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你后来会成为一位迷恋文字,追求正义的“情怀派”大学生,因为你内心有那么一点觊觎权力,毕竟受家庭影响太深。
那一年,你暑假放假回家之后,我买了几本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快递到你家赠送给你。你在中学教书的父母拿起书翻了翻之后,愤怒地警告你:“这样的书(说美国好话)的书,以后少看。”
面对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在中学教师和交警之间,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都建议你选择交警,因为那工作“油水多”。
我听后内心掠过一丝悲凉:你这个家庭里,精神追求几乎没有容身之处。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作为中学老师,你的父母竟然也如此这般见识。鉴于此,你后来的进步便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我知道,刚上我课的时候,你并不喜欢阅读和思想,只想混个学历,心里甚至对我这种倡导阅读和思考的老师有所抵触。你内心有着比较强烈的功利诉求。
大二那一年在某个学生机构职位的竞争中,你落了下风。那一次失败,对你的打击应该不小。你尝试主动阅读和思考,也许是出于败“选”之后,对体制的赌气,是当“学生官”抱负受挫之后,负气“出走”。
这两年多时间里,我推荐你和其他几个学生看了不少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和刚刚认识的时候相比,他们视角丰富了,思维能正常运转了,对很多问题的见解更加到位、更加深刻了,对书的品质有了不错的鉴赏力,能够识别什么是优质文章,什么垃圾读物了。我们还经常隔三差五,四个人一起吃烤鱼,喝啤酒,夜爬梅兰山。顶着月色,吹着凉风,畅谈中国、世界、文化、社会和人生。那段经历真的非常难忘。我很欣慰,亲眼看到三个年轻学子在精神上日益丰满。
大四寒假结束返校,我隐隐约约觉察到,你似乎变了,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在逐渐拉远。整个学期,我们都没有交流过,直到毕业离校之前的某个晚上,你找我聊了一阵子,而且还是顺道。仅仅聊一阵子,我们就拜拜了。
在短暂的聊天中,你告诉我,寒假之前到中学实习半年,你发现自己热爱讲台,喜欢学生,希望利用讲台传播一点理性精神。然而,从去年成都七中食堂事件、南京应用技术学校事件开始,你逐渐动摇。最让你感到无力的,不是权力太傲慢,而是傻子太傻太多,以至于你感到现实根本无法改变。在这个社会,只有往上爬,拥有更多权力,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你说话的语气似乎透着一股对我的歉疚。
到高校当老师六年了,我看到一批又一批学生,大学四年都在混日子。除了教材,什么书都不看。除了毕业和工作,什么都与己无关。我经常感到困惑:活力还如此充沛的身躯,精神为何已如此苍老?他们经常反问我:“毕业之后,我们大多数是当老师,手里毫无权力,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阅读、思想和情怀能改变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想多了,岂不是增加自己的痛苦?还不如玩玩游戏唱唱歌。”
每一届都有部分学生能被我唤醒,爱上读书和思考。但是,这其中总有一些人,最终会再次放弃阅读和思考,选择回归“娱乐至死”。理由都是“书读多了,人太明白了,自己痛苦。” 
跟你一样,这种痛苦和无力感大多源于网络世界充斥的极端民族主义反智言论。理性的声音总是招来群起围攻谩骂,以至于清醒者总是被围攻到或者被愚蠢气到陷入自我怀疑。在无力感的折磨下,他们要么转移视点,一头扎进全球消费体系,逃避思考;要么自欺欺人地对现实问题生硬地作出合理化解释,以降低内心的痛苦。
明白这一心理战术,你就应该知道,有些“愚蠢”或“极端”不过是表演。你们觉得无力,那它就胜利了。
即使不是表演,你也应该明白一点:信息技术革命让很多受教育程度低的社会群体通过手机就能上网,就能随时随地发表观点。这群长期被压抑的沉默无声的人们,突然有了表达的机会,能不上瘾吗?极端民族主义仇外话题又是他们唯一可以放心聊的“政治”和可以放心站的立场,他们能不喜欢,能不活跃吗?
多看看网易新闻跟帖,看看传播理性声音的媒体,多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会发现,这些年,理性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只是理性的群体偏向于克制,极端的群体热衷于叫嚣,而且信息技术革命放大了他们的声音。
所以,“傻子太多”既是你的错觉,也是被刻意营造的幻象。
不要失望,不要无力!曾经你不也是这样的人吗?还记得大一时候的你吗?张嘴闭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日之间必有一战”、“非典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生化武器袭击”.....完全不具备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健康、理性的国际视野。
中学生刚刚睁开“睡眼”,三观的可塑性很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学教师是比大学教师更加重要的职业。师范专业毕业之后,去当一名中学老师,你就拥有了塑造和改变学生的影响力。通过培育下一代的理性爱国精神,极端和愚蠢言论终将逐渐被挤出公共话语。这难道不是千千万万个“你”站在讲台上可以推动的改变吗?
无力感的另一个来源是对“变革”的误解。受中学历史课的影响,在你们的眼里,变革,要么是农民起义推动的改朝换代,要么是戈尔巴乔夫式的推倒重建。前者需要底层暴力,后者需要顶层权力。你们都不可能拥有。于是感觉“变革”遥不可及。
我曾经也向往疾风暴雨式的改变。走过的地方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我越来越相信,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需要民间社会的成熟和公共理性的发育。没有一代人从改变自身做起,这一天的到来将遥遥无期。
目前,最让我感到无力的不是傻子太多,而是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不愿意读书了。不敢想象,人均不到四本书的年阅读量,如何打造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基本文明?
托马斯.杰斐逊说过,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革命。从你们这一代人开始,为下一代负起责任,通过改变自身,为社会转型培育下层结构。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哪怕当交警,坚持做一个有理性、有温度、有情怀的人。自己多读一点好书,鼓励别人也多读一点好书。个体的优质阅读所储存的文化资本终将外溢,让其周围的人也间接受益。文明的社会离不开相互滋养。有了基础文明,社会转型的条件就具备了。
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身边的小环境。中国整体变革非常需要局部精神和文化气候的改变,而这恰好是思想和情怀能发挥一点作用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