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通常都是经济的风向标,每年大家都很关注中央对于房地产部分的论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房地产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
报告原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传递出4个信号
言简意赅的91个字,传递出4个信号:
一、今年以来,“房住不炒”频频出场,先后在政治局会议、央行报告和两会报告中多次被重申,足以说明楼市调控的底线仍在。
2020年,这一年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GDP出现了4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意外地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而是提出一切以稳经济,稳就业为主轴,实现六保六稳。中央不设定GDP增长目标,地方也没有了GDP考核,依仗房地产拉动GDP的动力和压力就没有了。
二、因城施策的说法和去年一致。这意味着,对于楼市调控,地方政府有了一定自主权,全国不再一盘棋、一刀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各地可以随意松绑调控。在此之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楼市松绑政策被“紧急撤回”,毕竟“房住不炒”是大原则,“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是基本要求。
三、“宜业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会强化,包括老旧小区改造等都是重要的发力点。
城市发展不再局限于房地产建设,而更强调宜居性,包括旧改、公共设施强化等。而在此前的5月20日,北京市住建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手册》,其中所提到的几项措施,譬如关于改造和整治的“六治七补三规范”,以及明确的改造流程,都可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宜业宜居”内容相互映证,使得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章可循。
四、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只字未提房地产税。
2018年及2019年,房地产税立法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房地产税推进过程中的表述,自2013年中央提出对房地产税进行立法后,“房地产税立法”已板上钉钉,但房地产税落地还有多远仍是未知。
与去年相比,“房地产税立法”等概念,今年并没有提到。此前,在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有过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提法,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则干脆销声匿迹,这也意味着短期不会那么快落地。
棚改退潮,旧改接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旧城改造也成为各地重点工作“高频词”。去年12月19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十部门联合出台新政,让加装电梯的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加装电梯立项达到624部,完工131部,这个数量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是老公房加装电梯迈出步伐最快、最有实效的一年。今年上海市提出,完成55万平方米、2.8万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继续花大力气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和里弄房屋修缮保护。
都市圈依然是发展核心
“两会”报告强调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今年对区域的发展开始细化,而且非常明确。
1、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2、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4、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5、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6、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7、发展海洋经济。
同时,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发综合试点。
毫无疑问,都市圈依然是发展核心,特别是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这几个纳入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值得关注。
总的来说,两会报告对房地产定调,总体没什么变化——“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但没提“房价”、“调控”、“房地产税”。全国旧改可能会增多、加速。现阶段,城镇化思路发生重大变化,大规模的城镇化基本已经结束。人口流动由城乡之间的转移,变成城市之间的转移,甚至是同一个城市内,不同区域的转移。因此,未来房地产市场会出现严重的分化,核心区域优势凸显。
更多资讯,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