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华为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相比2019年上半年的4013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3.1%,相比2018年的3257亿元,则增长39.39%
在净利润率上,华为的表现也比较抢眼,达到9.2%,相比2019年同期的8.7%,增长大约5.75%9.2%的净利润率超越了2016年以来的表现,仅次于2015年的9.34%。而2015年正是3G4G大规模切换的时间节点,业绩容易爆发性增长。
一句话,2020年上半年,华为在收入、净利润和净利润率三项经营指标上,均实现增长。被列入“实体清单”一周年,华为不仅活着,还活得比较滋润。
在对外发布的信息中,华为没有公布增长的原因。考虑到华为历年来的收入特点是前低后高,而2020年上半年3项指标增长,按理2020年的业绩表现将超越2019年,但鉴于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不断升级的“实体清单”,华为的2020年下半年将充满更多挑战,使全年业绩增长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目前遭遇的挑战,在2020年518日的第17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实体清单”直接影响了华为原先制定的业务计划,差了120亿美元,每个季度的营收增长是处于下滑趋势的,(获得)每一个合同都很艰难。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实体清单”,2020年将是华为高速发展的又一年,因为2020年是4G5G大规模切换的时间节点,通信设备和手机的需求会迎来大爆发。
但到下半年,华为被卡在了芯片制造上,如不能顺利解决,将使其未来发展受阻。
和英特尔、三星的集设计和制造于一体不同,华为走的是无晶圆厂模式,芯片制造环节交予台积电代工,同时由于其设计的芯片的高集成度,对制程工艺匹配要求相当高,目前唯有台积电才能全部满足其制造需求,因此当台积电迫于压力,无法为其制造芯片时,华为的经营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目前来看,芯片制造问题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过谷歌断供,因为谷歌对华为手机停止提供GMS服务,仅影响其国际市场表现,而国际市场的损失,国内市场可以补回来。但如果台积电、中芯国际不能为华为生产芯片,华为整个产品线都将受到影响。
在2019年的年度报告封面上,华为选用的一张图片尤其意味深长,汹涌的惊涛骇浪翻卷着包围了一座灯塔,场面惊心动魄,但灯塔矗立不动,仍在发出光芒履行职责。
被列入“实体清单”后的一年时间里,华为面临的局势确实称得上惊心动魄,一系列打压犹如乌云压顶,每一记都是重拳出击,而且牵涉甚广,涵盖供应链和国际市场环境。
不过,华为通过“补洞”策略化解了“实体清单”打击。对于“补洞”策略,任正非在2019年下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有过论述:“‘烂飞机’的一些洞没有完全补好,华为公司修补完这些‘洞’需要两、三年时间,重新恢复振兴需要三至五年。”
所谓“补洞”,从公开的信息看,指产业链国产替代,以及不能替代的,则预先囤货,给国产替代留足时间。
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即是“补洞”的效果体现,使华为得以在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
下半年以及未来的业绩表现,将取决于华为如何化解无代工厂制造芯片的难题,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