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青 暮
编辑 | 丛 末
今日,一份实名举报的帖子登上了知乎热榜第一,具体事情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付向东教授写举报信,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根据举报信的title,这封信同时发给了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
举报的具体内容是:付向东受蒲慕明所长邀请,去中科院神经所做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是还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杨辉全程听了报告,并在晚饭期间询问了实验细节。
随后,据付向东在信中所言,杨辉在全面了解付向东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实验结果后,换一种实验技术进行重复研究工作,从而写成论文投稿到Cell,并被此杂志接收,其论文发表时间先于付向东的Nature论文。
另外,在信中,付向东呼吁国家科技管理高层,关注和重视当前国内学术界日益凸显和严重的科学诚信和学术道德问题,以维护中国科学界的声誉。
1

事件原委

据网友爆料,这件事情具体时间细节是这样的:
付向东2018年11月就向Nature投了论文,这项研究提出的技术有望改变帕金森氏症治疗现状。由于结论太重量级(诺奖级别),论文一直处于审核状态。2018年6月14日,中科院神经所的蒲慕明邀请付向东来国内做报告,付向东在报告中把论文细节全部说出,包括科学思路、全部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
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听了报告以后,立马回去复制实验,于2019年8月就去投稿并于2020年4月8日发表在Cell上,实验结果和付向东的研究非常雷同。然而,杨辉的论文里的动物实验最长也就半年,而付向东的动物实验历时最长的长达两年。
而国内媒体刚开始对此事件的理解却是: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团队在Nature 发表题为: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的研究论文。”
“无独有偶,今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组在 Cell 杂志上也发表了相关论文,...进一步佐证了'减法'策略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可行性。”
付向东则在Nature的论文中加上了自己成果被抄袭的说明:
Note added in proof: 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补充说明:在审查我们的工作时,概念相关的结果已经在其它地方发表。)
知乎高赞回答评论了此次事件:
一般来说,论文发表前公开讲述自己的工作是常见的,可以更快的传递新知识新技术,而且也是自信的象征。在这些会议上,一方面是让大家了解并推销自己的发现,同时发现自己项目中的缺点。
作者敢讲未发表论文,就是有信心能被接收,而且也不怕别人抢发。会议中讲未发表工作是常规操作,这时候文章审稿过程已经快结束了,差不多要接收了。
不过像CNS(Cell、Nature、Science)动不动就审个两年的,确实会给抢发留出时间。
付向东自信自己9年的心血不会那么容易被copy,别人不仅时间不够,而且实验条件器材流程都要重新摸索。杨辉半年就搞定也真是神人了,神经所实验条件可真好。CNS这种级别的文章,发表前两年核心数据就已经有了,因此提前讲述有利于学术交流。
杨辉半年做完一篇正刊的实验,意味着每个实验都是很快拿到正面结果,生物学正刊的实验量可是很惊人的。已知目标可以实现的情况下,半年时间凑齐数据也算神速了,数据有没有水分那就见仁见智了。
一个成型的研究,在知道方向和部分细节的情况下,用1-2年重复出人家9年的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原创性研究可能90%的数据是废数据,是走的弯路。但是抄袭思路抢发则可以避开所有的走弯路的风险,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重复出来。
这事还不仅是剽窃这么简单,以后谁还敢提前讲自己的工作?
不过,只要杨辉坚持是原创性研究,那调查多半也是不了了之。Cell是否会启动调查,就看有没有大佬举报了。Cell也大概率不会撤稿(没法实锤而且顾及自己期刊颜面),但这种不撤稿更会给杨辉辩解的空间。
这次事件其实在几天前就引起了讨论,我们在其它网站也找到了网友的评论:
付向东也拿杨辉没有办法的,之前全世界几十个实验室联合起来讨伐杨辉造假,甚至都还发表了一篇Genome Biology的文章指出杨辉的基因编辑小鼠是伪造的,到后来杨辉还不是一样, 公司开得风生水起的。
付向东的实验光是审核阶段就持续了三年多,对比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杨辉的实验是多么粗糙。杨辉的结果只能用在已知付向东实验结果的情况下cherry picking data得出才解释得通。杨辉幸运,没有遭到严格的审稿就抢先发表了。
2

两位CNS常客

我们先来介绍事件的主人公,他们都曾经在科学界三大重量级期刊CNS发表多篇论文,属于CNS常客。
付向东是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学系,1988年获凯西保留地(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RayWu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RNA加工与调控、microRNA的生物发生和功能、转录和mRNA加工偶联、功能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调控。
付向东在美国已获得专利两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12篇Cell、9篇Nature、3篇Science。他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在生命科学界付向东因发现SR家族的剪接因子和一个新的激酶家族而为众人瞩目。
被指控学术抄袭的杨辉,确实是学术明星,人生经历可谓开挂。读博期间一篇Nature,一篇Cell,博士后期间两篇Cell。2012年,杨辉荣获吴瑞基金会吴瑞奖学金,吴瑞奖是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项。2014年,杨辉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PI),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当时仅28岁的杨辉成为中科院神经所最年轻的研究员。2018年10月,杨辉创办辉大基因,致力于人类罕见遗传疾病新型治疗技术及药物研发,并先后完成了3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和过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他是现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士,中科院生化所博士,麻省理工学院Whitehead研究所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后来居上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团队在Nature 发表题为: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敲降RNA结合蛋白PTB可将其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种仅需一步的转分化技术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经元、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恢复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并有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相关的运动障碍;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义寡核苷酸(ASO)也能达到类似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并获得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该研究还被选为Nature 的封面文章,其中凝聚了付向东的团队历时9年的成果,包括 6 年的实验工作,以及近 3 年审稿过程中的补充实验工作。
2020年4月8日,Cell 在线发表了杨辉团队的研究论文,里面提出了类似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RNA靶向CRISPR系统——CasRx,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
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这项技术可以非常高效且特异地将纹状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多巴胺神经元,并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状。
可以看出,杨辉的论文结果和付向东的极其雷同,而杨辉的论文结果除了实现消除小鼠帕金森症状之外,还包括恢复小鼠视力的成果。
知乎网友表示,杨辉的实验着眼于视网膜,付向东的实验着眼于黑质。但做神经科学的都知道两者就是在不同器官的同样的东西。所以付向东教授说杨辉只是在不同脑区做了不一样的东西。杨辉做了视网膜的实验,又把结论跳到帕金森氏症是迷之操作。
据付向东在举报信中的说明,他曾经在报告中分享了将抗 PTBP1 因子成功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一项合作研究工作。报告之后,杨辉还与付向东共进晚餐,在晚餐期间杨辉向付向东咨询了许多关于实验细节问题。
杨辉之后换了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果,并在 6 个月后投稿,相比付向东9年的研究时长,这种操作可谓迅雷不及掩耳。
在杨辉论文发表后,蒲慕明所长领导的神经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此项工作是他们研究所的“原始发现” 和“重大突破”。
付向东得知杨辉论文发表后,震惊之余立刻联系了蒲慕明所长。蒲慕明答复是,如果情况属实,杨辉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应该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但他同时声称杨辉的工作有可能是基于付向东实验室 2013 年发表的论文,属于所谓“灰色地带”。
杨辉随即声明他们的研究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正巧”在付向东去神经所做报告之前(2018 年 6 月 14 号)。但付向东表示,他去神经所学术报告 之前,杨辉居然连 PTBP1 为何物都不知道。
随后,付向东请蒲慕明所长让杨辉提供订购 PTBP1 相关DNA 引物的时间及证据,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任何回复。
关于时间先后问题,我们参考一下知乎网友的回答:
付向东实验室于2013年就启动了项目,他们为了排除泄漏造成的假阳性问题,花了好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实验反复确认,才得出的确是从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的新生神经元起作用,减轻了帕金森小鼠的症状。
而且,付向东教授早在2017年9月厦门开的细胞生物学大会上就介绍了这项工作,同年12月还去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给了报告,比18年在神经所给报告的时间还要早,这些都能在网上查到。按时间线来说,谁先谁后一目了然。
4

来自众专家的质疑

杨辉的发表后,许多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家随即对其提出了一系列质疑,指出他们看到的阳性结果可能是出于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假象。
付向东在阅读杨晖的论文之后认为,支持他们结论的大多数证据, 很有可能是由于某种泄漏表达所致,这种泄漏表达是领域中众所周知的现象。不过有知乎网友表示,就泄漏表达问题而言,杨辉组这篇Cell报道的结果还是能重复的。
付向东还表示,由于诱导型疾病动物模型的表型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稳定性,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观察和实时跟踪,并留下一 组动物进行长达 2 年观察,分析所有阳性和阴性结果,以便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花了整整 9 年时间,进行了多次重复并采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后才完成这项研究工作。
与之相反,杨辉小组在短短六个月内就完成了论文,他们曾经在 2019 年初投稿Nature,但因缺乏充分实验证据支持论文结论而被拒稿。
付向东认为,从时间上推论,他们甚至没有足够时间重复动物实验。唯一的解释是他们极有可能是有目的地挑选对其有利的实验数据,甚至还不能排除伪造实验数据的可能性。
杨辉在博士后阶段发表的一篇Cell论文也曾经遭到领域内科学家广泛质疑,有 20 多个独立实验室联合报道不能重复他的实验结果。当时对于其他科学家的质疑,杨辉没有任何合理解释,也没有重复过实验。
最后付向东提出,应该成立一个由神经所以外的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对此次事件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因为事件已超过了科学研究中“灰色地带”问题。
知乎网友表示,目前的情况可能对于付向东不利,因为杨辉团队要自证也很简单,提供原始数据;或者提供带日期的实验记录和原始数据来证明自己不是在听了付向东汇报后窃取创意。
而至于Cell发表杨辉被Nature拒稿的论文,也有知乎网友评论,Cell系文章不可信的结果很多,或者说知乎劝退大流里面的生物相关文章不可信,不可重复的结果大于60%都是保守估计。
5

复制成果如流水线作业的中国学术界

对于付向东对杨辉实验时间过短的质疑,知乎网友提到了科研界现状,指出付向东可能低估了最近几年国内大佬组的重复速度。
国内劝退专业的博士,尤其是在一些push大佬组里的,普遍8106或者8107的节奏。同时国内大佬招聘博后时,相关费用学校以及当地政府会出大头,大佬可以享用近乎免费的人工。再加上更加廉价的“科研助理”,结果就是大佬组普遍规模庞大,有的大佬做东西时甚至可以采用耗时耗力的穷举法,排列组合法。
虽然看着实验量巨大,但大佬采用“模块化”管理,把一个大工程拆分成一堆小项目,分到每个人头上,谁先拿到目标数据,那文章就是谁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加快了实验进度;二是通过养蛊,让大家时刻紧张,不敢一丝一毫放松。所以抢发成果时特别给力。
网传举报信原文:
尊敬的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领导:
我是付向东,目前就职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在此写信实名举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剽窃和涉嫌造假等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同时希望借这一事件恳请国家科技管理高层关注和重视当前国内学术界日益凸显和 严重的科学诚信和学术道德问题,以维护中国科学界的声誉。 
事件原委:
在过去十多年间,我们团队致力于阐析细胞命运决定关键因子 PTBP1 在神经发生和神经元发育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并于 2013 年首次报道了 PTBP1 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可高效转分化非神经元细胞为神经元(详见 Cell 152:82-86, 2013);同 时,我们还着手探索 PTBP1 调控的转分化神经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经过 9 年多的不懈努力(包括 6 年的实验工作,以及近 3 年审稿过程中的补充实验工作),我们在帕金森综合征疾病小鼠模型中,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性注射抗 PTBP1 因子就可重建帕金森综合症黑质纹状体回路、完全消除帕金森综合征症状 (详见今 年6月25号《自然》,2018年11月12号投稿)。
2018 年 6 月 14 号,受蒲慕明所长特邀学术报告,我在中科院神经所报告了我们这项未发表的、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思路、全部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同时,我还分享了将抗 PTBP1 因子成功应用到视网膜疾病治疗的一项合作研究工作。杨辉和神经所百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我的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杨辉和几位研究员与我共进晚餐,在晚餐期间杨辉向我咨询了许多关于实验细节问题。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杨辉在全面了解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实验结果后, 立即着手换一种实验技术敲降 PTBP1,重复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果,并在短短 6 个月后便将他们的论文投稿,最终在今年的《细胞》杂志发表(4 月 8 号上线,4 月 30 号出版)。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杨辉论文发表后,蒲慕明所长领导的神经所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此项工作是他们研究所的“原始发现” 和“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参加过我学术报告会的各位神经所研究员和研究生对此该作何感想?而杨辉本人则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耻地宣称,这是他迄今最满意、最 有成就感的一项工作!剽窃来的工作竟然也有成就感?实在是令人不齿又匪夷所思!
得知杨辉的《细胞》论文即将在线发表后,我立即联系了蒲慕明所长,指出这篇论文剽窃了我在神经所报告的、尚未发表的工作,虽然选择略有不同的脑区进行敲降 PTBP1,但剽窃事实一目了然。蒲慕明所长答复,如果情况属实,杨辉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应该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但他同时声称杨辉的工作有可能是基于我们实验室 2013 年发表的论文,属于所谓“灰色地带”。杨辉也随即声明他们的研究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正巧”在我去神经所做报告之前(2018 年 6 月 14 号)。但事实上,我有证据在我去神经所学术报告 之前,杨辉居然连 PTBP1 为何物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研究工作始于 2018 年 5 月 17-18 号”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随即,我请蒲慕明所长让杨辉提供订购 PTBP1 相关DNA 引物的时间及证据,这应该是开始实验的最先步骤。然而,至今没收到他们的任何回复。如此简单的证据为何拿不出来,这不做实他的谎言和剽窃行为吗?如果他继续捏造假证据,事件的性质就从剽窃进一步恶化成为欺诈行为。
论文的科学数据问题:
杨辉的这篇《细胞》论文在 4 月份在线发表后,许多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家随 即对其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质疑,指出论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诱导新产生的神经元细胞所必经的细胞迁移、渐近的细胞形态和基因表达转变以及新获得的神经电生理特性等等。通俗地说,由于没有细胞转分化过程的系列实验数据的支持,很难说他们的结论真实可靠,不能排除他们看到的阳性结果是出于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假象。我在阅读他们的论文之后认为,支持他们结论的大多数所谓证据, 很有可能是由于 GFAF-Cre 在内源神经元中的泄漏表达所致,这种泄漏表达是领域中众所周知的现象。
神经生物学专家都知道,诱导型疾病动物模型的表型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稳定性。以我们的研究为例,在进行细胞重新编程之前,首先需要建立稳定的疾病表型动物模型,然后再诱导细胞转分化,同时进行严密观察和实时跟踪,并留下一 组动物进行长达 2 年观察,分析所有阳性和阴性结果,以便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花了整整 9 年时间,进行了多次重复并采用多种方法反复验证 后才完成这项研究工作。与之相反,杨辉小组在短短六个月内就完成了从课题启动到论文撰写,据悉他们在 2019 年初就将研究论文提交给《自然》,但因缺乏充分实验证据支持论文结论而被拒稿,虽然这项工作最终在《细胞》杂志发表,但并不代表他们数据真实可靠。他们是如何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动物实验数据?从时间上推论,他们甚至没有足够时间重复动物实验。唯一的解释是他们极有可能是有目的地挑选对其有利的实验数据,甚至还不能排除伪造实验数据的可能性。这让我联想到杨辉在博士后阶段发表的“高效插入基因突变方法”研究论文(详见 Cell 154: 1370-1379, 2013),遭到领域内科学家广泛质疑,有 20 多个独立实验室联合报道不能重复他的实验结果(详见 Genome Biology 20:171, 2019)。对于其他科学家的质疑,杨辉除了辩称自己比别人高明,强调实验条件略有不同外,没有任何合理解释,至今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重复自己结果的实验证据。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杨 辉究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还是从来就是惯于剽窃,甚至有造假嫌疑的作弊高手?
就本次 PTBP1 相关的《细胞》论文工作而言,究竟他们的研究是何时开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等等一系列疑问,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由神经所以外的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因为这次事件已超过了蒲慕明所长所指的科学研究中“灰色地带”问题。
参考内容: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utm_division=hot_list_page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CVPR 交流小组”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