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6月29日以来,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最新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鄱阳县境内多处圩堤出现漫堤险情。目前,鄱阳湖流域正面临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洪形势。

江西省水利厅网站7月13日9时40分信息显示,江河水情方面,7月13日全省有5个水文站超警戒,其中,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当前水位22.60米(历史极值为1992年8月2日的22.52米),超警戒水位3.6米。

另外,永修站超警戒水位3.18米,鄱阳站超警戒水位3.17米(10时超警3.18米),湖口站超警戒水位2.95米,南昌站超警戒水位0.35米。

 鄱阳湖正在急剧“变大” 

据12日公布的数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7月8日18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较7月2日扩大352平方公里,达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来最大,较历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偏大两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湿地大面积被淹。未来几天鄱阳湖水位将继续上涨,水域淹没范围逐步扩展。
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南方强降雨与98年相比如何?
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7月4日至10日,重庆、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对此解读说,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是梅雨在作怪,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7月11日,在沅江市南洞庭芦苇场澎湖潭垸,一栋房屋被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图
  • 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
从6月2日至7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近期南方暴雨之强可见一斑。
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湖北黄梅、浠水,江西吉安、峡江,湖南隆回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极值。
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重庆、湖南、江西、上海、广西、四川等省份共计85站累计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一半。
暴雨给长江流域防汛带来了压力,6月1日至7月9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 近期雨情与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与1998年我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强度如何?
“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说。
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 今年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
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降雨过程。其频繁性不仅体现在强降雨过程多,而且强降雨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体来说,今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而持续发生。
  • 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越来越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
据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原来,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此外,这只“怪兽”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导致梅雨锋偏强。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 未来雨带如何移动,防汛压力会否减轻?
7月以来,我国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带阶段性北抬。
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马学款提醒说,这与4日至7日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  钟煜豪、通讯员 赵晓妮 吴鹏、央视新闻、江西日报)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