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ano-ponzi插画作品
重新审视下「科技」这个词,科技的使命到底是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变得更好」,还是「解决问题」?
这次疫情下,科技在衣食住行方面带来的便利短暂消失后,我们发现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相应的,很多「亟须准备」的问题人类并没有准备好。比如这次疫情,就一定程度显示了全世界的医疗准备还远远不够,那气候变化呢?地球不移居了怎么办?人类能有别的选择吗?
Social capital在年报中非常犀利的将这个时代比作「镀金时代」
「现在的科技进步速度还不如60年代阿波罗登月时;有些所谓科技公司只是科技赋能的混种公司;如果你是一家没法创新却超高盈利的公司,难道你不会想买断所有人才,让他们不但无法帮竞争对手工作,也无法自行创业冲击你的垄断地位?…」
这些观念非常有意思。作为一个资本,什么样的投资对这个世界来说是在推动「科技的进步」?Enjoy

正文

本文来自Thomas的博客:https://hchsueh.com/2020/04/social-capital-2019
致 Social Capital 的支持者与投资人:
这是我们第二次发布年报,这里旨在讨论我们对科技、市场的看法,以及我们的使命。
投资绩效对比
八年半前,我们成立了 Social Capital,瞄准癌症、太空探索、气候变化等同行们很少关注的世界难题。当其他人为了社群网路、照片共享 app 等消费者导向应用而疯狂时,我们专注投资医疗照护、教育,太空探索与 AI 等前沿科技。很多我们投资的公司,是本来没有任何机构投资者愿意注资的,只有我们愿意提供长期、耐心的资本支持他们,并期待着这些赌注能够带来回报。
2018 年,这个愿望开始实现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募资与资本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 Social Capital。传统的模式可以带给我们丰润的回报,却将妨碍我们实现自己的使命。因此,2018 年中,我们停止对外募资,转型成为一家科技控股公司。
尽管我们在持续调整着策略来应对世界趋势的变化,但我们的使命始终不变:我们想要赋能创业家们来解决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同时在经济方面与社会方面催生庞大的复利收益。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1870-1900 的镀金时代 (Gilded Age) 期间,美国经济快速成长,标准化的小学和中学数量大增。当时正值铁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工厂、矿场与农场的扩建,而当时的华尔街一如今日扮演金融中介,为所有项目筹措资金,并催生铁路泡沫的膨胀与破裂。在这期间,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并逐渐重塑了阶级结构 — 最顶层 1% 拥有全社会1/4以上的资产,而最底层 50% 拥有的资产总合不到全社会的 4%。
如果把 “铁路” 置换为 “科技”,重读以上文字,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镀金年代的三十年间发生了两次市场危机 – 1873 和 1893 市场恐慌。经济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各州深陷泥淖,无法从廉价商品产业脱离出来。政治上,两党对立激化,总统无能,国会陷入僵局。
如果把 “1873 和 1893 市场恐慌” 置换为 “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把 “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各州”置换为 “中西部”,重读以上文字,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社会上,镀金时代期间人们开始推动女性投票权、保障劳工权益的工会、终止童工,正视企业垄断的不良后果。同时,市值居冠的铁路公司开始遭受批评与社会的仇视。农夫们与垄断的铁路公司对抗,要求进行价格管制。人们对这些铁路公司的负面情绪不断升高。南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 Collis P. Huntington 成为众矢之的。后来教科书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眼里,Huntington 象征了贪婪与十九世纪晚期的企业贪腐。他的对手和政治改革者视他为一切邪恶的源头。记者和漫画家以嘲讽他而成名…历史学家将他描绘为全国最卑劣的恶棍。」
如果把 “Collis P. Huntington” 置换为 “贝佐斯或扎克伯格”,你懂我的意思。
简言之,镀金时代与今天似乎有太多相似之处。这里的重点不是道德讨论,而是去探讨:镀金时代后发生了什么事?美国社会如何应对的?于今日有何借鉴?我们的答案是,镀金时代的奢侈与腐败催生了进步时代 (Progressive Age)。对此维基百科有如下总结:
进步时代在美国历史上是指 1890-1920 年间,美国的社会行动主义和政治改良纷纷涌现的一个时代。进步时代的主轴在于解决工业化、都市化、移民与政治贪腐的问题。藉由揭露和削弱政治利益集团和其大佬的方式净化美国政府,同时建立直接民主的参政方式。进步运动者也试图通过反垄断法监管托拉斯集团,促进公平竞争,并推动政府成立新的监管机制与组织,例如食品药物管理署。

镀金时代重演

过去三十年,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铁路技术」,并目睹镀金时代的重演。少数几家公司发展的技术使社会上各种成本大幅降低、各种价值提高,达到令人难以想像的消费者剩余。然而,这些进步背后的成本是什么?
这些公司的创办人和员工的财富、地位和影响力激增,其余社会则面临薪资停滞、不安全感蔓延。许多人开始相信自己无法带给下一代更多的发展机会。民粹主义兴起。右派的政治傀儡提出严格的边境政策、主张经济民族主义,而右派的政治傀儡则提出全民社会福利。整个社会都在期盼著改变。
不管你相信或喜欢与否,这些改变提案都能在政治傀儡的主张中清晰可见。任何科技产品的第一版尽管毫不张扬却不吝于投射高远的野心 (e.g. iPhone, Facebook, Google Search),政治表演里的手段也是如此。Trump、Warren 和 Sanders 之后,我们将看到更新颖、更迅速、更完善的进步思想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茁壮。我们将面临一个定义时代的十字路口。
在这背景之下,过去几年神似镀金时代的末期、进步时代的开端。

监管紧缩

镀金时代终结的第一砲将由针对科技巨头 (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 的反托斯法案打响。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介入将这些巨头分解,强迫分拆,提升透明度,特别是针对以广告收益为主的公司,要求更改广告竞价算法来限制程式化竞价,并限制大范围的数据搜集与用户监控。有些人认为这违反资本主义的初衷,但我们认为这是让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裡有效运作的实际作法。
当政府和监管者踏出第一步,必须严防大型科技公司渗透立法程序进一步合理化当前的垄断态势。监管者必须与无利益相关的各领域专家合作,学习大型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何围堵负面影响、如何保护中小型企业和保障个人自由与隐私权。
倘若顺利,未来十年之内科技巨头将被分解。
这代表 iPhone、Azure、AWS、Amazon Retail、Google Search、Youtube、Gmail、Google Cloud Platform、Facebook、 WhatsApp 和 Instagram 将各自成为独立的公司,禁止数据共享。同时,拥有第三方广告网路的公司必须将其分拆出去。这一个阶段象征着互联网经济中的供给方垄断程度下降、需求方话语权提升。
增税,是镀金时代终结的第二步。
政府将要求科技巨头纳入用户所在地的地区征税。尽管初期会受到因租税协定、关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进展缓慢,但这种趋势是确定的,因为今日各国面临的民族主义浪潮只是其开端而已。其次,例如新冠疫情等外部世界会促使各国朝向更具坚韧性的国民经济结构、降低全球化分工和依赖、以及严格边境政策和贸易协定的方向发展。
透过以上两个阶段,科技巨头的盈利空间将大幅限缩,成长放缓,同时政府和监管者将能更有效对抗垄断以及促进市场竞争。
镀金时代终结的最后一步:改变市场激励机制,尤其是改变股份酬劳、合併和收购、对期权课税。
政府可以透过很多方式使科技巨头无法继续垄断人力资本,鼓励人才流向小型企业和新创公司,为产业生态注入活力。例如:以课税的方式劝阻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向员工发放 RSU、强制以 GAAP 原则呈报股份酬劳:修订税法让小公司员工获得的股份期权和薪水更划算。最后,政府必须阻止科技巨头继续实施人才收购 (acqui-hire)。
从本质来看,政府若能促使科技巨头的成长成本上升,同时新创公司的成长成本下降,我们就能看到创业圈重现活力。
综观各国监管现况,上述的改革已经开始进行。科技巨头曾创造巨量的价值,但今日其成长的边际效益已不敷边际成本。巨头们创造的价值持续萎缩,而社会对改革进步的需求与日俱增 — 气候变迁日渐严重、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停滞甚至下滑、教育体系无法引导年轻一代走向未来,而这些资源缺口原本可以由科技巨头的巨额研究经费来填补。回想科技巨头当年都曾宣示将改变世界、除邪驱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今日他们只专注于保护他们的垄断地位。
人们也期待过政府介入推动这些改变,但事实上,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长年政治僵局告诉我们,这些改变必须来自创业家们。这些聪明、充满野心的想法是社会赖以进步的命脉。

人才囤积

人们往往忽略科技巨头对 STEM 科系毕业生进行的大规模「绿色勒赎」。想像一下,数以千计的这些毕业生们若是投入气候变迁、医疗事业或是教育革新,将能带来多少进展?然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领着优厚的 RSU 在大型科技公司里开发无关紧要的产品以满足长尾市场的零星需求,或是在已经形成规模的项目里开发无关痛痒的功能。已有太多我试图招募的人才,把黄金岁月浪费在科技巨头的办公室里,无一例外的跟我说一句「就因为工资高」。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遏止这样的人才囤积现象。回顾金融危机前,我们经历过类似的大规模人才麻痹现象 — 当时 STEM 毕业生们受高酬劳吸引涌向对冲基金产业,比起研究清洁能源和太空探索,物理博士们更倾向于帮华尔街开发期权交易模型。金融危机后,STEM 毕业生纷纷逃出华尔街,却一齐涌向科技巨头。碳吸存技术?资源需缺问题?新材料研发?
"No thanks。让我们开发照片标注算法、短视频上传后端架构、广告目标受众算法吧。"

重启太空竞赛

乐观主义者往往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一直在提升,而我持有相反意见。我认为大约从 1969 人类登月起至今,科技进步的速度一直在缓步下降。我无法解释 1970 和 1980 年代的情形,但今日重演的镀金时代是显而易见的。过分成长的获利、比天还高的股价、针对性的招募策略让科技巨头麻醉了聪明年轻的 STEM 毕业生。如果你是一家没法创新却超高盈利的公司,难道你不会想买断所有人才,让他们不但无法帮竞争对手工作,也无法自行创业冲击你的垄断地位?当然,你会这么做的。科技巨头已经这么做许多年了。
1960 年代,聪明、有野心的 STEM 毕业生则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 - 他们选择从事有意义的研发工作。当时最厉害的人才们都涌向了太空航行技术研发。这些人创造了全新的行业生态 - 燃料电池、气体储存、热动力学材料、引擎、机械计时器和控制器等。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总成本是 250 亿美元,等同今日的 1500 亿美元。
而科技巨头 2018 年一年的研发费用加起来就高达 750 亿美元。换言之,科技巨头花两年的研发成本就足以把人们送上月球再安全载回。我们认为,这些研发成本带来的进步远远不及当年,从野心上和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力来看都是。
这样的资本错置只会持续下去,除非我们联合起来阻止它。每一个政府、监管者以至于个人都有责任。

关于市场

我基本上认为,中央银行的设计已无法有意义的控制通膨和通缩。但这不代表央行不会持续降息和印钞来推高股价。我们的思路如下:当钱变得越来越廉价,信贷市场将持续膨胀,因为整个系统鼓励 CEO 们透过股票回购、做出糟糕的并购决定和资本配置决定、或是避税等方式虚抬 EPS。CEO 薪酬越来越高的现象并不让人意外。
当利率持续下滑,投资人被迫调整风险溢价模型,不惜一切手段找寻任何成长与回报的可能,尽管那些成长只是理论上且得等上五年。这将导致股价涨得更高。以伪代码来表示:
可以想见,这样的情形已制造出了错综复杂的信贷与股市泡沫,其与过去的泡沫一样终将破灭。当破灭发生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损失有限。然而,以波音为例,硬著陆已然发生,后果是毁灭性的 - 两台飞机故障,导致 346 条无辜人命的丧失。深究其因,我们可以追溯到波音差劲的资本配置决定和 CEO 最大化个人薪酬的决定。波音新任 CEO 被问及前任 CEO 时表示:
“我永远无法评论 Dennis的动机为何 - 不管是只涨不跌的股价,还是抢在竞争对手前借到廉价的钱。… Dennis 就是那种会奔向彩虹的尽头找寻装满股票的藏宝箱的人。”
我希望所有读到这里的 CEO 都能深刻的意识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有多重要,并牢记 Charlie Munger 所说的:
“告诉我你的动机,我就能告诉你你的下场。”

关于绩效

Social Capital 在 2019 年度过了美好的一年。成为控股公司后,我们不再承受来自 LP 的压力,也不再需要持续募资和处理合伙人制里的激励问题。我认识到,投资不是一种团队运动。成立公司是团队运动,但资本配置不是 - 卓越的资本配置来自几个高品质决定,背后由大量高度独立的思考、阅读和自我辩论来支撑。我想感谢我的团队协助我做出了这些好决定。
去年的收益将我们自创立至今 (ITD: inception to date) 的绩效提升 350bp。我们只公布 ITD 的绩效,是因为其代表我们的资本随著时间複利增长,并且避免我们过度著眼于任何一年的成长,而是重视长期性的思考与行为带来具可重複性的成长模式。自 2011 创立以来,我们的资本已增长 997%,相比于 S&P 500 (股息再投资) 的增长高出三倍。
同时,2019 年裡我们获得 17 亿美元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收益。专注于流动性是我们重要的目标之一。保持流动性在未来数年之中将会愈加关键。阅读本信的同时,我们必须记得去年所见:扩大的信用利差、冻结的附买回市场、股市闪崩。在时机恰当时出售资产,并保持流动性,在未来数年里将是明智而谨慎的作法。外部事件的影响已不再反映在市场价格裡 - 这是要我们更加专注观察市场的信号。持有现金将制造购买机会,尽管机会可能很短暂,因为市场将时不时退潮,这时可以看出同行里谁在裸泳。
2019 年我们完成了两项交易。第一,我们向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投资超过 5 亿美元,催生人类史上第一家公开上市的人类宇宙航行公司。我们很幸运能有此机会与 Sir Richard Branson、维珍集团与维珍银河的团队合作。第二,我们买下一家由 VC 注资将近一亿美元的公司,策略考量我们选择将此公司名称保密。我们买下这家公司是因为我们相信它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我为这两项投资的长远目标感到兴奋。
*维珍银河是理查德·布兰森爵士维珍集团旗下的公司,计划提供亚轨道的飞行。2019年10月28日维珍银河与投资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合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为SPCE。

现金 vs 期权

第二项投资允许我们在员工薪酬方面做出非传统的决定。我们取消期权计画,给员工更高的薪资。我们透过市场调查了解这家公司里每一个职位在市场上的薪资分布,然后付给公司里所有人各自市场薪资第 100 个百分位的薪资。新创公司通常付给员工地 40-50 个百分位的薪资,佐以期权补偿。包括 Netflix 在内的公司则发现,高现金酬劳能留下它们最有经验和最高产力的人才。我们认为,给予员工高水平现金薪资,让直接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妥善照顾家人、专注于个人所爱,有别于大多新创公司糟糕的人才存留率。
对于想要拥有股份的员工,每年都有购买股份的机会。这是实现责任意识最理想的公司型态。一如股市,每一个人为想要拥有多少股票而付出相应成本。无论如何,付出远高于水平的薪资让我们的员工更满足也更有意愿留任。如果只持有公司少数股权,我们将无法推动这些改变,因为投资它们的 VC 肯定将其打回票。

募得资本和创造价值的反相关性

除了少数 VC 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拥有敏锐的直觉与明智的资本配置决策,大多数 VC 是没有能力与创业家成为伙伴,协助他们将充满野心的想法变为现实 - 想法包括上述的薪酬模式改进,或是更重要的:公司成立的初衷和理念。
今天,VC 从业者的能力之低与见识之陋根本前所未见!这些 VC 完全被参与早期投资轮、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获取管理费和绩效费所驱动。充斥着快钱的社会养出了这批一夜长高的 VC,他们的背景可疑,资本的来源更可疑。最显著的迹象莫过于独角兽公司里衰颓的治理,以及这些公司挥霍资本的姿势。
考虑以下数据:
科技巨头们在上市前一共募得 13 亿 4500 万美元,其中脸书就占了 13 亿美元。这代表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全加起来,在 IPO 前募资也不过 4500 万美元。这告诉了我们非常重要的讯息:科技公司根本不需要募得巨额资金。忠告所有为科技公司工作的员工们:小心那些募了一堆钱、咋呼自己是科技公司的公司。他们往往只是科技赋能的混种公司。
作为混种公司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它们的收益、商业模式品质、估值用的框架不同于科技公司。例如我们目睹 WeWork (募得 140 亿美元)、Uber (募得 250 亿美元)、Lyft (募得 50 亿美元) 等公司在上市后才发现市场并不视它们为科技公司。
随着公司迟迟不愿上市、单位经济效益为负、过度资本化,我们将目睹更多如 WeWork、Uber、Lyft 令人失望的表现。
公司的董事们有责任协助创办人把路走好走稳,然而除少数 VC 外,整个 VC 产业基本上糟蹋了一整个世代的创业家。提醒公司创办人们:VC 的动机往往是藉由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来提高个人薪资;请特别注意那些每年持续扩大资本规模的 VC,因为优质的 VC 从业者是有耐心的,只会透过协助你们与你们的员工成功之后获得利润分成的附带权益。堆满笑脸往你手里塞支票、自己持续扩大资本管理规模是很容易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决策,陪你一起耐心度日打造公司的困难且稀有的,尤其是在 VC 产业充斥著掏金热的今天。请慎选你的 VC。
并且,上述趋势已导致许多新创公司的策略品质大幅下降。
越来越多新创公司所推出的服务模式的竞争力全仰赖背后资本撑腰,而不是创造了独特且可防御的客户价值。这使原本服务模式的竞争转变为资本化程度的竞争 - 当毫无防御力的功能与服务被各种抄袭复制时,获胜关键就成了谁的资产负债表最大。最近的例子包括:免费股票交易、高利率存款帐户、软件补贴硬件、度假房屋租赁和共乘服务等。
尽管刚推出任何一项新功能时都能成功提升客户采用率,但如果竞争对手只要扩大资本就能复制这项功能,他们肯定会跟上脚步。这样的决策模式导致你把客户教育成只是来找你捡便宜、吃免费的试吃,而这些优惠背后都是公司最新一轮融资的新钱在撑。这么做,你就别妄想客户能够忠诚、有一天愿意付费坐下来吃套餐。换句话说,如果你把客户当无业游民对待,他们就会做给你看,而你的唯一解法就是永远扩大募资下去 - 这是不可能的。
(译者注:上述现象与 1998-1999 Dot-com bubble 时的乱象雷同。)

使命感与宽恕

随著镀金时代终结、进步时代的开始,我们期盼更文明的文化兴起。今天不只股市而已,社会的碎片化、极端化和情绪激化也创了新高。
这难道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吗?当然不是。这是镀金时代遗留的忧愁、仇恨和怒气。尽管如此,当我们愿意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快乐和保持高瞻远瞩就很容易了。那么,该如何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我的答案是:当我审视自己,自问「什么事情对我最重要」,这看似基本对最根本的问题。尤其是今天,我们必须澄澈的照见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
我认识到,家人、健康和知识是对我最重要的事情。工作、钱财与友谊确实重要,但绝对排在前三者之后。什麽事情不重要呢 - 其他的一切,尤其是别人怎么看待我的人和我的决定。
认识到这些关于我的真相,使我能专注于做出可防御的决策、专注于我所选择创造的长期价值。为了发掘这个真相,我与许多人对谈,学习对他们最重要的事、他们为何且如何做出选择。这些人中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充满遗憾,透过对谈所带给我的启发除了助我挖掘个人真相外,还有一层更内隐的领会:
「请充满感情的对待所有人。请以耐心、同理心待人。请这么做,然后观察你生命里的变化。
请一以贯之的待人。请诚实的待人。这将使你和他人的生命都更加公平。当你秉承诚实与同理心,精彩的人际关系将会诞生。
请聆听别人给予的建议,但永远小心考虑这些建议在自己身上的适用性。在别人身上有用的,对你不见得有用。」

显而易见的秘密

一路走来,我也开始关注生活中隐藏的朴素真相。尽管每天都是忙碌的,只要自己的心能够真正慢下来,这些真相的朴素和优雅值得我们内化。让我举一个例子作结:
“先为自己戴上氧气罩,再去帮助别人。”
无数次的飞机广播和座位背后的安全手册都告诉我们这件事,尽管朴素,它的意义比飞航安全更加深远:
你只有在自助后才能真正助人。
当你主动成为最好的自己,你将能够在任何情形里给他人最好的帮助。在向长期目标迈进的同时,请你牢记这点。
(完)
作者介绍
Thomas,生活在波士顿的数字朋克,关注科技,市场和加密货币。
Thomas的部落格:https://hchsueh.com/
Thomas的车库I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