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移民的华裔父母 VS 在西方国家长大的孩子,由于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这样的家庭组合本来就存在着一些因中西文化不同导致的家庭矛盾,而这些矛盾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则显得更加尖锐,比如现在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比如美国非裔George Floyd之死引发的抗议和骚乱……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些事情面前,由于观点的不同,再加上处于叛逆期,和传统的华人父母关系如针尖对麦芒。
6月1日,纽约时代广场的抗议集会。
(图片来源:GettyImages)
无论身处在哪个移民国家,美国也好,澳洲、新西兰也罢,这种由于世界观不同导致巨大分歧的华裔家庭不少。孩子与家长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绝对是2020这个“乱世”之年,华裔父母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一、耶鲁华裔女生的信,引发华裔社区争议
非裔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当街“跪”死之后,从美国到各个多族裔的西方国家,包括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华人众多的主流移民国家,都陆续出现了人群聚集抗议的现象,并且还有一些目的不纯的人引发了种种骚乱。
虽同为少数族裔,但华裔父母和孩子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却有诸多不同,耶鲁华裔女生黄艾琳(Eileen Huang)的一封“耶鲁华裔学生写给爸妈和华人社区的公开信”更如平地一声雷,引爆了华裔社区的争议,彻底将华裔家庭分裂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问题摆到了明面上。
图片来源:Eileen Huang linkedin
在这封公开信里,黄艾琳表达的主要立场就是“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作为少数族裔,亚裔和非裔一同为种族歧视抗争,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问题。让华裔家长感到难以接受的 ,是她阐述的“为何要和非裔站在一起”的原因,原文如下:
“虽然我们无法将亚裔美国人面临的挑战与非裔美国人遭受的野蛮暴行相比,但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归功于他们。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发起的民权运动,亚裔美国人才不再被称为东亚病夫;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呼吁结束种族主义的住房政策,我们才得以和白人住在同一个社区;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反对种族主义归化法,亚裔美国人才获得了公民身份,并得到了法律的正式承认。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的社会活动,陈果仁这样的故事才被人们记住。我们之所以有坦然地成为‘模范少数民族’的自由,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更好或因为我们努力,而是靠其他被边缘化群体多年的斗争和支持得来的。”
同时,黄艾琳表示,面对George Floyd事件亚裔的沉默让自己感到非常失望,她说:“我拒绝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呼吁对我们自己社区的种族公正。贬低或压制其他少数群体的正义根本不是正义。白人至上主义几百年来一直在威胁我们所有社区。在这个许多享有特权的少数族裔都站在白人至上立场上的时候,我要问:你和谁站在一起?
黄艾琳的观点可以算是华裔移民后裔的典型代表。“吹号角的凌飞”是美国第一代移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看了黄艾琳的文章后,在公众号上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华裔父母的观点。
图片来源:美剧《初来乍到》
他指出,华裔的后代之所以能住在富裕的社区,能得到好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华裔第一代的父母们肯吃苦、肯为子女牺牲自己的生活。华人父母面临的困境远比你们这些孩子想象的多,但是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羽翼呵护着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最好的将来。但是,作为华裔二代,黄艾琳将华裔得以和白人住一个好社区,可以和白人孩子读一样的好学校都归功于非裔的斗争,是对家人没有感恩心的表现,令人寒心。
这两个人的争论可以说是华裔家庭的缩影,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两代人观点不同,但深入来说是华裔家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分裂,家长和孩子产生了“三观”不合。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观点大相径庭,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的家庭并不在少数,而特殊事件的发生则加速了破裂的速度。
图片来源:电影《别告诉她》
其实仔细想一想,黄艾琳和“吹号角的凌飞”的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华裔虽然没有依靠游行抗议等斗争争取种族平等,但却用自己的勤勤恳恳逐渐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成为模范族裔,这种默默努力的“软性斗争”是华裔第一代移民最推崇的方式;但是,也正是这种“软性斗争”,只踏实做事却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发声的做派,也成为努力工作的华裔难以得到公平对待的原因。而其他少数族裔的发声,确实也在客观上帮助了同为少数族裔的华裔群体争取更多平等的权利,最起码对“白人至上”的群体多了一些警示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华裔家庭所面临的观念上的撕裂,绝不是“凤凰男”和“孔雀女”这种城乡差异造成的撕裂,而是更加复杂的问题。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在华裔家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撕裂,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对孩子观念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有一些来自于家庭,有一些来自于学校,有一些是通过阅读看电视等信息,还有一些来自于身边亲密朋友的影响……可以说,影响一个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而华裔二代孩子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加复杂。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强迫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和我们的观念保持一致。父母要做的是尝试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以及成因,同时也让他们了解自己族裔的文化,寻找一个平衡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保持独立思考的人!在信息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客观、理智、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父母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图片来源:美剧《初来乍到》
(一)不要大撒手,随时参与到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
“把孩子扔给学校和老师,自己只需要努力赚钱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这是很多华裔家长的真实内心写照。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在当地学校接受的教育是本地价值观的引导,他们所学的历史书可能和你所学的也有很大出入。作为父母,如果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及时参与到其中,那么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是不会有任何可以连接的桥梁的。
“放养”是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绝对不是撒手不管。
(二)引导孩子读好书,学好中文。
你有什么样的输出(观点看法),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多年潜移默化的输入(看书看报,看新闻等)。华裔家长的母语是中文,信息输入多来自于中文媒体,比如中文报纸、微信文章等;而华裔孩子的母语是英文,信息输入则多来自于英文媒体,比如英文报纸、Facebook等。两种不同的输入,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输出,也就不奇怪了。
图片来源:美剧《初来乍到》
有位家长分享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新冠疫情初期,身边擅长阅读中文并且喜欢中国文化的第二代华裔,他们的观点和第一代移民很像,比如多数认为口罩有效,并且认为要高度警惕这种新病毒;而不太懂中文,对中国文化兴趣不大的华裔则和本地洋人群体很像,多数人认为口罩用处不大,新冠病毒只是一种“大号”流感。一个小小的口罩,就显示出不同的信息输入对一个人的影响。中文好的第二代可以阅读两种语言的新闻,然后综合各种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太懂中文的第二代的信息来源则是本地英文新闻媒体。同一代人,输入不同,输出也不尽相同。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新闻及书籍,大部分都加入了作者本人的观念及立场,而这些观点并不一定是理智客观的。掌握多种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吸收原汁原味的信息,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更多面,思想的包容性也更强。
我们常说,一些中国经典名著翻译成英文后,难以体会出原本的韵味,同样,英文经典名著翻译成中文也难以保证100%的原汁原味。让孩子有能力、有兴趣读原汁原味的中文是平衡中西方文化撕裂的有效方式。也许你看过很多让孩子学好中文的理由,但这个理由绝对是最有力的一个。
图片来源:美剧《初来乍到》
当然,家长不能只强迫孩子学中文、读中文。如果英语能力允许,家长也最好多读一读英文的新闻,如果自身英文水平实在难以阅读,也要尽量多和孩子沟通,用朋友交流的方式问问孩子最近有什么好玩的新闻,增加和孩子的“输入”交流。
同时,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读的哪些课外书籍。为什么要读好书就不用多说吧?避免孩子阅读不好的书籍, 比如宣扬极端思想的书籍,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孩子极端、撕裂思想的形成。
相关阅读
(三)教孩子从小学会客观看待问题
养过娃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简单到“非黑即白”。比如动画片里的这个人是好人,另一个人是坏人。在他们的世界里,难以看到“好人”不好的一面,也难以看到“坏人”好的一面。
这样的想法在孩子的世界里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也要从小引导孩子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比如陪他们一起看动画,寻找“好人”的不足和“坏人”的优点,逐渐引导他们多方面思考问题。
如果孩子在童年缺失了这一课,那么到了青春期可能依旧保持“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想法,待到大事件发生,难免产生偏激的思想,引起家庭的巨大分歧。
图片来源:美剧《初来乍到》
比如,一个美国华裔妈妈哭诉,当George Floyd被警察杀死后,自己青春期的女儿在家里的窗子上贴上“All cops are bed” (所有的警察都是坏蛋)的标志。作为妈妈,她试图引导女儿:如果一个华人做了坏事,别人对你说“所有华人都是坏人”,这样你能接受吗?杀死George Floyd的警察是错的,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警察都坏,我们自己街区的警察对我们多么nice,多么热心,难道你没体会过吗?但女儿叛逆地表示,我不管这些,警察就是坏的,我们要革命,美国需要这些改变!女儿的极端思想让母亲感到害怕,或许在儿童时期多引导孩子不要片面看问题,孩子对待事情的看法会更理智一些。
(四)重视“朋辈教育”,同龄朋友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子,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龄朋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和理智客观的孩子交朋友与和思想偏执的孩子交朋友,结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凡事都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往往家长一箩筐的话都顶不上同龄朋友的一句话。在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十几岁,朋友是影响孩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图片来源:Crimson
重视优秀同龄人的影响力,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交圈子,可能会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的“三观”完全复制黏贴父辈的,思念观念不同并不可怕,有时候不同观念的碰撞还会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可怕的是父母不参与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塑造,放任不管,任由孩子的思想野草式成长,待到你觉得不可收拾,想修剪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让你参与修剪了。
这是每个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更是海外华裔家庭绝对不能忽视的一课。
想知道更多关于学霸的故事吗?想获得专业教育信息吗?请马上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Crimson的官方微信号。这里有新西兰本地教育资讯,英美的教育干货,IB、NCEA 、CIE、SAT 、ACT等各种考试秘籍,还有来自全世界学霸们的真实故事!
热门文章
2020年新西兰最新中学排行榜:这所亚裔学生众多的学校成黑马,斩获第一
50本最受Kiwi喜爱的少年儿童书单来了,记得选几本纳入你的“家庭图书馆”!
这个学校仅有两个“感染者”,短时间竟“传染”这么多!3级警报不等于随意送孩子返校。
➤快收藏!针对新西兰学生的各种网络学习娱乐资源大汇总,分类最全最细致!
不平凡的秋季,这些新西兰孩子成为了人生大赢家:华裔学生竟超过半数!
➤华人学生被请愿为英国首相,美国少年行动比疾控中心快:世纪疫情是年轻人的分水岭
重磅!疫情学校关闭,新西兰中学生必须考虑这些重要问题,关系升学!
➤像瘟疫一样的校园危机开始悄然传播,已有学生因此丧命,影响波及全世界。
➤想考新西兰澳洲医学院,这五大必备条件一个都不能缺:课外活动、分数线、必修科目等全覆盖!
择校误区!把这个新西兰考试结果作为选校标准,会错失诸多一流高中。
这所刚成立的高中聘请奥克兰文法前校长,计划将一个全新课程引入新西兰
发烧后小女孩突然病逝,妈妈通过VR与女儿重逢,真的把我看哭了……
新西兰首部华人主人公的片子是雷剧?但看过剧情介绍我决定今天就陪娃看!
毛利少年高考满分,被哈佛录取!梦想成为新西兰首个毛利总理。
从借钱读书到顶级大学再到青年企业家,他斩获纽澳美中各国重量大奖,成为华裔骄傲
华裔kiwi姑娘体验中美英三国顶级名校教育后,说出了这些真实感受。
纽澳医学院考试改革后,从医之路的苦你还扛得住吗?覆盖高中到从业的最全攻略
哈佛新生真实背景大公开,全方位揭露顶级牛校偏爱学生的各种特质!
2030年,我从哈佛毕业了,没来得及面试就直接失业了……
砸钱送孩子去私校的家庭现在怎么样了?有人欢喜有人后悔……
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华裔自杀率飙升!压垮新西兰孩子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东西方移民家庭对纽澳教育的看法差别竟这么大,你赞同哪种?
重要!高中选课前一定要先做这套测试,适不适合学IB必须搞清楚。
拿PR VS 换护照:关系华裔孩子上大学找工作的大事,纽澳家长必须要关注!
亚裔姑娘成功闯关牛津面试,拿下offer却放弃,因为……
重视!华裔少女因亚裔身份被霸凌,移民家庭绝不能忽视这一课!
IB、剑桥还是纽澳本土课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选课才是关键!
最新!适合孩子成长国家排行:纽澳原地踏步,中国大幅提升,第一名是……
最狠虎妈的闺女放大招儿,总结出一套无价学习攻略超受欢迎!
耶鲁华裔生的呐喊:亚裔父母为我们上大学付出了什么,你们根本不懂!
2019奥克兰最佳中学数据大曝光!公校升学率最高的不是10分校
六娃洋人老爸总结出一套完美公校攻略:我花最少钱给娃最好的教育
私校不一定最好?亲姐仨读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十年后的她们竟这样说……
华人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被取消了PR!这些家庭小事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顶级公立中学越来越难进了,有学区房也未必挤得进……
重磅:新西兰资深老师精心整理的必读书单来了!提高写作必备神器
华裔家长的焦虑:砸钱买学区房还是读私校?做完这个测试,你就清楚了……
学霸多争论也多,到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上单性别学校?
这种学校被称为纽澳“平民版”私校,但华裔家长却对此知之甚少……
新西兰亚裔少年首次详述哈佛录取真相:实际录取过程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华裔少年美国名校上演两次神反转,而他父母十余年前的人生反转更让人惊叹!
纽澳家长注意:高中生别跟风学IB,选了不适合的课反而害了娃!
新西兰高中“中文”考卷难哭众华人,看看你能拿几分……
新西兰小鲜肉拿下“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亲叙申请过程像过山车般刺激!
独家!新西兰华人学生获奖比例近4成的奖学金究竟怎么考?技巧都在这里!
我爸没工作,却把我送进了耶鲁!这篇华裔男孩的“高考作文”火了
最新奥克兰高中排名!10分高中的大学升学率拼不过5分,学区房你还买吗?
独特视角:海外华裔家长也热衷送孩子出国读书,移民究竟图个啥?
95后哈佛小哥创业三年闯入福布斯,开挂人生背后的“另类”成长之路
13岁进奥大,他是新西兰公认的天才少年:学习棒的最大秘诀竟然是……
西方教育的骗局?那些为孩子教育出国的中国家庭,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新西兰华裔少女深入中东难民营!走入联合国的女孩讲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