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港湾(BCbay.com)子西综合报道:此次疫情与以往不同的一大特点在于,具有“超高门槛”的科学发现与“低门槛”的大众媒体更为紧密地结合,不断进展中的科学发现被置于大众舆论之下。
近日,又有来自32个国家的239名科学家联名给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公开信指出,越来越多酒吧、餐厅、办公室等室内聚集感染的发生证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这些科学家们呼吁:
世卫组织承认新冠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并更新防护指南。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份联名信将于下周在一份科学类周刊上发表。
7月6日,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贾萨雷维奇在给路透社的回复邮件中表示:“我们已经收到该文章,正在与我们的专家一起对内容进行审议。”
传播途径决定防疫措施
当前,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所谓的空气传播或气溶胶途径传播的程度(与咳嗽和打喷嚏中较大的飞沫不同)仍然存在争议。
科学家们表示,新冠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无论是通过打喷嚏喷出的大飞沫,还是呼吸吐出的小飞沫,都可以在房间内流动并造成感染。

但是,在截至6月29日世卫组织发布的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更新手册中,依然认为所谓的“空气传播”只有在产生气溶胶或小于5微米的病毒液滴的医疗程序环境下才有可能。

长期以来,世卫组织始终表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大的呼吸飞沫传播,一旦被感染者通过咳嗽和打喷嚏排出后,它们就会迅速掉落在地上。
而多项研究和科学家们表明,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室内空气中更小的颗粒传播,这些颗粒可能在空中停留较长时间。
报道还指出,如果空气传播的确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那么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防护措施,例如:
在室内即使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仍要佩戴口罩;
医务人员护理患者时必须佩戴N95口罩等专门过滤更小颗粒的口罩;
学校、养老院、住宅及企业中的通风系统可能需要尽量减少再循环空气并添加新过滤器;
公共场所使用可杀死病毒的紫外线灯。
洗手?物理距离?还是佩戴口罩?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世卫组织预防病毒感染的指南将洗手作为主要预防策略,其官网上“保护自己和他人免于COVID-19(新冠病毒)感染”指南的第一条即为: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定期彻底清洁双手,或用肥皂和水清洗。
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网则指出,人们可能会通过触摸带有病毒的表面或物体再触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而感染COVID-19,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表面传播。

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指南部分,美国CDC官网则没有将“洗手”作为第一条建议,而是首先指出要保持良好的社交距离(约6英尺),并且称“这对于防止COVID-19的传播非常重要。”
世卫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负责人贝内德塔·阿莱格兰齐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但是现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她认为,
目前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还不能令人信服,关于这个问题暂时还有很多争议与辩论。
早在今年4月,36名空气质量和气溶胶专家就曾要求世卫组织考虑有关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的证据,但当时参与辩论的专家仍认为洗手是更重要的防护手段。
科学家们还表明,世卫组织人为地将微小的气溶胶颗粒以及更大的飞沫颗粒做出区分,受到科学证据僵化等束缚,在更新新冠预防指南时反应缓慢且保守规避风险。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气溶胶传播病毒学家林西·马尔(Linsey Marr)教授指出,虽然目前在实验室,科学家仍然无法从气溶胶当中培养出新冠病毒,但这并不意味着气溶胶不具有传染性。
马尔称,这些实验中的大多数样品来自病房,空气流通良好,会稀释病毒水平。但在大多数建筑物中,“空气交换率通常要低得多,这会使病毒在空气中积累并带来更大的风险。”
作为普通民众,面对这一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我们没有专业能力辨别谁对谁错,又不能只做“吃瓜群众”。
最好的应对办法应该是,三管齐下,样样做足:勤洗手、保持距离、佩戴口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