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世界,人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许多地方发生了针对亚裔的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亚裔孩子在学校更有可能成为攻击对象。
  •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更好地面对将来的不确定性?
  • 复课之后,孩子将面对一个怎样的环境?
  •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可能遇到的霸凌?
六月十三日,美国华人联合会(UCA)携手李佳信纪念基金会、美国栋梁教育共同举办了一场线上心理健康讲座。讲座由李佳信教育基金会会长、美国华人联合会董事会成员Paul Li博士主持,“新常春藤”名校圣母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美国华人联合会青少年健康专家顾问谢维扬博士主讲。共有一百七十七名观众注册参加,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安排紧凑、互动频繁、讨论热烈,观众反应受益匪浅
扫描二维码打开视频👇👇
https://youtu.be/_EWjlVhoZD8
UCA Mental Health Webinar: Pandemic Related Mental Stresses in Chinese Community
1
疫情期间的焦虑产生和应对方法
在新冠疫情之后,关于自己或者孩子在美的学习生活,感到有多焦虑? 
谢博士在讲座前做了一项问卷调查,258位参与者中73%感到中度或重度焦虑。可见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场做的问卷调查表明,焦虑的来源主要是对疫情安全及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70%;对疫情(安全)的担心60%;对生活、学习环境改变的不适应43%。
如何应对疫情中的焦虑呢?谢博士支招:
⭕️ 专注于可控的部分,避免使用焦虑引导词。
焦虑引导词诸如 “要是...... 怎么办?”。这个词在大脑中一闪现,人习惯性就开始往最坏的结果编故事:
“不开课怎么办?”
“回不了家怎么办?”
“生病怎么办?”
“歹徒上门打砸抢怎么办?”
媒体上看到真真假假的消息,加上自己的发挥想象,越想越害怕,让人不可自拔,焦虑由此产生。
小贴士
如何缓解焦虑呢?
谢博士给出了一个小窍门:区分故事和现实,专注于可控的现实,将焦虑转化成计划:我现在能做什么?
⭕️ 心态调整:被环境所决定 vs 你来决定环境
设计新的方案。因着计划产生动力,从而努力;努力让人看到希望,从而减轻焦虑。
心态的调整可以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化困境为机遇。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了一项非传统心理学实验:他在街上扔了五百英镑,并安排一名成功的商人坐在街角的一家咖啡馆。
再吩咐两类人到街上转转。一类人觉得自己是幸运儿;另一类人觉得自己很不幸。结果显示“幸运儿”往往能在路上发现那五百磅,并会主动与商人结交从而获得商机;“不幸人”却难以发现那五百磅更不会主动与商人搭讪,白白丢失眼前可能的机会。
这个实验表明态度决定当下的行为,更左右将来的结果。你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越高,你就越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资源,或有效避免悲剧发生。愿我们都能带着一颗好奇心,将困境转化为机遇。
小贴士
父母如何减缓焦虑?
栋梁妈妈李韧老师有句名言,“有一种焦虑叫父母的焦虑”。照顾好自己,不要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谢博士有位学生还有一个多月就毕业了,但疫情爆发后他仍然每天要去实验室工作。父母知道后担心极了,怕他出门染疫,怕他做实验不安全:“还是别出门吧,咱缓一年毕业!”
努力学习、期盼如期毕业的孩子被当头棒喝,随着父母的焦虑也不禁焦虑起来。很多学生的焦虑都是来自这种“父母的焦虑”。
⭕️ 父母如何减缓焦虑?谢博士的建议是:
  • 照顾好自己
父母“打全场”,压力大时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运动还是唱歌跳舞,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写作。只有活出自己,不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才能身心健康愉快。
  • 尽量避免将焦虑转加给孩子
现在网上谣言满天天飞,不要信谣传谣而是选择可靠的消息来源。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状态,了解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订阅孩子当地的媒体和校刊,与老师和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避免“父母的焦虑”。
2
反霸凌和歧视
霸凌和歧视是相关联的,尤其在疫情之后,要引起足够重视。除了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有心理层面的考量。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歧视、不公和霸凌的环境而造成的。
在新冠疫情之后,您有多担心孩子(或自己)受到霸凌等不公正的对待? 

本次讲座前期问卷调查,258位参与者,结果显示:不担心的4%;有些担心22%;中度担心48%;非常担心26%。
看来受霸凌和歧视是华人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
谢博士又做了两个现场调研:
  • “您或孩子在COVID-19期间受过歧视或者其它不公正的待遇吗?”
  • “您了解孩子受歧视时该如何帮助他们吗?”
现场177位观众中,对第一个问题12%的人有过被歧视的经历;39%没有也不担心;49%没有但担心。第二个问题,有近80%的观众不了解该如何帮助受到歧视的孩子。
⭕️ 孩子受到霸凌和歧视,应该先告诉老师、校长、警察还是家长?
美国K-12教育系统的每个学区都会制定反霸凌政策,学校在学生守则和校规里都会明确反霸凌的措施,其中包括上报流程和干预处理机制。以后碰到此类问题,记着从学生守则里找答案。
谢博士举了一个近期发生在她任教的学校中的一个例子:一位白人学生在一位中国学生的脸书上发布了一条仇恨言论,有很多不堪和诋毁的语言。这位中国学生理智地没有跟他争吵,而是首先留下证据,将截图上报给学校。学校果断处理,一夜之间将这位白人学生开除。
如果无法留证据该怎么办?例如肇事者情绪激动不可理喻。这时要避免正面冲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留证据和报警。
小贴士
学生如何正面歧视?
请参考以下五点建议。
  1. 采取平和的询问方式:如果有肇事者说“You have Chinese Virus!”, 你应该首先打断他的歧视语言,平和地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1. 提供解释和教育的机会:这样做很难却很重要。你可以说,我们不把病毒跟一个国家连在一起,因为这会造成刻板印象,给这个国家的人带来伤害。
  1. 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你这样说我很受伤!”,强调“我”的感受,而不是用指责对方的口气“你这样做很伤人!
  1. 如果对方当下不接受,避免争论,选择另外一个时间/场合重新表达你的立场。
  2. 如果行为继续,告诉学校老师或者其他信任的大人。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由Paul Li博士主持,谢维扬博士指导,七位年轻人参与讨论(Tim He, Andy Yu, Frank Li, Jeff He, Sophie Zheng, Connor Hu, Zech Wu)。
李博士首先让每个人做了自我介绍,并询问是否在疫情爆发后受到过种族歧视。
Frank分享在疫情刚开始爆发时,他组织同学们到超市分发口罩,遇到人们害怕甚至躲避。Sophie说因为家里开餐馆,接到过骚扰电话:“你们卖蝙蝠汤吗?” “你们吃狗肉吗?
⭕️ 如果孩子遇到这种不愉快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谢博士:建议首先多了解美国的”歧视文化”,包括歧视的产生,歧视的行为及歧视的语言等,不管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不要将问题“内在化”,觉得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导致了被歧视,这是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第二点,家长要倾听孩子当下的感受,不管是气愤、伤心还是其它什么感觉都要让孩子表达出来。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安慰和鼓励。
第三点是与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给出几个选项,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吗?如果孩子说不的话,为什么?家长联系学校也许更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李博士放了一段录像。视频里的女人冲着受害者破口大骂,飙脏话,完全失去理智,令人抓狂。受害者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子。
⭕️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谢博士: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视频里的女性行为非常恶劣,令人愤怒,这时候是没办法跟她讲理的。最好的办法是离开现场,找相关部门反映甚至报警。警方在处理的时候会寻找证据,而用手机录像是非常快捷方便的。
Tim:看了视频很生气,除了觉得应该立即摄像记录,还该注意周围有没有人能站出来阻止或作证。
Frank:我会直接走人,无视她。因为这人情绪激动、不可理喻,自己又不认识她,而且她也没有在身体上伤害到我,走开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武器。
Andy:改变不了她,先离开现场,在社区寻求帮助,有可能报警。
李博士: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应对很成熟。但如果年龄小的孩子碰到这种情况会很不舒服,很困扰,父母该如何帮助他们处理呢?
谢博士:年龄小的孩子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倾听,鼓励他们把感受说出来,父母再给与安慰、教育、指导。每个年龄的孩子身体、心理的发育接受度不一样,父母应该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语言,这方面可以参考我以前的文章《如何跟孩子谈种族歧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再就是要寻求帮助,可以找学校的同学、老师、辅导员,必要的时候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得到专业、保密和持续性的辅导。
李博士:大家有问题可以在Q&A里提出来,以便我们有针对性地回答。这个问题讨论到这儿,我想提出另一个问题:有些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谢博士:这个问题应该问问年轻人。我来说说孩子不愿分享的话,家长该怎么做吧。以孩子为主,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尊重他,但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随时提供帮助。而且鼓励他找信任的朋友谈,必要的时候寻求心理咨询师专业的辅导。
李博士:请年轻人谈谈为什么不愿跟父母分享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
Connor:我是留学生,不愿意跟他们谈不愉快的事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帮不上忙,反而增加他们的担心和忧虑。
李博士:是的,从父母角度考虑问题,报喜不报忧。
Sophie:我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他们每天在餐馆上班很忙,不是太大的事我可以自己搞掂。即便说了,他们也帮不了我。
Connor:是的,父母不了解和理解我。譬如,我跟父亲说我很焦虑,他说你可以选择不焦虑啊!
李博士:父母对孩子的感受不认同的时候是很难分享。还有人想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吗吗?
Tim:相比之下,我很幸运。但我经常看到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这很让人受伤。
李博士:我们刚才谈到的霸凌是发生在学校的公共场所,如果是发生在校外如地铁或在比较私密的场所如学校更衣室、校车或者校外如地铁、公园里,孩子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例如亚裔孩子常碰到别人挑衅:“Are you Jackie Chan?” , “You want to fight with me?”
Sophie: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我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好,很多人包括老师都问我,你会功夫吗?一次我在校车上就碰到高年级的学生对我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我气急之下一拳打过去。下车后心里很难受,但同学们早已反映到校长那儿了,有学生为我作证,所以最后受处罚的是那位肇事的学生。
Zach:我有次在图书馆碰到这样的事,但我的好朋友站出来替我发声,阻止了霸凌的发生。
李博士:对,有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会减少霸凌现象,我们要避免”少管闲事“的心态,我们站出来帮助别人,同样,别人也会站出来帮助我们。
Tim: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互相帮助,碰到霸凌的现象要勇敢发声!
李博士:有孩子受到霸凌,心里有阴影,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来?
谢博士:我有几个学生就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倾听,疏导、化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把感情表达出来而不是内向化。问题不是出在 “我”身上而是在对方。再则家长要给与强有力的和不断的支持,帮助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还有就是建立支持系统,从团体中找到认同感。简言之:倾听—— 支持——资源
4
Q & A
疫情下,缺乏社交,很多孩子转向网络游戏,学习受影响怎么办?
Sophie:我自己不玩游戏,我爱看书,但我弟弟很爱玩。我觉得应该可以玩但应该把事情做完之后再玩。
Connor:我小时候玩游戏,我父母跟我立下规矩,做家务换取游戏时间。这让我觉得游戏是一种奖励,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谢博士:我自己玩游戏,我要为年轻人说句话。玩游戏不是坏事,尤其在疫情期间没有其它社交的情况下,游戏可以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但是玩游戏要有个度。可以跟孩子商量玩的时间和内容,并鼓励他们做些游戏之外的活动,比如运动。
Zach: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我自己玩游戏不多,但我妹妹花很多时间看网络视频。如果我是做父母的,一定会让孩子发展游戏之外的兴趣。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这么多时间,有这么多资源,有这么多支持我们的人,完全可以找到游戏之外的兴趣。我有好朋友疫情期间学了一门新的外语。
李博士: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事儿:钓鱼、骑车、做饭、看电影等。如果家长只顾自己的事,不跟孩子交流,孩子就很容易沉迷游戏中。
讲座最后,谢博士请大家填写反馈意见表,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同时,请大家关注近期将要举办的另一场关于抑郁症的讲座。
COVID-19对心理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的挑战:Twenge & Joiner, 2020 今年四月发布的数据表明,与2018年同期相比,美国成年人获得严重精神疾病标准的可能性提高了8倍,符合中度或重度精神疾病标准的可能性提高了3倍。本讲座与对话的英文专场不日将推出,有心人请关注本公众号留意具体注册信息,谢谢!
English session is scheduled on Sunday, July 5, 3pm EST/2pm CST/11am PST.
请留意👆👆
扫码关注北美新视界
美国华人联合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