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约一万字,共列举十项穿着合法外衣却盘剥百姓毕生积蓄的残酷乱象,旨在揭露过去十年的资本骗局本质,呼吁大家理性消费、谨慎投资。
1966-1976,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被钉在了人类历史的浩劫之柱上。这十年,是同胞相残、道德沦丧、文化尽失、人性泯灭的十年;这十年,是国家纷乱、民族内讧、经济受阻、社会动荡的十年。
时光流转。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即将画上句号,历史转瞬间奔流到了2020年的下半叶。
如果以十年为一劫,那么即将过去的2011-2020这十年,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和评判呢?
这10年间,我们取得了太多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这个10年里终于跃升并坐稳了全球第二;经过几十年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10年里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母、五代机;经过几十年的厚积薄发、跬步前行,我们的航天探测器终于成功探月;这10年里,我们引领了全球5G革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了亚投行,成功申办了北京冬奥、倡导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十四亿百姓也确实分享到了一部分红利,人们的收入水平在这十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腰包终于鼓起来了;亿万农民走进城市,无数家庭跃升“中产”,成为了胆子越来越大的“追梦人”。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胆子大起来的不仅是黎民百姓,还有着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魉”。
它们在合法的外衣之下、在时代潮流的澎湃声中,被狂热的资本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和消费热潮,卷起了一堆又一堆的资本泡沫。
它们或此起彼伏、或并驾齐驱,不舍昼夜地洗劫着人民来之不易的财富,并制造了一场场惨绝人寰、振聋发聩的“暴雷”惨剧,让无数家庭深陷债务危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击碎了无数国人的财富梦。以至于站在2010年代的中点线蓦然回首,很多人幡然发现,这十年像是做了一场从天到地的梦一样,即虚无又真切。
如果有机会重来,他们一定不会再盲目相信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鬼话,而会选择安分守己的踏实生活,守住自己的这些积蓄。
可是,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人生就是这么无情。
因此这十年,我将其称之为【洗劫】的十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十年中的重重劫难吧:
1
房产泡沫
纵观中国楼市,如果说2000年代是中国楼市起飞的十年,那么2010年代这十年,则是中国楼市因起落架故障,在高空盘旋的十年。
关于中国房地产经济的问题,各界分析了20年,然而房地产经济却始终屹立不倒,并且在2017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而中国房价之所以在2017年达到历史新高,其实离不开全球量化宽松周期的推波助澜。这一轮的量化宽松,造成了大量热钱涌进市场,也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所以,尽管老百姓的收入在这十年里,确实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但很快就被房地产开发商给卷走了。
“房住不炒”之后,房价有所收敛,但与此同时贷款和购房资质也同步收紧,刚需买房并没有因此更容易。
一套房子,轻而易举的就将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积蓄顷刻吸光,甚至还要背负上一代人几十年的债务。而高房价虽然带给人资产增值的表象,却依然逃不过这是一场击鼓传花游戏的本质。
开放商竞价拿地后,用土地开发资质去找银行贷款,然后通过预售回笼资金进行项目开发,再将部分项目抵押继续贷款。一个项目被多重抵押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形象的来说,房地产开发实际就是一场“众筹”,筹到钱再盖房,盖了房再抵押然后继续去拿地圈钱。也正因为如此,房地产行业非常依仗现金流,一旦现金流吃紧或贷款收紧,那么项目开发必然难以为继。
可偏偏这十年,房地产开发商纷纷玩起了转型。而所谓转型,无非就是多元化。但盲目的多元化,形同于“大跃进”,步子太大,必然会扯着蛋。
今年,泰禾院子的暴雷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购房者的房款不知所踪、公司债券逾期违约,犀利地暴露出中国房企的转型之殇。
即使是租房,在一线城市劳动力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房租也是水涨船高,每月的负担比例并不比房奴轻松。而随着买房门槛的提升,一线城市房租更是此消彼长,让一众初入城市的年轻人,沦为了给房东打工的月光族。
2
金融理财
关于全民理财,薇父已经痛斥了很多次,首当其冲的便是天雷滚滚的P2P行业。
P2P,本来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思维将需要用钱的人和有闲钱的人通过平台进行撮合的交易平台。在行业初始阶段,一些头部平台确实做得比较规范,合规性比较强。
但随着从业者的暴增,资金的大量涌入,行业公司变得越来越不淡定,越来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脑子灵光却心怀不轨之人很快意识到了这个行业一本亿利的暴利属性,这简直就是捡钱啊。
于是,他们在获得合法牌照之后,竟偷偷地干起了违规生意,设置资金池、资金自融、信息配错等问题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随便搭个平台,做几个产品,弄些假合同,找个明星代言、再租个高档写字楼充门面,那数亿、数十亿、甚至百亿的现金就真的滚滚而来了!
一时间,P2P平台如雨后春笋,席卷中华大地。
最高峰时,全国竟有上万个P2P类机构和平台,做P2P无疑成为了空手套白狼最为快捷的暴力和暴利敛财工具。
在狂热的2016年和2017年,谁不买P2P简直就是老古董,动辄10+%的高额利率,让在银行存惯了3-5%利率的大众疯狂至极,纷纷把自己的养老钱、家底、学费,甚至看病的周转钱放入了P2P,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将自己的房产抵押来投资P2P,骤然间全国P2P的资金交易量一度达到了4万亿,可谓是宇宙第一大泡沫。
平均算一下,1万个平台,4万亿资金,每个平台平均资金量居然都是4亿!
而P2P平台最大的成本就是无非就是房租和人工,然而和进账的资金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
更何况,即使有成本,除了启动资金之外,今后的所有用度都可以用投资者的钱来解决,所以毫无压力。
那这些被吸引来的资金都做了什么呢?
规范的平台,会真的给一部分借款人(包括机构借贷和个人借贷);
有些平台则用于自融,为自己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地产类进行输血;
还有些就很无耻了,直接将资产转移到了海外,而平台用于兑付的资金,完全就是依靠不断新吸纳过来的资金填坑,也就是典型的旁氏骗局。
可既然是泡沫,就总有刺破的那一天。
2018年6月,众多平台终于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兑付。等到投资者发现问题时,平台负责人早已逃之夭夭。
而其他的一些半合规,甚至合规平台,也由于投资人恐慌性的挤兑,平台资金出现坏账,或资金被挪用等而无法及时兑付,纷纷开始逾期、暴雷。
面对不约而同的跑路和暴雷,众多投资人呼天抢地、生不如死,他们不得不面临着没钱就医、没钱还贷、没钱上学、没钱养老、没钱生活的悲惨困境。
可除了报案后的等待和后悔,他们毫无办法!而有些平台因为性质恶劣而被定性为“非法集资”,投资人也因此成为了“非集”的参与者,投资款自然是打了水漂。
可恨的是,那些跑路的平台实控人,却成了既得利益者,转移巨款逃窜海外,空留下一个垫背的“法人”在国内扛雷背锅,和一地资不抵债的破烂鸡毛。
3
全民创业
2014年,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激发市场活力,当年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横空出世。
从那时起,全国各地的创业公司便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全国的咖啡厅俨然都成了创业者的孵化器,谁没一两个《商业计划书》、不认识一两个风投,简直就像从桃花源里走出来的避世者一样落伍。
随之而来的,共享办公、风险投资、合伙人制等连带要素也骤然升温。人们都梦想着去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实现自己的上市和财务自由之梦。
然而几年之后,再回头看。
曾经如火如荼的创业狂潮,早已偃旗息鼓。
无论是自己开店、还是自己做互联网,大浪淘沙之后,真正活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
疯狂的创业公司倒了一波又一波、狂热的风险投资赔了一个又一个、怀揣梦想的创业者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这场“双创”,在经过了一场全民热潮之后,如今早已经归于平静,只留下海滩上的一片狼藉。最终的成功者,终究寥寥。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创业者,也依然苟延残喘的在等待下一笔融资的路上。
诚然,创业潮确实也造就了很多所谓“独角兽”。但这些“独角兽”企业所占的比例,和万众创业相比,真的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而那些为了创业、变卖房产、抵押房产、四处借贷的创业者,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他们的胆量和热情固然值得称颂,但骨感的现实却给了他们难以承受之重。
我们必须得承认:人和人之间,不能说谁比谁强,但在某方面,确实是有差异的。
譬如创业这事,99%的人是不适合的。
千万不要看了那些动辄估值就是多少亿的创业公司,便觉得自己也行。
客观的说,套投资人的钱可能用一张嘴和一个ppt就行,但要赢得市场却真的是要凭本事的。
4
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特别是比特币,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从理论上来说,区块链技术确实非常值得称道。但再先进的理念,没有各国政府的合法授权,虚拟货币将始终无法获得自由交易流通,无法实现货币属性,只能是一种投资商品,最终,必将沦为政府合法虚拟币的垫脚石。
而离开了货币的交易属性,目前的所有虚拟货币都只是一台“收割机”。
目前,全球的虚拟货币琳琅满目,这些发币方通过大肆宣扬区块链技术、鼓吹团队是国外高级资深技术员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华丽”包装,并通过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宣传,对资金项目进行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推广,吸引新的资金入场。而等投资者资金到位后,项目方一般不会立即进行收割,而是会选择在“韭菜”达到一定体量、币价涨至一定高位时再进行砸盘。
在第一波小幅砸盘后,该资金盘会维持一定时间的横盘或者微幅上涨状态。此时,项目方此操作主要是给被割的“韭菜”浇水,以维持原有“生命力”。一方面让亏损的“韭菜”们看到每日稳定收益,从而给他们营造“试图通过每日收益来挽回之前损失”的错觉,也就是培养“韭菜”们的赌性心理。另一方面,也会通过社群对用户进行心理安抚,如通过各种洗脑话术,挽回“韭菜”信心,以达到后者继续持仓的目的。
此外,发币方还让“老韭菜”持续持仓,一是为了维持盘面稳定,二则是为了吸引更多新入场的“韭菜”从而实现持续收割。
而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打击,发币方的运营主体注册地、办公地以及业务开展区域常常不同,参与者往往无法确定运营者身份,一旦发生财产损失必将很难追回。
可以预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在挖完之后,必将崩盘。因为目前比特币高价,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高昂的挖矿成本。但即便如此,其实际价值,也仍存在巨大水分。而在矿挖完之后,在无人继续追捧的情况下,其价格必然会一泻千里。除非,它能成为国际通用货币。
5
电商购物
关于消费问题,我此前也做过警示。
适度的消费,确实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是良性的,也是我们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购物变得越来越便利,甚至开始越来越具有诱导性。
•  大数据和算法,让你的浏览记录成为你的标签,然后在下一次登录时为你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商品和内容;
•  点开商品,各种精致的买家秀和产品宣传让你怦然心动,真假难辨的成交记录、交易评价更让你顾虑全无;
•  如果你对价格有疑虑,各种贴心的促销、拼单、优惠券会让你爱不释手;
•  如果你继续犹豫,别担心,产品分期支付了解一下;
•  没有现金?Noproblem,你消费我买单——花呗、白条之类让你忘乎所以;
•  没钱还款了?没事儿!借呗!——短期贷款恭迎圣驾……
可以说,现在的内容,开始越来越趋于营销化,而电商平台越来越开始内容化。
即,商家们在变着法的来引导你产生消费欲望和行为。营销入口可谓无孔不入,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你的接触点、贴心的帮你化解每一个可能的痛点、甚至帮你解决任何一个可能终止消费的犹豫点。
因此,在这种细致入微的消费“宠爱”之下,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而且很多消费行为,都是盲目、冲动、无必要、超前的,而大肆鼓励信用卡、花呗、借呗消费,更在是在透支居民的消费能力,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负债率,对于担保平台而言,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回想一下:
自从有了电商,是不是我们的购物欲望被持续调动,买了很多华而不实、甚至收货即闲置的东西?
而这些闲置的东西,商家又诱惑你以极低的价格在另一个平台转手处理?
再想一下,每年的“双十一”,你真的买的都是自己必须的商品吗?很多物品在因某种原因
而被你退货后,很快就被你淡忘,但却并没有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对吗?
在疫情之中,各个平台都上线了所谓的“爱心助农”频道,超实惠的价格让你欲罢不能,但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你真的满意吗?真的都喜欢吗?
的确,消费会让你感到快感和满足,但是任何形式的纵欲都是毁誉参半的。
如果你已经财务自由,那当然另当别论。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甚至是毫无节制能力的小学生,那么当你在尽情消费的时候,你所消耗的都不仅仅是家庭的购买力和现金流,而是在透支自己的整个未来。
6
消费升级
所谓的“消费升级”,同样是刺激消费理论所创造出来的噱头。因为,消费从来就没有升级的概念,而一直都存在阶层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仰慕特供商品;在80、90年代,我们仰慕进口货;进入2000年,我们开始追求定制化、个性化……,可以说,每一个时代,人们的消费观一直没有变,一直在追求更好的商品。
然而,这不是什么“消费升级”,而仅仅是消费的细分领域。
我们当今的社会,看似是群体性的“消费升级”,人们都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然而本质上这并不是人们的观念变了,而是收入提升了,即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
正是这些所谓“中产阶级”,让商业资本看到了市场利润。所以,“双十一”也好、“严选生鲜”也好,“海淘”也好、“代购”也好、“直播”也好,均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过来,一起来分食这场不期而遇、遍地黄金的“消费盛宴”。
于是,我们看到这十余年来,电商风生水起、“外卖”风起云涌、直播呼风唤雨、一阵阵的风口呼啸而过,一波波的潮水席卷而来。
可随着众平台“双十一”的数据持续刷新纪录、随着李佳琪、罗永浩们纷纷涌向直播平台“带货”,我越发觉得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必是刺激,而是在“吸血”。
当我们一边在网上飘飘欲仙的尽情消费,体验着帝王般快感的同时,我们的全部信息、全部家当、还有全部信用、甚至未来,就已经全部被商家和资本绑架了。
换言之,从开始消费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掉进了商家的圈套,成为了商家的囊中之物。
因此,这种表面旺盛的“消费”,并非全部产生自“需求”,而是掺杂了巨大“水分”。即,很大程度上的需求,都是非必要性需求,是过度消费,是被销售平台(包括电商、直播平台)、网红、商家三者联手刺激、引导下的“冲动消费”。
消费升级,是建立在消费的稳定和可持续基础上,而消费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无疑是收入。
但是对于正处于下行周期的我们,每天都朝不保夕,一旦失业就会造成居民收入降低或停滞,届时谁还有钱去支撑消费升级?
恐难以为继。
7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理念很先进。
从功能看是利民的,从去产能和GDP角度看也是利国的,但从商业角度看,却是一条死路。况且,商业企业产品占用巨大的公共空间也确实缺乏公平,而过度的竞争必然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沦为一场烧钱游戏。
所以,即使共享经济当前依然继续存在,却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绝不会成功。
以最具代表性的共享单车为例。
共享单车对社会痛点抓得很好很及时,但解决方案错了,这是一个行业方向的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目前除了滴滴的部分业务,所有的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都是“伪共享”,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隐患!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对既有闲置资源的分时利用,而不是再去生产更多的过剩!
共享单车之流,只不过是用社会资本做了本来是公共服务机构该做的事。这也是群众欢迎的原因,因为公共自行车本来就应该是公共机构做但一直没投入没做好,而资本之所以肯投入也是看到了需求和庞大的资金池,却忽略了重资产运营的虹吸效应,所以一旦发现深陷其中便会立即抽身,终究不会持续做公益。
况且,自行车的生产制造本来就不是什么高新技术,同时,自行车的使用价值和环保属性关键在于使用的效率。
在共享单车最火爆的那两天年,国内共享单车日均使用次数只有2次,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共享单车的过度投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包括制造资源和空间占用资源、人力资源等),已经大大超过了其带来的便利和低碳属性。
而资本方之所以愿意疯狂的出钱扩张和超额投放,无非是为了更大的终端份额和资金池沉淀,以期获得更高的估值,在上市后套利。而一旦资本丧失信心和兴趣,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必然无可奈何花落去。
也就是说,当共享单车沦为资本的宠儿后,就注定了先天不足的共享单车已经躺进了挖好的坟墓。
更别提,那些退不回来的押金了。
8
小额贷款
前几年,国家努力降低金融风险、去杠杆的目的,正是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负债率,而小额贷款之流,却完全与这一政策背道而驰,甚至连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巨头们,也纷纷涉猎。
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本质上都是金融公司!金融,才是这些公司真正的赢利点和顶层业务。
蚂蚁金服、腾讯微粒贷、京东白条,这些产品的本质,就是小额短期高利贷!
这些产品所谓的核心技术,无非就是通过大数据,使用一部分平台用户沉淀的资金、对另一部分平台的客户进行透支性收割。
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正常消费所带来的收益,而试图通过诱使客群提前消费、借贷消费,使平台即可以实现流水收益,又可以实现金融收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客群长期绑定在自己平台上,从而一举多得、一劳永逸的长期榨取。
更要命的是,这种提前消费所带来的虚假性满足,就像鸦片一样,会让人空前的产生依赖,并完全低估了超前消费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和信用卡类似,对于花呗、借呗这类产品,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现金流短缺的燃眉之急,但是这种方式虽然给一些资金紧张的人提供了续命的机会,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借款人的收入问题,所以流行性风险随时都会爆发。
一旦逾期,平台将通过降低信用额度,限制消费、委托追缴、起诉等多充方式,彻底封杀其未来的消费途径。
对于平台,这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损失,但是对于中国经济,这却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现在我国经济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内需市场,也就是扩大消费,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经济环境却是在持续恶化的,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收入预期是降低的。
而收入降低,消费却仍维持在高位,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大量的信贷逾期。
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巨大隐患。
9
网络直播
当下,被誉为“大有可为”的直播带货,更是对消费内容化的极致演绎。
说实话,现在的网络直播确实有不错的内容和播主,但仍然挡不住有99%的直播都是信息垃圾的事实。这些直播毫无内容,毫无意义,纯粹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网络资源的尬聊。
可即便这样,网络直播还是满足了大家窥视他人、展现自己的明星梦,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直播网红。
而为了博得主播的红颜一笑或者是达到私聊等目的,很多收入不高的粉丝甚至青少年甚至动用家里的血汗钱,出手阔绰的给主播打赏,甚至为此而倾家荡产。
后来,互联网直播衍生出了带货属性。理解,这其实就是在网上摆摊儿。
通过明星或网红的直播带货,出于追星、从众等心理,粉丝或观众极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心理。从李佳琪到薇娅,再到罗永浩和各界明星大佬,一场场叹为观止的直播,让我对国人深不见底的购买力着实惊叹,或许,这正是我们敢于喊出“消费兴国”的底气所在吧。
的确,互联网直播“带货”,这个被资本寄予厚望的“新风口”确实太惊艳了。
但看似震撼、动辄当场上亿的直播带货数据,却是用原价代替售价、刷单造假严重。
格力集团董事长在尝试后,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直播就是忽悠”的本质。
所以,奉劝各位:无论是实体、电商、还是直播,在你打赏或消费前都务必要保持克制,一定要理性,特别是青少年。
因为在网络直播中,当你为自己喜欢的主播打赏、下单时,你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为产品买单,而是在为自己的欲望买单、为追求快感买单、为营销买单、为消费经济泡沫买单。
10
股票投资
最近股市挺火。A股再度冲上3000点,牛气哄哄,很多人又开始按奈不住了。
股票投资,作为国民参与证券投资的主要手段,自开放以来就成为了人们极力追捧的重要理财工具。然而股市的兴衰涨跌,却根本没有纯粹的规律可寻。
继瑞幸咖啡在美股造假事件曝光后,股市的黑暗再度引发了市场热议,人们再次领略了股市的繁荣是多么虚假。
一系列美丽的故事,或许可以塑造一家巨型体量的上市公司,但离开资金和业绩支撑,故事总有讲不下去的那一天,当泡沫破灭时,留在澡盆里裸身的必然不是庄家。
实际上,股票,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杠杆和工具,其股价上涨,并不完全是公司前景、公司业绩、营收预期等利好因素的客观反映,背后的各位庄家和炒家对此心知肚明。
在庄家和利益集团的操纵之下,上市公司业绩造假,董事会裙带关系、资金违规使用、原始股上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选钱圈钱、抽血逃跑、股票摘牌、私有化退市等套路层出不穷、将股民玩弄的团团转,资金套了一波又一波,最后是庄家套利立场、只剩下万千股民血洗一片、后悔莫及。
此外,今年以来,随着美股等境外资本市场的日益红火,很多骗子又将目光瞄准到了所谓的原始股这个盘子上。
这些骗子多以某大型集团公司高管的名义做背书,然而通过拉人头的方式召开类似于洗脑大会的“路演”活动,再通过媒体投放一波自吹自擂的软文通稿,瞬间就能圈粉无数。随后,其以微信群的形式将入局的投资人纳入到固定圈层,每天在群里频繁分享公司的各种利好信息和上市进展的假消息,以达到洗脑和持续扩大投资群体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以故意限定投资人数和投资金额的封顶方式,实现饥饿营销的效果,让投资人感觉自己占了大便宜。
这些所谓赴美上市的“原始股”,号称即将赴美借壳上市,然后以股票进入封闭期不能泄露商业机密为由,对股票信息、业绩等等讳莫如深。但却对上市日期信誓旦旦,宣称一旦上市敲钟,股价即可实现像“拼多多”一样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让投资人一夜暴富。而这种暴富心理,无疑正是这些投资人怀揣多年的春秋大梦。
可现实却是骨干的,到了股票宣称的敲钟日,投资人可能并没有等来飞涨的股票,而是各种理由的延期,以哄骗投资人继续等待或者继续投资,直到对方消失跑路,投资人才如梦方醒。
结语:
以上,十大“劫匪”,尚不足以概括这十年“洗劫”大潮的凶猛彪悍。
但无论是哪个行业,之所以能暴利收割,归根到底离不开几点:
  • 监管的迟到和缺失;
  • 从业者的利欲熏心;
  • 投资人的贪婪无知。
当然,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是傻子,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帮凶。
但是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那些诱导、哄骗、教唆百姓落入陷阱的骗子们固然可恶,但是助长他们气焰的,除了大环境之外,宽松的监管、贪婪的资本无疑也给了他们犯罪的底气和胆量,而广大百姓对于财富和消费的过分狂热跟风,不理智、不成熟的投资行为更是给这些行业提供了获取暴利的肥沃土壤。
呜呼哀哉!
世间本不该有暴利,而形成暴利的原因无非是垄断,还有诈骗。
但,他们都是在犯罪啊。
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都能提升认知、成功渡劫。
2020年7月10日
于北京
欢迎添加个人微信号交流:vfusifang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感谢关注“薇父私房”,并赏个“在看”。
更多好文,正在脑海中酝酿,即将汹涌而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