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51 篇文章
Photo by Greg Keelen on Unsplash.
作者:铁木,中科大本科,斯坦福博士,现在在一家国际能源公司管理与美国高校及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与创新,以及担任公司北美区域早期风投总监。本文来自:铁木客厅(ID:timurlounge)。
不要循规蹈矩,太循规蹈矩的人,没法做出真正创造性的事。
中国高考日,就算在新冠病毒的影响下,也一样顽强地拉开帷幕。
1992 年,我参加高考,转眼已经 28 年。1997 年从中科大毕业时,申请读美国的研究生,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录取要求,和中国的只看考分一项硬指标非常不同,而是要看“软硬”指标大约三项,各自三分之一的权重:
  • 考试成绩,包括大学成绩,和托福 GRE 成绩;
  • 推荐信;
  • 一个自己书写的博士探究计划和为什么申请学校应该考虑招收自己。
这种标准,虽然比起国内的考分一刀切复杂了很多,但毕竟还有规律可循;然而,在差不多 20 年后的今天,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变,整个美国教育系统,从教育理念,价值观,到实践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最大的两个变化,都发生在最近这几个星期 — 一个是加州的 ACA-5 法案;一个是众多大学包括哈佛在内很多藤校集体发布改编的招生原则。
这两个事件,虽然各有具体内容,但核心是一样:第一,它们都发生在黑人弗洛伊德惨死在白人警察膝下之后整个美国社会对种族不公重新反思的大背景下;第二,新的招生指南,旨在不仅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业,也考虑学生因为家庭和社会背景而需要克服的障碍 —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源自经济特别艰难的社区,那么他在克服这种艰难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也会被考虑并得到照顾。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事实上,多年以来德克萨斯州一直在变相实施这样的制度 — 那就是全州所有的高中,不论好坏,只要你可以达到整个高中前 7% 的水平,就可以保送到德州大学就读。
举个例子,如果学校 A 在富裕社区,学生成绩普遍很高;学校 B 在贫穷社区,学生成绩普遍很低;那么 B 校的学生就可以以比 A 校低很多的成绩进入德州大学。而学校的逻辑是:贫穷的学校,孩子们可能没有办法得到课外辅导;他们甚至需要在课余打工贴补家用;因此就算他成绩差一点,从长远看,他贡献社会的潜力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录取进德州大学。
这个道理似乎讲得通,但对于很多考分特别高的华裔孩子们的家长来说,觉得不可接受:我们父母这么努力,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现在凭什么因为父母的原因变相惩罚我们的孩子呢?
所以,在加州平权法案通过和哈佛改写招生规则的时候,很多美国华人一下子感觉:华人孩子的大学之路为什么越来越难?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今天我就来讲一下这个有关高考和有关平权的故事。
这是一个一直试图了解规则适应规则,并在为其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后,突然发现别人已经改写规则之后,困扰悲伤和愤怒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处于鄙视链中端,一边害怕自己下落一边畏惧别人上升的故事……
Photo by Jordan Niranjan on Unsplash.
1. 美国华人的道路越走越窄?
最近的很多消息,都让美国华人又一次收紧了心。

加州平权法案通过,让众多华人家长感觉,孩子上大学将会输给比自己孩子成绩差很多的非洲裔和西裔的孩子。
哈佛等名校也公布了改写后的招生规则,考分甚至课外活动占比都大大减少。曾几何时,华人考分独步天下,因此考大学秒杀其他族裔;后来课外活动变得重要,华人钢琴小提琴辩论赛社区义工也都非常出色,仍然鹤立鸡群。
现在,家庭困难因素、社区贫困背景等等都成了加分项,而这些正是很多华人孩子最不具备的。家长们很困惑:难道我们努力创造的良好家庭条件和环境,反而成了大学招生要惩罚我孩子的原因吗?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美国华人不到 600 万人,占美国 3 亿人口的极小部分。在整个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很多经济政治远远落后于主流族裔的情形下,华人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
努力学习,进入名校,学习理工科或医学商业等高收入专业,毕业后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中产生活,结婚生子,如此循环往复;
少数杰出的,也可以成为科技艺术等行业的佼佼者;
也有的杰出人士则借着中美语言文化的双重优势,成为中美之间的两栖人,成为令人羡慕的“人上人”。
然而,这条路,现在因为规则的突然改写,似乎越走越窄了。
于是美国华人发现:自己一直试图了解规则适应规则,并在为其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突然发现别人已经改写规则,于是曾经可以走得通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难了……
2. 感觉人生道路越来越窄的美国华人,其实要
想想,我们的道路,其实从来就没有宽敞过!
俗话说,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么,有哪些行业真的出现了华人状元呢?
不多说,看图:这是美国最大的一些城市市长 — 有华人吗?
而同为少数族裔,甚至被很多华人暗暗看不起的非洲裔,有多少?
政治教育领域,看看下面休斯顿本地最重要的领袖,有华人吗?
至于体育艺术领域也不说了,甚至就连高科技、咨询等等领域,我想也不用我多说了,和同为少数族裔的印度裔比一比就知道。
我就只说一下自己所在的能源领域,因为这是我很熟悉的一个行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能源和环境成为一个热点领域的近十年,很多曾经以学科和院系为管理研究为主要手段的大学,开始认识到学科交叉对于能源行业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学校纷纷开始组织跨院跨系的庞大的能源研究院,其领导人物一般都直接向校长或分管研发的副校长汇报,属于举足轻重的领导职位。在这样的能源研究院里,我直接参与经常交流的,也是美国非常靠前的几所,他们的领导人如下:
这里有华裔吗?
再看看知名能源公司或与能源研发直接相关的一些政府机构的领头人:
华人有吗?
所以,我认为,觉得“华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的人,可以醒醒了:我们的道路什么时候宽过?
3. 既然从来没宽过,现在又越走越窄,那么,该是重新思考,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
有人说,如果你一直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一件事,不要指望突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美国华人最大的风险,不是缺少了名校或藤校的机会,而是“一路优等生,考上名校,进入中产,并从此沉沦”。
又有多少人,藤校竟然就是他们人生里程中再也不可超越的巅峰时刻 — 想想这是多么可悲!
那就是华人最危险的道路!
而相比美国华人,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批海外华人所走的危险道路。那就是东南亚华人 —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经济上控制国家命脉,政治上却没有权力,时时生活在随时可以失去一切的危险之中。
美国华人可以醒醒了 — 来完全重新反思和塑造我们的道路。
下面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
1. 必须去重新反思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基础。
要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之中?要知道,必须让价值观来指导我们对利益的争取。
当我们的思维被一些具体事务所困扰时,我们没法看到更深远的底层逻辑和思想。
美国现在正经历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两次社会变革之后的第三次伟大变革。我们就是身处历史之中。当各个族裔都在思考最根本的有关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在探讨如何重现架构这个国家新的经济政治架构和秩序的时候,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个社会各个种族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什么思考?
下面一张图,非常深刻地指出了,历史上每一次的法律与道德的滞后。法律是规则,但规则是人定的,现在很多人开始思考重新改写规则。是的,规则说了,“不可以破坏社会秩序,不可以打砸抢”。
然而,当弗洛伊德事件中打砸抢大规模爆发时,为什么那么多主流社会反而去忽略它,而去指责警察执法的暴力?他们傻吗?他们不傻 — 他们认识到这是社会变革的时候,这是改写法律和规则的时候,甚至现在连国会也在整天讨论改写警察执法相关的法律。可我们很多华人,还在傻乎乎地一心想着那些现有的规则,去维护现有的规则。
曾经,
- 大屠杀合法,私藏犹太人的人是罪犯
- 畜奴合法,放走奴隶的人是罪犯
- 种族隔离合法,要求平权的人是罪犯
我们的政府和法律,并不总是道德和礼仪的准绳
该是去思考最基本的哲学和逻辑基础的时候了。一个族裔,如果在制定规则的阶段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失声,那么就只能成为别人规则的奴隶,以及当来日规则被改写时第一个被旧规则凄惨抛弃的人。
最近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印度裔穆斯林 hassan Minhaj 在油管和 Netflix 上建立了一个极大的政治讨论的平台 — “爱国法案”。华人有类似体量的声音吗?如果华一代做不到情有可原,华一代们有在鼓励或支持华二代们做类似的事吗?还是我们已经太忙于攻击和辩白类似耶鲁发声的华二代女生,觉得她们辜负了自己的养育之恩?
华人讨论很多的都是利益。是的,我们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但同时,也要明白这是个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也要考虑全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只考虑利益,这样的思考是狭隘的;指导利益的,必须是笃定的价值观和底层哲学。
就像黑人民权运动兴起时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里说的:
如果我不为自己斗争,谁还会?
如果我只为自己斗争,我又是谁?
2. 人生的道路就像一条条赛道。
可以换赛道,但是如果总是在一条赛道里不离开,那就不要老是拿别的赛道里的话题来说事儿。
我常常对朋友说,人生就像一条条赛道,在选择的时候有几点比较重要:
  • 赛道的终点是什么?是你期望的吗?
  • 赛道适合你吗?和同一赛道里的竞争者比,你的竞争力如何?
  • 这条塞道两边的风景怎么样?你在赛道里竞争的过程中,是不是同时可以享受到赛道两边的风景?
一个我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在一条赛道里,会恋恋不忘别的赛道,却又不肯切换。
你跟他说,在公司里,为什么你不努力追求晋升?
他回答说,其实我不在乎工作,我真正的目标是创业。
我说,那是两个赛道,你要创业你就切换呀,否则拿这个说事儿有啥意思?
还有人说,我比不上公司的印度人,但印度这个国家太烂了,哪比得上中国?
我说,你这个逻辑切换的,不是跟美国二流子说“法国人你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我们救了你们这帮傻 B,你现还在说德语呢。”
还有人说,我在美国怀才不遇,我要回国就牛了。
我心想那你回去呀!人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候就牛,回去更牛;现在李一诺呀李彦宏呀张磊呀也都是回去的,你咋就不回去呢?
3. 美国华人,在 360 条赛道里,大概 90% 的人都在少于 10 条赛道里面吧。为什么不可以拓展一些呢?
作为个体,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完全没有问题。
作为一个族裔,我们可不可以鼓励自己,鼓励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去尝试更多的赛道?政治、艺术、体育、教育,去争取做到自己的潜能和极致?
4. 不要自我设限:很多美国华人给自己设的天花板,比实际存在的玻璃天花板还要低!
这在企业界尤其如此,很多人基本在公司稍微奋斗几年之后眼看无望就放弃了。这时候还有不少人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我要创业”“我要回国”“我才不在乎呢”……
但我们真的付出了足够多,真的探底了我们的潜力了么?
我非常喜欢冯唐这句话:
那怎么对自己狠?举几个例子:
好好学英文,学美国文化。
我一个师兄,来美国时基本不会什么英文。他后来孩子上学之后,就决定跟着孩子学,孩子的课本到哪里,他也学到哪里,以此提高自己对美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他后来做到了他们公司技术的顶层(几万人的公司里的前 20 位),也做到一个百人以上中型部门的管理者。
好好学习共情的交流方式。
一个做一家小型石油公司 CEO 的朋友说他的印度裔医生,说话让他觉得“如沐春风”。此次弗洛伊德事件也看得出,华人很多人在“讲理”,这没什么错。但你要是看美琳达盖茨这样的例子,她们都在“讲情”。真正的领袖,交流方式关键的一点就是“情理兼修”。因为:
people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if they don't think you care!
人们不在乎你想什么,如果他们觉得你不在乎他们!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之时,最关键的矛盾是警察暴力。那时候出来重点讲法律和秩序的人,首先就失去了人心。因为 — 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痛楚的存在。这一步没做够就做下一步,怎么可能呢?
好好学习工商管理。
美国华人,尤其来留学的人群,理工科非常多。理工思维本身就是极大的瓶颈。我非常建议每个年轻人,都积极思考去加读 MBA。这是印度裔已经尝试出来的道路,也应该成为美国华人的道路之一。
传帮带这个老调重弹,听了让人耳朵都起茧,但我们真的一直没有做对。
一个朋友说,她有一次被同事叫去参加一个他主持的会议,会议前非常直白地说,“我邀请你,只有一个目的:我要你在会议上支持我”。
传帮带这件事上,华人有两大错误:

第一个误区是,新人没有勇敢到可以非常直白地要求提携。而是扭扭捏捏,说不清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李一诺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讲她在麦肯锡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就是从“ask for validation(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到“ask for support(希望得到别人资源支持)”的转变。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也要敢于直白地发现和扶持新人。
第二个误区是信任的缺乏。新人得到提拔不知道感恩,老人也不敢直白地要求新人支持自己的事业,互相猜疑,有时甚至嫉妒。
5. 避免模范少数民族的陷阱!
东南亚的例子已经很明显了。华人要在这个国家有地位,必须学习犹太人印度人非洲裔,成为这个国家各个领域全面参与的全面公民。如果在 360 条赛道里,始终只是在 10 来个赛道里跑来跑去,那就只能永远接受边缘化的命运。
Photo by Jonathan Chng on Unsplash.
总结:
  1. 美国华人最大的风险,就是这样单一的道路:从好学生到藤校并在那一刻就达到人生巅峰。大学是人生起点,不是终点。
  2. 充分加入价值观的讨论,让理论指导行动,让价值指导利益。既要为自己斗争,更要为普世价值斗争。
  3. 美国华人作为整体,增加赛道。
  4. 作为个人,选择好赛道,并在那条赛道里做到极致,做到自己的潜力。不要自我设限,自设天花板。
P.S.
伊朗裔的加拿大人 Emily esfahani Smith,有一个非常有名的 TED 演讲,里面探讨了人生的目标远超过“快乐”(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happy)。她认为人生中四个重要的因素是:
  • 来自于爱的归属感
  • 根植于用自己才能来服务社会和他人的人生目标
  • 超越日常琐碎的一些让人感到可以与更高精神链接的时刻
  • 一个人如何选择来描述和评价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发现第四条尤其有意义。作为少数族裔的美国华人,我们如何描述和评价我们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我们如何看待同为少数族裔的印度裔在企业界的成功,和非洲裔在政界的成功?我们如何看待来自菲律宾柬埔寨等等很多弱势群体要求亚裔细分的诉求?
我们如何从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一边妒忌印度人的成功,一边看低非洲裔在经济领域的困境?我们是选择成为历史和普世价值的推动者,去推动各族尤其是各弱势群体的发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达到自己的潜能和实现人生价值?还是要选择把自己描绘出一个社会问题之下的受害者?
-  END  -
推荐阅读
与自己的久别重逢
一诺:我们的教育,要从“淘汰”到“成全”
光鲜硅谷的另一面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