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始终无法正常地看待“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这件事?
其实有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眼里,游戏就是一种“娱乐”,没法带来收益,更没法帮助年轻人创造价值,获得更好的生活。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打游戏好有用吗?考试会考吗?
现在不会,但将来可能真的会。
2022年,我国将会诞生第一个“游戏硕士”(互动媒体设计与技术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互动媒体专业硕士”)。
这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游戏不仅会成为一个正当的职业,也会成为一门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有个女生叫Clordia,生于90年代。
那会儿大众媒体特别热衷于挖掘游戏领域的悲情故事,这种故意营造出来的焦虑,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变得惶恐不安。
你还想光明正大打游戏?
根本不可能。
Clordia的父母对“控制”她玩游戏这件事却“与众不同”,经常陪伴她一起玩,了解她的兴趣,甚至游戏也可以成为奖励的手段。
所以当其他孩子只能偷偷玩个别游戏的时候,Clordia已经在老一代的JRPG游戏,比如最终幻想7-10、空之轨迹之中探索遨游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年少时期的Clordia来说,她形成了对游戏的正确认知:
游戏不是偷摸的放纵,而是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
再后来,她接触到著名华人游戏设计师陈星汉设计开发的一系列游戏之后,发现原来游戏不仅限于娱乐,它可以成为一种职业、艺术,甚至是梦想。
于是Clordia毅然来到陈星汉的母校南加州大学,并且选择了和陈星汉一模一样的专业——互动媒体及游戏专业
学校中很多教授来自世界各大顶级游戏公司,比如EA和暴雪。
他们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的最好结合体,学生通过老师就能看到职业未来的发展。
在这里,她学习到了比国内更加系统完备的专业知识,大到游戏的框架和逻辑,小到游戏画面的明暗设计,还培养了一套独特的游戏设计思维。
毕业回国之后,国内游戏大厂的校招录取可以说是万人挤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但Clordia却得到了国内各大游戏厂商的疯抢,最后她选择了腾讯的offer。
02
还有个男生叫杨斌。
2016年,他入学北邮,学习的专业叫做数字传媒技术。
和其他大学生的烦恼差不多,这个专业学习的东西,让杨斌云里雾里。
你说学了点啥吧,确实是学了,你说到底学了点啥,自己也不知道。
杨斌只知道,大学的专业学习里“游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具体每门课程培养什么能力,甚至毕业之后能不能从事游戏行业,别说杨斌,就连导师也摸不准。
导师给的回答模棱两可:“大学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是给你们开视野用的。”
所以直到大三,看起来在学习游戏的杨斌,严格来说,并没有受到系统专业的游戏教育,甚至对游戏还存在一些偏见。
也正是在大三那年,杨斌参加了瑞典的交流学习项目,二十多个国家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正是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学业轨迹。
在那里游戏是一门成熟的专业课程,老师和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游戏创作和互动当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瑞典朋友的一句话让他重新认识了游戏:“游戏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游戏。”
后来回忆起来,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
因为这句话不仅纠正了杨斌对于游戏的一些偏见,还激发了他对游戏的兴趣,他不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游戏玩家身份,而是一个游戏设计者身份,他开始在玩游戏的时候琢磨游戏的设计,游戏背后的思维。
但是从北欧回国之后,对游戏的热忱又被现实泼了一盆凉水。
本科的游戏教育依然是云里雾里,这还不算,最关键的一点是杨斌看不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引路人。
空有一片对游戏的热爱没有用,这可能就是冰冷的现实。
我相信,杨斌不是唯一一个热爱游戏,却又感到前途迷茫的年轻人。
在中国,有太多游戏梦想破碎的人。
我也在游戏行业工作过,我很清楚在我们的国家,根本不缺乏像杨斌和Clordia这样,对游戏感兴趣,有热血的年轻人。
可能曾经的你也是其中一员。
但年轻人想把游戏作为职业——不管是做玩家,还是做设计者,都很难接触到专业的游戏教育。
国内民间游戏培训机构不少,但真正专业化的教育,依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大多数游戏爱好者只能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
也是因为这样,旁观者眼里,所有的努力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不被理解,迷茫无助,孤立无援,是几乎所有游戏从业者都有过的感受。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中国游戏一直存在的困局:
我们整个社会舆论,始终没有把游戏当作一个正常的,值得尊敬的行业。
如陈星汉所说,
“早期的时候一说起游戏,都觉得是毒害青少年;现在人们说起游戏行业,都会说这行很赚钱。
但是人们从心底里尊重你吗?我觉得不是这样。
我是希望在退休之前,如果你跟别人说你是游戏设计师,就像今天说你是建筑师、电影导演、作曲家或者说你是医生一样,会得到全社会尊重的职业。
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不被尊重的行业,就很难有人愿意去深度地研究它。
既然“游戏从业者”不受尊敬,那么“从事游戏教育的老师”也很难得到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年轻人因为看不到未来,不得不放弃游戏梦想,放弃与游戏有关的职业规划。
游戏行业得不到持续的人才输入和体系化游戏专业化教育及学术支撑,很难得到良性的发展。
“事实上,游戏这个行业真的非常依赖人才,一款好的游戏,从创意,剧情,美术,编程,都需要顶尖的人才来支撑。
我们所见到的,每一款风靡全国甚至享誉世界的游戏,都凝结着无数游戏人才的智慧和心血。
可我们却有太多原本可以成为游戏人才的爱好者,因为不够明朗的行业现状,望而却步。”clordia感慨地说。
03
总得有一个人,一个团队,先来打破这种循环。
由腾讯游戏发起成立的腾讯游戏学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共建互动媒体设计与技术中心及专业。
该专业由清华老师和腾讯游戏的专家共同设计开发,还邀请到了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专业设计师和名誉创始人,《游戏设计梦工厂》的作者特蕾西·富勒顿教授作为咨询合作负责人。
在这里,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到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引擎、游戏制作工作坊及媒体研究工作坊等课程,还能看到游戏行业的前景,明晰自己在行业内的发展方向。
从这里毕业,中国的“互动媒体专业硕士(培养游戏制作人/策划的专业)”——对每一个想要从事游戏行业的年轻人来说,这都是梦寐以求的机遇。
也正是这样的机会,在杨斌快要放弃追寻游戏梦想,准备进入社会工作时给了他希望,他成为了可以在国内读真正的“游戏专业硕士”的第一批人。
巧合的是,腾讯在筹划推动游戏学科建设时,clordia恰巧从南加大毕业入职腾讯。
腾讯游戏学院与南加大展开合作,在国内开设清华的硕士课程时,clordia还担任了翻译。
你会发现,从陈星汉、到Clordia,再到杨斌,这是中国几代游戏人薪火相传的一个小小缩影。
电影般的巧合,把时间线联系在一起,一代又一代游戏人前赴后继,把中国游戏的信仰传承下去。
杨斌是一个转折,或者说起点。他是中国第一批“游戏硕士”。
他需要的,是更多在游戏这条路上,与他同行的人。
腾讯与清华开设的互动媒体设计与技术硕士专业,不论对个人还是行业都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曾经也是游戏行业一员的我,相信腾讯这样的游戏大厂,有能力让游戏人接受更专业的游戏教育,培养扎实的专业能力,为游戏人的职业规划指明方向。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都开始把互动媒体专业(培养游戏制作人/策划)当成一门严肃学科来对待了,这个社会对游戏的偏见,一定会被逐步打破。
其实在此之前,腾讯已经做过一系列类似的尝试了。
包括和北京大学开展“游戏学”研究合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游戏人才培养中心……近几年,腾讯就和国内外二十三所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推动游戏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科建设。
而在6月27日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提到腾讯游戏学院正与各大高校一起搭建游戏“产学研”体系。而今年腾讯游戏学院会与清华大学成立互动科技产业研究中心,和浙大建立“游戏智能图形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以推动产业研究。
同时腾讯游戏学院也推出了“花火计划”,通过系统性的专业化学习、赛事及游戏创作与孵化机制,为青年游戏人及创新产品提供专家指导、作品打磨、上线发行等方面的扶持。旨在让年轻人的创意和才华不断注入到游戏的价值探索和产品创新当中。
高校教育到游戏就业,从行业基础到产业建设,从交流和孵化,这些都是用行动在回答一个问题:
热爱游戏的年轻人,出路到底在哪里?
04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们的高校,将会逐渐把游戏纳入严肃教育的学科中,我们会像现在学习数理化,文史哲一样,去深度地感受游戏之美。
每一个热爱游戏的年轻人,都能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梦想的同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当游戏行业不再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才可以做出更多的享誉全球的优秀游戏和IP,对全世界进行文化输出。
我们会有自己的“魔兽”,自己的“暴雪”,甚至有比这些更瑰丽,更炫目的游戏作品。
这将是一条虽然漫长,但充满无限可能的路。
而与此同时,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需要更多的战友和同伴。
我们能看到腾讯游戏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承担着行业责任,但长远来看,游戏人才的培养、学科的专业化教学、行业基础的建设等等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推动。
腾讯游戏应该是其中一员,而不应该是唯一一个。
科技是无法规划的,因为它总在人类的想象之外——这句话也适用于游戏。
我们难以想象,以后中国游戏发展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游戏这种“互动的艺术”究竟能创造多少种可能,带来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游戏的未来,是星辰,是大海,我们都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