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在为学校是否应该开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个尴尬的事实正在浮出水面:我们才是问题的所在,而不是我们的孩子。
几个月来,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我们一直让孩子们与外界隔离开来,并强制让孩子戴口罩,还不能拥抱他们的爷爷。我们已经假定这种新病毒像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因此,坐满孩子的教室会是一个巨大的病毒培养皿。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貌似与大多数病毒传播无关。成立于1930年,拥有6万名儿科医生会员的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表一份声明,称在学校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极低,尤其是幼儿园的低龄儿童。

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儿科专家威廉·拉斯卡博士(Dr. William Raszka Jr. )说:“证据表明,儿童被感染的可能性较小,患重症的可能性也很小,也不太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和成人,(新冠病毒)与流感有很大不同。”
01
 各国证据证明儿童传播率低
美国儿科学会的医生们收集了大量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新冠病毒集中爆发的家庭,绝大多数是因为成年人把病毒带回了家,而不是儿童。
比如,法国阿尔卑斯山一个滑雪度假村,一名9岁的英国男孩在一个小屋中感染了该病毒。但是,尽管他与170多个人接触,包括他的兄弟姐妹和三所滑雪学校的112名同学,但他并未把病毒传给同学。
在本月《儿科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中称,在中国住院的68名儿童中,发现96%是家长先得病的。
在澳大利亚的一所中学,总共有863名老师和学生,有18人感染,但这18人仅传播了2名儿童,即0.23%的感染率。
5月份的《儿科学会》杂志曾经披露了一项数据,瑞士究人员分析了39名16岁以下儿童的感染,近80%来自屋内的成年人。 荷兰的研究还发现,该病毒主要从成年家庭成员传播到儿童。
原因
孩子的手本身就“脏”?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论证儿童传染率低的原因,不过一种分析认为,孩子的手本来就充满了细菌,比如用手擦鼻涕等,这些细菌让孩子体内充满了免疫力。
另外,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儿童体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较少,病毒需要这种受体才能进入细胞。该受体的基因表达在4至9岁儿童中最低。在10至17岁的人群中,该比例较高,但仍低于成年人。
因此,症状较轻时,他们的咳嗽和打喷嚏次数较少,而且孩子们的小肺向空气中喷射的传染性颗粒更少,所以不易传染给人。
佛蒙特大学的儿科专家拉斯卡博士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不可能传播新冠病毒。风险来自成年人,而不是婴儿。”
02
不停课的国家也没爆发疫情
虽然有很多数据都表明儿童不易感染或者传染新冠病毒,纽约曾经爆发过一种罕见且危险的并“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症”,表明儿童并没有100%幸免。不过美国CDC最近对186例病例的审查发现,它倾向于集中在相对较早爆发的地方,例如纽约,新泽西和密歇根州,其他州并未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一个谜。
专家表示,如果孩子们正在传播这种病毒,那么我们将在其他重返校园的国家(例如德国,以色列和丹麦)看到大幅增长,但这个现象没有发生。
纽约市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个紧急儿童保育中心在1100个地点照顾了4万名1至14岁的儿童,而且没有发生大规模聚集性但感染。
虽然没有科学的理论,但无数的数据都在印证儿科医生专家的论断。
警告
需做更多的论证
如果得到证实的话,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个好消息,使他们从认为教室是病毒培养皿的焦虑中解救出来。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以避免工作与孩子学习的冲突。最重要的是,这对于隔离在家、没有同学交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
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西博士则表示谨慎,他警告说,必须做更多的工作来证明孩子们真的是不会被感染的。联邦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密切追踪 2000个家庭中的6000人,以确定谁感染了病毒,谁生病,是否将其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以等。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儿科系副教授Naomi Bardach博士说,小学生的传播似乎比高中的传播要低,目前关于中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传染的数据很有限,实际上老师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传染,比学生传染的几率更大。
本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撤消了先前的主张,即远程学习是最安全的选择。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在美国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下周教育部将发布五份不同的文件,以指导学校重开。
美国儿科学会说孩子属于学校,虽然新冠病毒的风险永远无法消除,但应尽可能让学生回到学校,因为将孩子留在家中存在已知情感,社会和教育风险。
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发生6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和集体经验表明,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对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性远不如成年人。因此,应认真考虑使学校即使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仍保持开放的策略。
这样一来,在继续开发和分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之前,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我们的孩子错过教育的机会,否则将继续遭受的潜在的伤害,将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儿童成长健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