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一直把银行当做最安全的避风港。
把钱存进银行,虽然跑不赢通货膨胀,但是固定利息是雷打不动,本金更是绝对跑不了的;而相比于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银行兜售的理财产品,虽然利率相对较低,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具安全保障的存在,承诺的利息到期后一定会足额兑付,更不会发生逾期违约问题。这就比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产品稳健多了。
要知道,现在买理财,最关键的已经不是利率高低,而恰恰在于是否靠谱。毕竟,前几年的P2P、信托等产品频频暴雷,已经让理财成为了一种赌博,能完整拿回本金的理财,就已经是良心产品了,更别说能如期兑付利息了。
所以自18年以来,银行理财再度成为了国民理财的首选平台,五花八门的银行理财产品再度红火起来。
然而近期以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也突然开始变天,关于刚兑时代结束的传闻甚嚣尘上。
不明就里的百姓不禁开始恐慌:刚性兑付时代结束,到底啥意思?意味着什么?以后银行理财还能买吗?
1. 为什么要停止【刚兑】?
银行刚兑时代结束的呼声,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已经铺垫多年。只不过,随着2021年资管新规全面实施的日益临近,国内银行理财不再承诺保本保息已正式开启倒计时。
所以,媒体开始惊呼: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
刚兑,即刚性兑付。最开始只适用于信托产品,意思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发行方都要对投资者保本保息的无条件兜底兑付。后来,这种刚兑被引申到了各种银行理财产品。
也就是说,银行对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了兜底承诺。
而兜底的方式,无非就是拆东补西,即如果真有某款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率低于承诺甚至亏损,那么银行将通过发行新理财产品的方式对这一部分损失进行补足。
那么,银行的理财产品本质上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储户将资金存在银行以后,银行通常会用这些沉淀资金进行放贷,并通过收取贷款利息攫取利润。
但是贷款毕竟渠道和额度有限,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贷款,便开始通过股票、信托等方式获取更多融资。而信托的对象,除了包括社会资金,更多的还是资金量最大的银行机构。
而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方式,投资企业信托,将银行资金以理财形势受让给企业,而企业合同到期后,则以信托收益的方式偿付利息给银行,银行再按照理财产品的收益兑付给投资人。
显然,企业偿付给银行的信托收益是一定高于理财产品收益的,于是银行可以从中赚取收益作为贷款利息。
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就是“影子银行信贷”。简单理解,就是非正规的贷款。
据考证,2004年2月,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内地第一只理财产品,随后内地商业银行纷纷开始推行理财业务。
截至目前,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据估算已超50万亿元的规模。
可见,这部分业务的金融规模已经非常之高。而巨大的规模,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2018年,互联网金融的频频爆雷,将影子银行的信贷风险推上了前台。
这些暴雷跑路的P2P平台,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借贷真自融,然而在资金链断裂后,平台产品失信逾期,并造成挤兑,最终使得平台暴雷崩盘。
这其中遭受损失的,固然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但其中涉及的银行坏账也不在少数。但在刚兑的环境下,银行却仍然要为其匹配的理财产品进行兑付。也就是说因为购买的p2p平台暴雷,让银行不得不为对应的银行理财产品兜底,从而造成银行的大量损失,这无疑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同时,也与政府要求的金融去杠杆政策相悖。
目前,很多暴雷平台清盘工作缓慢、经侦侦查周期长,也正是因为里面涉及到资金归属很复杂。
前不久,中信银行原行长孙德顺落马,并牵扯到“荷包金融”等多个p2p金融平台。而“荷包金融”已在18年暴雷,并在2019年末公告清盘,但相关资产处置工作颇为缓慢,在中信银行事件爆发后,中信银行立即申请对“荷包金融”相关资产进行资产保全,但时至今日,“荷包金融”早已没有多少良性资产可用,能够变现的资产几乎是杯水车薪。所以无论是中信银行,还是p2p投资人,都必然要蒙受绝大损失。
今年4月,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事件爆发。
为了平息事端,最终中国银行选择了向投资人妥协,承诺返还20%保证金,而没有让投资人倒贴。
中国银行是否真正购买了原油期货,至今不得而知。但如果的确购买,那么这部分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据媒体保守估计,至少有90亿。这无疑再度为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敲响了警钟。
此外,受到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影响,国内一些银行在4月以来,出现挤兑现象,为了应对此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本月公布将开展试点通知,自即日起将对各地个人现金存提款进行登记报备制度,可见,为了应对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央行已开始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采取日趋严格的管控措施。
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正式告别刚兑,不再承诺保本保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刚兑】结束意味着什么?
我以前说过,理财对于普通百姓,就是骗局,每一期理财都是在和另一方对赌,你赢了,必然有人要输,而谁也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赢,你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棒。
以往银行不管什么理财都承诺刚性兑付,是大环境风险总体可控,且货币相对宽松所致。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一波红利。
但是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红利不再、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再加上新冠疫情对消费信息和市场需求的减少,经济深度下行将是中长期趋势。
在这种形式下,大部分的企业营收甚至生存都将受到影响,而越是依赖信贷来接济现金流的企业,失信风险越高。因此,希望随便买个银行理财就能获得稳定收益的时代,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银行理财不再刚兑,会有什么影响呢
  1. 首先必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产生巨大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将日趋接近储蓄利率,理财收益将变得更加不确定;
  2. 其次是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路径将进一步收窄。这必然又反过来使一部分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化;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融资,市场上明里暗里的非法集资产品一定会更加繁多,一定要警惕,希望监管一定要跟上。
  3. 银行理财的吸引力下降,必然会引发其他投资工具的新一波热潮,如房地产、股市、保险、外币、黄金等,但相应的管制和门槛一定会越来越高。
3. 今后还能买理财吗?
适度理财当然可以。
但理财有风险,特别是现在的形势下,一定要做好最坏的预期。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值或者对冲一点点通货膨胀的话,那么未来的理财原则也很简单:
  • 分散投资,控制风险。鸡蛋千万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至于怎么配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降低预期、莫要贪心。谨记,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平民理财目的就是对冲通胀,收益高于5%,要做好本金损失的准备;高于8%,则要做好本金尽失的准备!
总之,告别刚兑,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理财,本就没有稳赚不赔的。
未来,甚至连储蓄都会出现负利率,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甚至本金亏损恐将是市场常态。
你准备好了吗?
2020年6月28日
于北京
欢迎添加个人微信号交流:vfusifang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感谢关注“薇父私房”,并赏个“在看”。
更多好文,正在脑海中酝酿,即将汹涌而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