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朋友换工作、转型的越来越多。爬到一定高度,或者说到了一定年龄,每个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因为高昂的机会成本,还有大家对后续规划的多重考虑。

有一个说法你可能听过:混职场,要拥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这是指一个人必须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技能,秒杀99.9%的那种。不然怎么叫不可替代呀?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一、和专业相比,叠加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
上个月和一个做开发的朋友闲聊,意外得知,他放弃了一个年薪近20万的offer。
他聊到自己的转型想法。对程序员来说,转型的路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专家型。
比如他放弃的那个offer,职能要求非常精准,就是研究某种技术应用,作为公司的技术储备。

第二种是,管理型。
成为团队leader,重心转移到协调、沟通、管理。

“你不考虑第一种?”我好奇问了句。

他想了一会说:“我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A+B+C+……,而不是A+++,加上自己性格可能也不太适合做技术研究,还是打算熟悉其他关联的领域。”

拿写程序来说,写得好的人多如牛毛,很多年轻的码农经常让他自愧不如。
但你如果懂需求分析、懂商务谈判、懂市场运营,你的戏路就一下子拓宽不少。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长板。

说的是,我们要有特别拿得出手的能力。但往往被误解为:我们只要有一个特别拿得出手的技能,就足够了。
我以前有个做QA测试的同事,他听说同部门的人在学编程、学产品、学项目管理时嗤之以鼻:“术有专攻,你学那些东西能比程序员厉害吗?还是你想转行?”

在他看来,“专”已足够。

他忽视两个现实。

一是,99%的人很难达到极致的专业水平。

二是,哪怕符合,需要的场合也很少。除非刚好碰到那种为你1VS1量身定制的岗位。

最常见的情形是,你有不错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几项可用的关联能力,它们叠加打包起来,形成了你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形成叠加的核心竞争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