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肥肥猫
如果你对最近沸沸扬扬的高考顶替的事情一头雾水,那说明你要么很年轻,要么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里,压根就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我简单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
1、什么是高考顶替?用一句话来解释:张三因为考不上大学,便谎称自己是李四,拿着李四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去报道,而为了圆这个谎,从此对外一律宣称自己是李四,找工作,结婚,都用李四的名字,以使各单位里的记录保持一致。
2、那李四知道吗?为什么会允许?其实过去大多数情况下,被顶替的人是知道而且会配合的,理由五花八门,可能是考上了大学但不想去上(大学本身不如意,想早点打工赚钱等),不如把大学录取资格卖钱。
3、买卖录取通知书的市场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有,山东、河南,苏北都是重灾区。当时还先考再填志愿,又没平行志愿。报志愿时有许多人已经知道自己上不了理想中的大学,根本就不去学校填志愿,或者乱填一气只等复读。这就给有些人留下可钻的空子。
4、录取通知书是通过谁买卖的?在个别地方,一是学生和贩子直接交易;二是学生和一些靠自己考大学基本无望的学生的家长直接交易;三是找自己的班主任搭桥后跟上面两种买家交易。
有些是只卖通知书,有些是通知书和学籍户口一起打包卖。这些产业链里往往有班主任的身影,他们起着从中作保的角色,可以从双方拿回扣,有的地方仅在一个暑假就能赚十几万。
5、这帮人是怎么搞定户口这一关的?在还没有联网的年代小地方户籍管理有多混乱,北京上海的居民很难想象。只要有路子,真的不严,很多人手里都不止一个身份证,还都是真的。
6这类事情有多大的规模?这么说吧,如果国家真的想查,过去几十年高考的各种冒名顶替事件,估计能查出数以万计的案件。在小地方,什么都可以操作。最早从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开始就有这样的事情。年代越早越乱,越底层越乱。最早那批顶替者好多知情人都已过世,现在根本说不清了。
7、如果这事情那么普遍,苟晶、陈春秀为什么激起那么反响?大家骂的是在被顶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人偷偷私下操作,把录取资格给了其他人,并瞒住受害者半辈子这种缺德行径。
比起前面说的那种你情我愿的买卖,对于只有高考一条道的孩子来说,这本质上是偷走了对方的人生。
8、偷走一个人的身份有多难?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要想搞定,需要这样几个条件:首先要本人高考后不会查个人录取情况,其次需要提前截留通知书,且邮政人员不审查回执,最后还要在截取前确认被顶替者不复读。这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做到了。
9、在大城市,哪怕在过去没那么严密的时代也很难操作,大城市出分那几天,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都是录取信息,有各种方法交叉验证,很难用信息不对称去欺负人家。冒名顶替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被顶替者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成绩。
10、但是在农村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大城市人都是自己查的成绩和录取,没有光坐着傻等通知书的,再傻的人也会想法打个电话查下自己所报的学校的分数线才死心。但过去农村人不懂,很多人会只等学校的通知,有些假大学、野鸡大学每年靠到处乱发录取通知书就能忽悠来一大堆人,读了几年才发现不对劲的比比皆是。
11、一般这类受害者会找什么样的人?一般会找一个农村的女孩,因为是女生,又在农村,所以复读,死磕的几率较小。
成绩太好太差都不行。太好的,人家知道自己能上好学校,不会轻易罢休;太差的成绩弄来又没用,所以一般会盯上成绩一般,不高也不低,同时家里也没有体制内关系的(家里有个体制内的亲戚在那个年代意味着无法用信息不对称来蒙蔽。)
12、一旦锁定这样的人,顶替者就会动用小地方的各路关系替换她身份证、档案里的照片,节流她的入取通知书,最后让顶替者拿着去大学报到。
13、而受害者没有收到入取通知书,会以为自己落榜,但也多半不会复读,通常就外出打工了,End of Story。以前不上社会保险,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打工。只要身份信息也不联网,几十年都瞒得住。
14、很多自媒体说苟晶第二年已经没法高考,其实也未必,据我所知湖南邵东县的罗彩霞,2004年高考后被同班同学(父亲是镇党委书记)冒名偷走贵州师范大学录取书,二年还是可以复读考入天津师大,多年后在办理教师资格证书时才发觉自己被套牌。
可见中国之大,各个地方差异的好像不同国家一样,什么情况都有可能,没有定规。
15、这类事情也不是今天才有,古代也多了去了。只不过因为古时候人口流动性没那么多大,很多人一辈子就在自己乡间坊里生活,在乡亲街坊间每个人都互相认识。
一般穷人请不起枪手的。而高水平的枪手又很少,真正有保证考中进士和举人水平的人基本上都入朝为官了。
16、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愿意用别人的身份过一辈子?这是很多人特别想不明白的一点,这是因为这件事情的麻烦程度在你们今天看来和读大学的收益不成正比。但要知道,在1996年以前,大学本科是国家包分配的,这对农村子弟来说意义非凡。
17、80年代为例,由于高校的门槛较高,一个小地方乡县干部的子女,如果考不上大学,也只能走招工或当兵,最多再拿一张函授文凭转干,和能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相比,构不成任何竞争优势。这也是80年代时期考上大学的贫寒子弟,到现在不乏成功者的原因。那时候的大学含金量极高。
18、在这样大的激励和动机之下,放弃自己原来的身份完全换一个名字,不是什么划不来或不可想象的事情。
19这些冒名顶替都是有背景权力势力通天的人物吗?才没有。其实一般来说搞这个脑筋的人往往只是乡县小头目,以三流大学和师范为主要攻取目标(农村女生一般都会向往师范),最后一顿操作,图的也就是在小地方进入体制内当小职员或弄个教师编制而已。
20、真正手眼通天的人有的是其他 不那么缺德 的办法让子女上大学。
21、这类事情为什么在现在集中被发现了?因为信息联网了,各种意义上的互联——学信网,户籍,各种海量数据一交叉,很快就会穿帮。
比如很多人是办银行卡时候发现的,银行审理信用卡申请的时候有些会查验学历信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曾经上过大学,就会因为填写的“个人信息不实”被拒,再一深究就发现了。有些是当了老师参加普通话二级考试,结果一报名才知道自己已经考过了。
22、再比如那个1996年高考冒名顶替者王丽(现任柳园街道办事处党委委员),这个人都过去30多年了,为何突然要主动投案,难道是良心发现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所在的单位要调查她的身世,包括自己出生的年月日期,还有父母的证明和父母手印。冒名顶替者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呀。反过来想,你觉得机关为什么会查这些东西?为什么只有小地方机关有这种核查要求,北京上海从来没听说过?可见国家不是傻子
23、国家比你对这类事情更愤怒。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逻辑,是不守规则。当一个人不守规则,却能获得资源,很多人下意识都认为受害者是守规则的人,错了。不守规则而获得资源,伤害最大的是输出规则,制定规则的一方。
24、私自调动学生学籍、更改高考分数、大学入学审查,这不是一个家长或班主任能办得到的。现在人们普遍质疑的是——当年的教育系统到底出了多大的纰漏?又有多少人牵涉其中?这需要调查。即便这个数字很庞大,也应该直面。
25、这些人里面尤其要排查的是那些冒用别人身份的师范生,这说明她们实际水平可能连大专都考不上,首先应该先吊销教师资格证,停止教学,以免低素质教师继续祸害儿童。退一万步来讲,也至少要把顶替者的身份曝光出来,让被顶替者有一个提出民事诉讼的机会。
26、这么多人呼吁了这么久,总结起来也无非十个字:
人才不埋没,正义不蒙垢。
 — THE END —
赞同请点击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