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高考时,祝家里有高考的莘莘学子们,旗开得胜,总是对的。


这一次高考的学生,基本都是00后了(2002后),从报考人数上看,1071万报名数创历史新高,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最高(2008年为第二高峰1050万人)记录。
然而,从人口数据上看,00后,包括10后的人数,确实在递减:
80后2.22亿;90后2.11亿;00后1.63亿(16330万);10后1.63亿(16306万)。


从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人口趋势是在下滑的,但是断崖的出现(-22.75%),在90后到00后之间。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生育观念,80后和90后的父母,是同一梯队的;00后和10后的父母,是另一个梯队的。
一般来说,80后90后是60后70后生的,00后10后是70后80后生的,要解释人口的下降,需要先从父母入手,或者具体的说,从父母的生育意愿入手。这里主要比较的是60后跟80后的典型区别。
60后生活的时代,是多快好省的时代,他们的父母(30/40后)是国家鼓励生育的一代,基本上家家都有三四个小孩以上。那个年代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养一个孩子最大的标准就是让孩子不饿着,不冷着。一个典型的家庭是,虽然兄弟姐妹众多,一件衣服一条裤子上上下下都是补的巴,但是大家都还是挺乐呵。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60后,人多力量大的思维,深入他们的心中。

60后跟80后中间,除了经典的改革开放因素外,还有一道天然的鸿沟: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后相对于60后可以说生活在天堂(当然,00后相对于80后又是更高的天堂,所以之后会有第三个梯队的形成,这个后面再说)。
这个时候的60后,虽然想向他们的父母一样多生几个,但是法律上已经不让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各种超生游击队的出现:那个年代(80年代),在意识上,大家都是多想生几个的。

而此时出生的80后,从小接触的宣传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等。当这些标语、口号不停的灌输,其实也就是洗脑,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它都会影响你以后的决策,甚至有时候你做的决策完全就是以之为基础。
80后们,他们一方面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想灌输压制不敢超生,而另一方面,社会开始重视对新生代的教育,培养一个00后孩子的成本,一个00后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成本比90后高了许多倍。这里可以参考《
一线城市90后 养娃成本有多少

现在生养孩子,和老一辈生养孩子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80后跟60后吃苦耐劳程度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能吃苦耐劳的80后自然也不愿意吃生孩子、照顾孩子的苦,能少吃尽量少吃,能不吃更好。
单单从女生角度看,备孕,妊娠,分娩,育婴,托儿所,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考研,就业,婚姻,买房,孩子的孩子,这每一个环节,对于一般女生(成为母亲)来说都是痛苦和焦虑的。反而经济成本只是诸多因素之一了。


90年代的婴儿潮,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社会物质供应足够充分,同时老一辈的生养意识尚未彻底消失,有想法有条件,大干快上,生就完事了,现在要么有想法没条件,要么都没有,房子车子票子的三座大山,成为当代的新三山。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因素,互联网。
首先是一个灵魂拷问,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为了养老,为了延续下一代等等老套的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思维更加开阔,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要让人民主动去做某件事情,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


能够替代婚姻和性爱的精神娱乐手段太丰富了,游戏打不完,电视剧看不完,性爱的热情大幅下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生孩子,除了舔犊之情和合家欢乐外,他本身有一部分意义,在于他就是一个娱乐副产品。当互联网出现,信息爆炸,娱乐和社交手段也更加丰富。
自从出现QQ以来,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变的快速和浮躁起来。而两性关系更像快餐品,聊不好拉黑,聊好了双人开黑。网络社交的本质,就是零成本的群体败火,堪称精神领域的王老吉。
而生养孩子除了可以满足生理需求一下,能够提供的实在反馈实在是少之又少,和综合心理成本相比根本不足挂齿。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服务的饱和,剩余物资的充沛,养儿防老这最后一道心理关卡也消失了。
这也许就是第三梯队00后们的真实想法,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金融人小伙伴
由清北复交人金融校友发起的
泛金融微信群互助平台
入群共享,团结互助,一起成长
关注公号,申请入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