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长期价值挖掘的“投研一体化”,是南方基金为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的基础方法论。在不断满足投资者对长期价值的需求过程中,南方基金构筑起其行业竞争力。
从欧美到亚太,投资管理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中国,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如何替上亿客户管好金融资产,让客户财富保值增值,既是它必须为之奋斗的使命,也是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率先在中国内地推出首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产品的正式启程,中国从此有了遵循国际规范的专业机构投资者。22年来,尽管市场波云诡谲,南方基金依然长期稳居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第一梯队。如今,其客户规模超过1亿人,管理资产超万亿元,在行业内广受认可和赞誉。
过去这22年,中国投资管理和财富市场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创新,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投资渠道不断拓展,投资者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规模逼近18万亿元,成为影响亿万中国家庭财富的重要行业。
在中国的投资及财富管理市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机遇,公募基金要持续做大做强,还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成长性和灵活性,又为资产管理带来战略选择与落地执行的复杂性。
经过了20多年实践和创新,南方基金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投研一体化”方法论,从而为基金的投资研究与资产管理打通了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之路。
从总体上看,投研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基金市场的主流趋势,但如何真正做到投研一体化,考验的是基金公司的理念、人才和执行能力。在过去20多年的摸索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之间的默契度,让研究与投资相互促进,是南方基金将投研一体化模式发挥到极致的关键,其探寻长期投资价值的“投研一体化”方法论,也成为南方基金成长的关键。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 史博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史博认为,中国投资者对基金的诉求更多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让财富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着眼于长期价值挖掘的“投研一体化”,就是南方基金为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的基础方法论。在不断满足投资者对长期价值的需求过程中,南方基金构筑起其行业竞争力。
方法论起点:专注于基本面研究
所谓“投研一体化”,就是投资管理要和基本面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基金经理要和研究员密切配合,甚至在双方的业绩考核方面也要紧密关联。这种看起来绑定的业务联动,核心目的在于让研究变得有效,真正发现投资价值。
如今从美国到中国,投研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基金行业的一大趋势。但投研一体化的概念,并不是伴随着中国公募基金的诞生而自然诞生的,这是包括南方基金在内的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先行者们,经历20多年逐渐找到的道路。
南方基金成立的1998年,是中国内地公募基金业创始发展的元年,也是中国“新基金时代”的起点。从那时起,规模不断壮大的公募基金,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开放和发展,在不断摸索、创新和向前。
20多年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各项制度并没有今天这么完善,投资风险控制的概念也很模糊,信息优势和技术分析一度是机构投资者从资本市场获益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基金行业的发展和完善,专注于基本面研究的“投研一体化”方法论,成为南方基金的重要选择,并最终成为可持续的投资模式。
公募基金的业绩是公开透明的,对于公募基金经理来说,需要随时复盘各种投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技术分析对于资金量比较小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短期效益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公募基金这种大体量机构投资者来说,就没有那么有效了。当基金公司对一家公司的股票的买入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技术分析产生反向影响,导致技术分析不再有效。并且技术分析更偏短线,适合交易型或投机型的灵活参与者,而公募基金应当承担的角色是价值发现型的长期专业机构投资者。
如今,投资品种的技术分析仍在小型投资者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过去所谓的信息优势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几乎完全消失。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特别是信息披露的及时充分、媒体监督的准确有效,曾大为流行的独家消息和内幕信息,已经在中国资本市场被不断弱化,越来越难以有合法的存在空间。公募基金也必须主要依靠更加严格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与所有投资者一样,在差不多的时点上公开获得同一类信息,但获取信息之后的研究分析与加工能力,则是专业机构投资者存在的意义。
专注于“投研一体化”的长期价值分析,成为南方基金的必由之路。史博称,着眼于公募基金的长期发展,“投研一体化”是一种被证明了的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方法论。他说:“如果机构想从收益的稳定性方面来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那么在基本面研究中下功夫,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法。”
从产出来看,截至2019年底,南方基金已经累计为投资者创造超过1635亿元的利润,专注基本面的“投研一体化”方法论效果明显。
方法论创新:不一样的“投研一体化”
当“投研一体化”成为中国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理性选择,不同公募基金之间的业绩差异又因何产生?这就涉及“投研一体化”方法论的落地执行是否切实到位,研究团队和投资团队是否真正专注于长期价值挖掘。
相对而言,即使是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其研究能力也无法与头部券商的研究团队相比。以南方基金为例,其研究团队约为30人,而中国排名前三的几大券商的研究团队均多达百人以上。因此,即使是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也无法实现100%的原创研究,基金公司的研究团队有一大部分工作,是对各大券商已经发布的基本面、行业及公司研究进行筛选加工,形成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投研参考,及时提供给基金经理,从而形成“投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这一系列筛选加工环节,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专业水准,就会带来公募基金之间最终投资收益的巨大差异。首先,不同研究团队对外部研究报告的进一步分析有差异,专业水准有高低;其次,不同研究团队完成分析后是否能顺畅地与基金经理及时沟通,能否让基金经理依赖研究成果并充分采纳于投资实战,也会让研究成果的效用天差地别。
史博认为,这点正是南方基金在实施“投研一体化”方法论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优势和特色。因为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基本上是从研究员成长起来的,他们熟悉并尊重优质的研究。一个研究员要成为基金经理通常需要5~8年时间,长期从事研究的经历,让这些基金经理对投资研究方法更为熟悉,可以较快找到投资价值亮点。而长时间的磨合与类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也会加深南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的互信,在如何采用研究结果上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南方基金的研究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努力向基金经理的思维和需求方向发展。这就涉及到南方基金公司内部的考核机制。“投研一体化”方法论落实执行的核心,就是研究员也要对基金的投资业绩负责,特别是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而进行的投资操作。
南方基金对研究人员的考核方法是,当研究员对一只股票设置了“买入”或者“卖出”评级,以研究员得出结论第二天该公司股票的均价作为投资建议考核的价格基准。这样,研究员提出投资建议时必须考虑基金经理采纳研究员成果所做的买入/卖出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依据这样的考核结果,判定一个研究员是否达到了作为基金经理的标准。“只有研究做得好,才能够向投资方向转型。”史博说。这样清晰明确的考核机制,实际上激励了研究员把投资研究做得更加深入,从而更自信地将研究结果推荐给基金经理,一旦基金经采用了研究成果并获得投资收益,双方都受益。
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分两类,一类是全行业基金经理,他们需要关注全行业市场,涉及面广,是复合型人才,实行“投研一体化”的难度更大;另一类是行业基金经理,比如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他们就是专业型人才,实现“投研一体化”难度相对较小,实际结合“效果很不错”,史博说。
基于历史经验,南方基金非常重视基本面研究,关注投资标的的长期价值。能进入南方基金的股票池、作为基金经理可投资的股票,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研究员有对这只股票的长期跟踪和研究。史博认为,扎实的研究有望避免一些负面影响;对基金经理来说,当他们对标的公司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投资心态也会更加踏实,投资取舍也更从容,可以避免一些大的结构性风险。
方法论评估:注重长期投资
南方基金的业绩,不仅表现在其多年来坚持的“投研一体化”方法论中对基本面研究的重视,也渗透在基金公司投资实践的方方面面。
在投资纪律上,南方基金明确规定,ST(异常处理)的股票、被证监会谴责或者处罚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或者拒绝出具意见的公司等都不能纳入股票池,如果已经持有这些公司,在出现上述情况后要在一定时间内处理,绝不能让公司的投资方向偏离长期投资。
在史博看来,投资不仅仅是追求收益,也是风险管理。相比于外国投资者倾向于将基金作为工具性产品,国内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基金看作一个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与阶段性回撤之间的动态管理关系。史博表示,回撤管理做得好,会让投资者更有信心在更长时间内投资基金。
多年来,南方基金将投资风格定义为长期投资。史博认为,基金经理要为投资者带来可持续性的收益,还是要着眼于长期作出投资决策,而不是去追求不可持续的短期收益暴涨,这很容易让投资变成投机。
经历中国资本市场过去20多年的起伏变化和逐渐壮大,南方基金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先行者,已经率先摸索出一条可以长期投资的有效方法论:“投研一体化”。它不是南方基金投资理念起点,也不会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终点。身处发展最为迅速的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南方基金恰逢其时,将长期投资作为一项事业,坚定奉行“投研一体化”的有效模式,从而可以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适应,继续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盛宴。
吴海珊 | 文
吴海珊是《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康娟 | 编辑
《哈佛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