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上周答应大家的选题,不拖了,这周就把它写出来。
也许并非所有人都感兴趣,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这是一张整体的纵览图,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由于任务管理之前已经写过很多次了,这次就不提啦。
可参阅:
下面详述。
1. 每日生活
先从「每日生活」开始吧。
我会每个月在笔记软件里新建一页笔记,如「2020.07」,用来记录这个月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天,起床,打开电脑后,我就会同步启动笔记软件,打开这页「每日生活」。主要记录三种东西:
1)今天所做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间轴记录下,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
可以比较粗略,也可以很细致。像我就是以15分钟为一个「时间块」,简要记录下做了什么事情、用了多少个时间块。比如「写今天的推送 20」,就是花了20x15=5小时。
2)工作的思考和复盘。
单单记录「做了什么事」是意义不大的,重要的是,要把你在工作中的思考 —— 比如项目的进展、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一起记下来,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写完推送发出来后,具体的数据和反馈怎么样,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录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东西是暂且不用的、可以攒起来以后用……这些,都是后面工作中,宝贵的参考材料。
我会结合 KPT 复盘法,把它们记录在每一个具体事项的下面。
3)当天的碎片信息。
除了工作之外,每一天我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及时记下来。
我会把这些碎片信息大体上分成两类:小的,记录在「每日生活」里;大的,另起一页,整理到「INK-P」的「Inbox」里。
举个例子:我产生一个想法,想写一个软件的使用心得,那我就会到 Inbox 里面另起一页,把它记下来,待我有空再去补充完善;但如果只是一句话,像「公众号又改版了」,这时另起一页就没什么意义了,我就把这句话直接记在「每日生活」里。
这就是「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个简单的示例:
当然,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式,你也可以视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上一些内容。比如:
  • 每日习惯打卡
  • 每日阅读记录
  • 每日量化打分
  • ……
诸如此类。
平日里,我在工作时,会随时开着笔记软件。当一项工作告一段落,切换到另一项工作的间隙时,我就把它记到「每日生活」里。一方面可以及时抓住工作中的所有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调整状态、切换思维。
这样,一天天写下来,等到写满了一个月,我就在这页笔记的顶部加上一段「每月精华」,把这个月最重要的输入、产出和大事记下来,方便我以后翻阅时,第一时间了解这个月的概况。
日积月累,这些满满的生活记录,就是你幸福感和充实感的来源。
————————
示例软件:
Roam Research(付费,英文,仅电脑版)
替代软件:
Obsidian.md(免费,英文,仅电脑版)
印象笔记(免费,中文,全平台)
OneNote(免费,中文,全平台)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方面,我用的依然是自己践行了很多年的「INK-P 管理法」 —— 在笔记软件里建立4个笔记本,分别叫 Inbox、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
1)Inbox:存放一切收集到的内容,以及现阶段我正在跟踪和关注的事物。
前面讲过,我的生活管理是以「每日生活」为核心的。那么哪些内容要放进 Inbox 里呢?答案是:值得「专门另起一页」的内容。
举个例子:我在写上一篇文章 令我受益颇多的9个微习惯 时,会想到:要不要写一篇文章,来讲讲我是如何记录生活的?那么它就值得我「另起一页」,因为我要在里面构思文章的思路、框架、脉络,简要写下文章的大纲和结构。
基本上来说,有三种内容,我会把它们从「每日生活」中拎出来,写到 Inbox 里面:
  • 我关注的、需要跟踪的新闻大事件;
  • 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点;
  • 一切灵光一闪的灵感和想法。
第一种,最典型的就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国的乔治·佛洛依德事件 —— 这两个事件我都单独做了两个页面,用来跟踪事件的后续发展和最新消息。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每一天,都会被大量的新信息包围、淹没,如果不去主动筛选和跟踪你所关注的信息,那你就永远只能看到「媒介喂养给你的信息」。
只有主动去跟踪和记录事件的发展,你才能从纷纭复杂的信息爆炸之中,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事件的逻辑线、时间线,理解它的前因后果,不容易受到舆论引导的摆布。
(可参考我在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中所写的「连续认知」
第二种前面也讲过了:譬如我在工作的间隙读文章,读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有兴趣想把它弄清楚,那我就会在 Inbox 里新建一页。这样,每次当我打开 Inbox 时,我就能看到:有哪些知识点是我近段时间刚挖掘到的、感兴趣的,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它。
第三种就更简单了。举个例子:昨晚我跟团队小伙伴开了一个周会,那么,会议上讨论的内容 —— 比如这周的进展、成果、问题,就记在「每日生活」里,因为它们是当天工作的一部分。
但是,周会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想让大家去实践一下 —— 然而它还只是一个点子,欠缺打磨,那我就会把它另起一页,写到 Inbox 里面,然后安排给团队,让他们去讨论、搜集资料,再汇总给我。我再把这些信息放入这页笔记里面,分析它的可行性和收益-成本比,再决定是否推进。
简而言之:把信息从「每日生活」转移到 Inbox 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把它拎出来,不会被时间流淹没,得以让我们去跟踪它和完善它。
2)Note:存放已经完善好的信息,以备日后使用
Note 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资源库。简而言之:一切我们已经处理完毕,不会再去「大动」的笔记,就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举个例子:我读到一个知识点,就在 Inbox 里另起一页,以备完善。等到我查阅资料、理清逻辑,把这页笔记完善了,它也就不会再改动了。这时,我就把它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里面。
而当我以后写作、做产品时,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点,我就在笔记软件里直接搜索,就能找到这页笔记。
基本上,一切知识卡片我都会放入 Note,它就是一个备用的资源库。
3)Knowledge:存放按照主题组织起来的索引
Knowledge 和 Note 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来说:Note 是内容,Knowledge 是主题。
举个例子:我在 Knowledge 中有一个主题,叫做「美食」。譬如我读到一家南京小店的推荐,写得很好,那么我就会建一页知识卡片,把这家小店写进去,放入 Note。然后,再把这页知识卡片的链接,更新到「Knowledge - 美食」里面。
再比如:我会在 Knowledge 里面存放所有的读书笔记。方法也是类似的:一句话的信息点,直接写下来;比较大的知识块,我就单独做一张知识卡片,放进 Note,再通过链接的形式,链接到这页读书笔记里面 —— 也就是相当于做了一个索引。
整体来说,Knowledge 的内容,我又进一步划分出了三个类别:
  • 主题笔记:比如「美食」「意识」「睡眠」「健身」……等较为高层次的主题,可以让我不断丰富和补充。
  • 读书笔记:前面讲过,不赘述。
  • 行动笔记。也就是我在  中提到的。我会不断去试验一些新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并把实践的感受和心得记下来,形成一页「行动笔记」。这样,当我想彻底了解某个方法时,只需打开这页行动笔记,就能够看到所有我的尝试和探索了。
4)Project:存放项目的必要信息
什么是 Project?简单来说:Project 就是带有「产出」属性的主题。比如公司的事务、课程的优化、新产品的构思……这些东西,我就都放在 Project 里面。
每一个项目我会单独建立一页「项目工作台」,划分为两大块:跟进和备忘。顾名思义:跟进,就是现阶段关于这个项目,我所有需要思考的事情,以及等待着我去做的事情。备忘,就是项目过去的数据和信息,它们也许是我暂时用不上的,但以后可能需要查到。
当然,一个项目一定会有大量的文档资料,绝不是一页笔记能涵盖的。所以我会新建一个子笔记本「项目资料」,用来存放项目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再链接到这页「项目工作台」里面。
同样,电脑里的文件,我也会按照项目分类存放好,再通过链接的方式链接进来。
这样,任何时候打开这页工作台,我就能一目了然看到所有需要我关注的事物了。
把 INK-P 汇总起来,就是下面这张图:
————————
示例软件:
Roam Research(付费,英文,仅电脑版)
替代软件:
Obsidian.md(免费,英文,仅电脑版)
印象笔记(免费,中文,全平台)
OneNote(免费,中文,全平台)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3. 数据库
接下来聊聊我的数据库。
如文章开头的图片所示,数据库里面,一共存放4类内容。
1)阅读清单。
我的阅读清单主要使用 Notion 搭建。日常生活中,当我看到任何值得一读的文章、又没有空细读时,我就一键分享到 Notion 里面,等有空时再集中精读、做笔记。
浏览器端有 Chrome 插件「Save to Notion」,手机端下一个 Notion APP,就可以通过分享菜单很方便地分享。只需要把阅读清单的页面设置为 Database 即可。
Notion 的数据库其实就是一张大的表格,我建立了这些字段:
  • Name:文章的标题。
  • Address(URL格式):文章的链接。
  • Status(多选格式):文章的状态。我分成了「已读」和「重要」。读完的文章,标上已读;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标上「重要」。没有标的,就是还没有读过的文章。
  • Type(多选格式):文章的标签。方便我快速找到对应的内容,比如「美食」「投资」「商业」「编程」……
    这里着重提一下:很重要的一个标签是「研究」。我会把所有的论文、文献打上这个标签,这样,当我需要查阅文献时,筛选所有「研究」标签下的条目,就能一目了然。
  • Summary(文本格式):文章的摘要。方便我了解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Notion 有一个视图功能,可以保存不同的筛选条件,很方便。比如:我在阅读清单里面建了一个「待读」视图,筛选条件就是「所有 Status 为空的文章」。那么,只要打开这个视图,我就能看到哪些是我还没有看过的。
同样,我又建立了「重要」「研究」视图,方便我在不同的情景下切换 —— 这样就不需要经常手动更改筛选条件了。
当我有整段时间时,我就打开阅读清单的「待读」视图,一篇篇文章读下去;
读完一篇文章,如果觉得很好,就标上「重要」,否则就标「待读」;
如果文章有引用和参考的价值,就标上「研究」,然后写一段简单的摘要,方便我纵览;
从文章中获取到的知识点和想法,再回到前面知识管理里面,做成知识卡片,放入 Inbox、Note 里面。
这就是一整个阅读流程。当然,重点还是在于,你要真的能抽出时间,去整理那些一直被你「囤积」着的文章。
不然,再流畅的流程也是没用的。: )
2)生活的乐趣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我读过的工具书、小说,看过的电影、纪录片,玩过的游戏,等等。
以读书为例:每读完一本书,我除了在「知识管理」模块下做完笔记,也会到这里新增一个条目,记录下这本书的信息。包括:
  • 书名、作者。
  • 平台:实体书还是电子书,电子书的话在哪个平台。
  • 已读/在读:还没读完的,标上在读;已经读完的,标上已读。
  • 已推:是否已经推荐给大家。这样就不会重复推荐了。
  • 打分:1为非常差;2为不推荐;3为勉强合格;4为有亮点;5为非常优秀。
  • 评价: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同样,朋友推荐的书和电影,打算找时间看的,我也会把它添加到这里,然后新增一个排序:已读的在底部,未读的在顶部。
这样,当我打开这页数据库,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我所有的「库存」了。
3)工具资源库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各样的软件和工具,具体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
4)人际库
这个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接触过、认识的人,主要是职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会留一个「记录」的栏位。有些比较熟悉的朋友,我也会用来记录他们的「大事」。比如某作家朋友声称今年内要出一本新书,就可以记在这里,多鞭策鞭策他。(认真地)
再比如某朋友跳槽了,从腾讯跳到阿里,也记一下,免得下次联络时犯傻……
————————
示例软件:
Notion(免费,英文,全平台)
替代软件:
Airtable(免费,英文,全平台)
Excel(不用解释了吧)
石墨文档(免费,中文,全平台)
腾讯文档(免费,中文,全平台)
OmniOutliner(付费,英文,仅苹果)
4. 数字花园
最后,简单聊聊「数字花园」。
这是最近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概念,比较小众,不过还蛮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简而言之,它的含义是,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你会发现,它的理念其实跟我一直以来的方法还挺吻合的。
也就是说:
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悉心筛选好的「种子」,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垃圾信息污染。
广泛播撒它们,不要错过每一个想法,让每一个想法都有一片可供成长的空间。
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
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旦开花结果,让它们成为花园里新的风景,来丰富你的大脑,不断更新你的思维模式。
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
——  闲聊时刻  ——
1)新一期智识营刚开营,这周实在特别忙,今天算是偷个懒。

下周继续咱们的深度文章,不见不散。
2)之前一直在纠结,是否要写篇文章专门介绍今年大火的「双向链接」笔记模式。
但后来又觉得,涉及到软件操作的问题,一是喜欢的人恐怕很少,二是图文也实在很难讲清楚,还是要用视频更好些。
如果对双向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文章里提到的 Roam 和 Obsidian 两款工具,很有突破性。
我这两款工具同时都在用,因为都是很新的产品,想继续期待它们后续的发展。
大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留言一起交流。
3)这个生活管理系统可能比较庞大,文章也未必能讲清楚。
觉得哪里不清晰、有疑问的朋友,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喔。
也欢迎大家分享你的生活管理小心得。: )
4)可能有朋友会觉得: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生活简单一点不好吗?
这就见仁见智啦。我是觉得,每一天的想法、思考和信息输入,如果不能把它们留下来,让它们慢慢生长,萌芽,开花结果,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遗憾。
难得来世界走一遭,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饱满呢?
毕竟,生命如此短暂,不要错过美好。
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