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边境战争结束后,东段的西藏军区部队趁着大雪封山前的“窗口期”,退回到了喜马拉雅山山脊以北。
    此后的几十年间,在中印边境东段,双方基本形成了以山脊为界的“实际控制线”。
    由于藏南紧邻印度东北部平原,战败后的印度凭借着“地利”,逐步蚕食山南地区。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已在我藏南地区建立起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并广设甘地铜像、医疗诊所,普及国民中小学,妄图造成实际控制的所谓“现状”。
伪“阿鲁那恰尔邦”的印度寺庙。该伪邦至今已有约140万人口,占地八万余平方公里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
    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意为“旭日之邦”(印度最东部的邦)。
    “建邦”的同时,为了应对中国的反制,前线的印军在藏南各个关键据点附近侦查解放军动态,评估中国方面的军事动向。
    就在1986年的年底,印军情报人员在藏南重镇达旺北侧的桑多洛河谷中,发现了中国军队建立的半永久性建筑。
    新德里顿时一片哗然。
地图右下角的达旺县,这里曾是六世达赖的故乡,藏民心中的圣地。2008年6月,流亡印度的十四世达赖公开叫嚣达旺是印度的一部分,被中国被视为叛国行为
    为了应对可能的军事冲突,当时的印度政府批准了一个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中,印度将10个师和数个空军中队的重兵运到了藏南,摆出了一副“不服来战”的嚣张态势。
    同时,达赖在西藏的间谍也纷纷躁动,计划鼓动西藏内乱和印度里应外合。

   为了防止印军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西藏军区山地步兵53旅(常驻日喀则)迅速赶到山南地区的林芝与52旅会和,并带来了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以备不测。
    在交锋激烈的“桑多洛河谷”,中印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不断。

1987年中印东段边境冲突的经典照片
    随着我军的增援力量不断赶来,印度方面判断我军可能要对其发起全面进攻,新德里遂向印军东部军区发出了战争总动员令。
    接下来的两周里,印军向藏南地区调集了1个军部、2个师共约7个旅的兵力,开始部署与我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行动。

    鉴于印军反应迅速,部队调动又快又多,我方判断印军有扩大和升级战争的可能。
    于是,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向第13、21、54集团军下达了预先号令,要求三个集团军的部队做好入藏作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成都军区在西藏开设前进指挥所,组织先头部队分批入藏,并将参战部队师以上指挥员用飞机送达前线,勘察道路和地形。
    一线的西藏军区52、53山地旅官兵,也在实际控制线附近挖好大量的“猫耳洞”,准备作战工事。
     形势一触即发之际,小平同志定下了“保持克制,坚决反击”的前线作战方针指示。
    接到命令后,成都军区前指决心如下:
    1、部队在六月底前完成集结,利用西藏最适宜作战的七月份作为战役开始时间;
    2、以13集团军指挥山地步兵52旅、37师和160师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战,准备歼击位于该方向的印军第2师;
    3、以西藏军区前指指挥53旅、149师和21师,在德让宗至拉鲁地段作战,准备歼击击印军第4师,相机打击印军第17师。
    战役以歼灭印军前线两个主力师、收复藏南争议土地为目标,借此一举解决我方主张的领土边界。
    为配合东线解放军作战,中国人民的好兄弟巴基斯坦调动了5个师的兵力至克什米尔地区,准备和我新疆军区部队一起,牵扯住新德里以北的印军主力,使其难以增援藏南。
藏南达旺寺
    眼看解放军大军开始入藏,新德里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印度高层讨论了半天后得出的意见,竟然是向“老大”苏联请求援助。

    在接到印度的“求援”后,戈尔巴乔夫当即表示,不能支持印度对华战争,并要求印度放弃战争打算,与中国进行谈判。
    同时,苏联还派特使来北京,向中国表示苏联将尽力制止印度的战争行动,请求中方暂缓行动。
    失去老大支持的印度顿时“怂”了下来,开始主动后撤部队,脱离与我军的接触,并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与我和平解决这次冲突。
    最终,这场一触即发的大战就在各方的“斡旋”中烟消云散。

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小镇巴卢蓬景色
    关于三十多年前这场“未遂”的大战,后来有很多的分析。  
    普遍的观点认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家的重点任务是发展经济,已不像1979年那时“出生牛犊不怕虎”。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最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争能避免当然尽量避免。
     不过,就在边境回归平静一年多后,1989年春,随着中国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拉萨出现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印度则在边境再次蠢蠢欲动。
    关键时刻,驻守四川的解放军13军149师两千余人经空运抵达拉萨。
    余部则连夜经青藏线急驰,接替西藏军区52旅、53旅和武警西藏总队,执行拉萨戒严任务。为稳定拉萨局势,平定骚乱和震慑边境印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49师的表现给当时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成为我军重点保障的快反部队。
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视察入藏增援部队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藏南名城达旺走出的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我们并不陌生。
    股民们常常用他的名字开玩笑调侃“仓又加错”,文艺青年们则大多看过仓央嘉措的诗。
    清朝康熙年间,十五岁的仓央嘉措被从民间接到布达拉宫。
    活佛的身份却使他无法和情人在一起,于是他把这份情感写成了著名的《仓央嘉措情歌》。
    到了民国时期,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缄将仓央嘉措情歌译成汉文,引起轰动。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这首《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仔细品味一下,用这首诗来总结三十三年前这场一触即发的大战,非常的合适。
    很多朋友或许会对当时的决定感到惋惜。宝剑刚一出鞘,却又收了回来。
    但如果我们放平心态,仔细思考一下当事人的抉择,也容易理解——世间安得双全法,总是要有所取舍的
    国家有国家的国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