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药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6年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至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至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
来源 | 饶议科学 百度百科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77-7
编辑/审核:Andy

你还没读研?快关注"考研揭秘"
更多重要优质信息,敬请关注:
本站分平台-人民网/人民号“中外学术情报”;新浪微博“学术与高校”。
送福利!关注本号,1、后台回高薪获得本平台为你监控发布的硕博高薪职业机会;2、回复公开课,获取中外名校读博/申博/访学教程,各学科研究方法、科研软件学习课程、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课程。3、回复交友,和来自中美欧澳日数百所名校单身硕士博士直接互动交流。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申请兼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
想读博/发论文?点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