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Ethan
编辑 | P.K
上个月底,广州市交通运输局透露,金沙洲片区的沉香大桥、大坦沙大桥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
本以为金沙洲的居民会奔走相告,喜出望外,但在某金沙洲本地号的评论区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庆贺的氛围: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研讨,现在我儿子都会问这个问题了!”最高赞的评论这样说到。
作为疏解拥堵不堪的金沙洲大桥车流的两座“救命桥”,沉香大桥和大坦沙大桥从规划建设到现在“完成前期工作”已经13年了。
十三年,金沙洲作为“广佛同城”的代表区域之一,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经塞洲”。岛民翘首以盼、望眼欲穿两座入城大桥的建成,直等到花都谢了。
什么样的桥,这么难修?大桥难产的背后,又暗藏了广佛同城的哪些玄机?
从孤岛到堵城
金沙洲,广佛边界上的一处江心洲。严格来讲,金沙洲只是岛上广州部分的称谓,而整片江洲的正式名称,为“浔峰洲”。洲上三分之一的地块属于广州,剩下三分之二属于佛山南海。
金沙洲,其中蓝色部分归属广州,绿色部分归属佛山。
虽然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便做出了开发金沙洲的决定;但长期没有桥梁联系、交通极度不便的金沙洲,在当时开发价值并不算高。彼时的岛上,只有金满家园和城西花园两个楼市的开拓者,以及两三万依靠藤制品产业维持生计的原住民们。没人会将这样一座孤岛与日后的“堵城”联系在一起。
这一切在2003年开始发生变化。
那年一月,金沙洲大桥通车了——这座孤岛终于拥有了一条直线进城的康庄大道。不久后,“广佛都市圈”的提法在“广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作为广佛合作的桥头堡,金沙洲瞬时摇身一变成为“广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规划人口11万人。
新桥落成,定位提升;金沙洲迅速引来了诸多投资者的目光。次年,曾经产品远销东南亚的藤厂在一片唏嘘里关上了大门。厂房后方,万科、富力等各种新盘在隆隆声中陆续拔地而起。金沙洲告别了宁静,拉开了第一轮房产热潮的序幕。
“15分钟到老荔湾”、“山水宜居大城”,开发商疯狂画饼,买房族纷至沓来。尤其是2007年,中海金沙湾、恒大御景半岛的开盘,更是将这一轮房产开发推到高潮。随后,限价房、经济适用房也登陆金沙洲,带来了更多刚需自住的洲民。
短短几年里,金沙洲从两三万人暴增至近十万人,一个居住新城已然初具规模。这本来是好事,但城市规划专家袁奇峰却感到十分担心:“金沙洲地理位置存在先天不足,在交通设施尚未完善的前提下,进行如此大的居住新城开发,是非常大的冒险。”
果不其然,双向四车道的金沙洲大桥日渐超负荷运载,每天在“华山一条道”上塞车成为了洲民感受一线城市风采的独特体验:早晨,可以放心地在金沙洲大桥上沐浴着朝阳补觉;傍晚,可以在金沙洲大桥上的落日余晖中感受什么叫咫尺千里。“老是在家门口塞车,快烦死啦!”
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有新的大桥为金沙洲解围。
很快,规划来了。2007年底,《金沙洲综合交通规划》(2007)出炉。规划中,金沙洲往广州方向自北向南将有沉香岛大桥、北环高速、金沙洲大桥、大坦沙大桥四个主要通道,并且明确金沙洲大桥不会扩建。
金沙洲大桥已经堵不堪言;北环高速要等待沙贝出入口的接驳,况且就算收费上高速也不能换来流畅的出行体验。于是,人们将解围的希望,寄托在了沉香、大坦沙二桥。
沉香大桥东接广州的罗冲围,西连佛山的里横路;大坦沙大桥东接广州的大坦沙岛,西连佛山的建设大道。一北一南,连接起金沙洲和广州城区,也连接起佛山和广州两个城市。
规划一出,万事大吉。当时的媒体报道都透着一股喜庆:
“未来,金沙洲居民的出行不成问题。”
人口激增,新桥难成
2009年,广佛两市市长在广佛边界的南海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规划中,金沙洲被确定为“广佛同城化对接五大先行片区”之一,并且定位提升为“人居同城化的重点建设地区”。
对于当时因为调控和拥堵而房市低迷的金沙洲而言,无异于打了一剂强心剂。不久后,沉香大桥、大坦沙大桥相继宣布完成招标工作,六号线金沙洲段也加快了建设步伐。次年,《广佛——金沙洲地区同城整合规划》正式出台,又是一管鸡血注入金沙洲的心脏。
开发商对金沙洲再度澎湃。保利西海岸、万科idea、越秀星汇金沙、保利春天里……像参加武林大会一样纷纷抢滩,金沙洲第二轮房产热潮汹涌而来。
十多个大型小区带来了超过十万套的新房,也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居民。从2009年到2015年,金沙洲的规划人口从16万提升至18.3万——这还只是广州区域的人口。如果算上佛山区域内的诸多大盘,金沙洲或许已逾30万人口。
金沙洲广佛交界处,周边楼盘众多。
然而,承担洲民进城大任的,仍然主要靠双向四车道的金沙洲大桥。——当然还有水巴和地铁,只不过,4节车厢的6号线、码头偏速度慢的水巴,都远不能缓解洲民入城的拥堵困境。曾经明确“不扩建”的金沙洲大桥,于2015年完成扩宽工程。尴尬的是,就在大桥扩宽通车当天,就有媒体报道称还是塞车。
至于那两座居民翘首以盼的大桥,从2009年招标信息公布之后,就再不曾有过动静。“不是两座解围的新桥已经完成招标了吗?”金沙洲的岛民们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每次,相关部门都会这样回复疑惑的洲民们。
什么样的前期工作这么难做?去年白云区对沉香大桥进展的一份回复中透露玄机,简单点说就是,广州一侧拆迁难度大,佛山一侧预留位置小:广州这边给大桥留了位置,但征拆搞不掂;佛山那边已经入住的金名都小区,连桥的位置都没留够。
蹊跷的是:沉香桥2007年就已经规划在先,金名都一期开盘2012在后,为何新楼盘建设没能预留位置?
或许对于佛山里水而言,借着当年广州楼市外溢、佛山不限购的优势,先把房地产搞起来多卖几套比较重要。至于大桥,广佛两地对于征地拆迁、资金、路线走位设计等方面想必存在分歧。
新桥涉及两地协调难以建成,老桥依旧在江上苦苦支撑,其他交通方式又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岛民们每天在“华山一条道”看朝阳看落日的时间更充分了。金沙洲,也从开发之初的“人居典范”逐渐沦为了沦为一个的士司机听到都恨不得拒载的交通孤岛。
岛民调侃道,“人生最错误的两件事情,便是入住金沙洲,然后无法离开金沙洲”。
网友吐槽金沙洲——“开上绝路”
“广佛同洲”
发现了吗?金沙洲发展的每一步,无不烙下了“广佛同城”的印记。
2003年广佛都市圈概念出台,当广州方面将金沙洲定位为11万人口的“广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时,佛山南海却在金沙洲大沥、里水板块布置了大量物流和工业制造区。“你建楼,我建厂”,彼时两市对于金沙洲的定位,可谓是大相径庭。
到了2009年广佛两市正式启动同城化进程,终于统一了对于金沙洲的定位后,两地都充分获得了土地财政的好处。尤其是佛山,享受到了广州人口外溢的红利。2010年,佛山以781万m2的商品房成交量超越广深,成为广东年度楼市之冠;其中,包括金沙洲在内的临广板块贡献了多达四成,但在两座大桥的建设上,却各怀鬼胎,各打各的算盘。
2013年,广州“限外”的提案也让金沙洲居民虚惊一场。一旦限外,佛山车被拒之界外,对于买了金沙洲佛山盘、拿着佛山车牌通勤广州的住户来说打击沉重。当时佛山媒体的报道中,用“煮一壶开水却冻成了冰”来形容这一事件。好在,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当时的“限外”提案最终并未实施。
之后几年,广佛同城依然在热与冷之间反复横跳。2016年,广佛相邻各区逐渐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两市走向制度一体化。但连接广佛的沉香大桥和大坦沙大桥至今仍在虚无缥缈中。
兜兜转转十余年。广佛同城概念的每一次推进,都给金沙洲带来了房产建设、人口涌入,而每当蜜月期过去,就只剩一些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留下金沙洲的广佛候鸟们原地哀愁。
“一岛两市”,也令金沙洲产生了许多放眼全国都难以找出第二个的独特现象。明明是一个岛,广字头、佛字头、里字头、沥字头的公交车同路并行;标识上通往黄岐的道路,到了广佛边界便戛然而止,成为了一堵墙和一处天然停车场,把广佛两市的界限确认得明明白白。
继续前期工作?
去年年底,阿栋在其公众号中发表文章《金沙洲:塞车10年,未完待续?》。这是继其在2016年《金沙洲:十年城伤》之后,再度为金沙洲的交通问题发声:“三年过去了,不能说相关部门没做事,但客观地说,交通形势越来越严峻。”
也是在去年,广州佛山两个地方的领导又开了一个会,签署《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围绕 197 公里边界线,划了5个“试验区”。官媒的报道里,老调重弹:广佛同城进一步加速。
曾经的“人居同城化的重点建设地区”——金沙洲,老桥依旧堵车,新桥依旧不见踪影。据说广州今年十件民生大事,第一件就是要用微改造的方式“治堵”,没有桥,治得了“经塞洲”的堵吗?
韩志鹏评金沙洲交通拥堵
十三年了,那两座岛民望眼欲穿的桥已经不只是物理上的桥,更是广佛两地的心桥、制度协调桥。
概念再火热,要落到实处,就会面临种种现实难题。解决这些难题,考验的不光是两地的“真心”,还有制度协调能力。就像婚礼上无比美好的誓言,落到寻常日子的柴米油盐上,才是真正的考验。于金沙洲如此,于5个“融合试验区”也是如此。
下一个十三年,两座大桥是否继续做前期工程?
© THE END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互动话题
如何评价金沙洲的交通规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