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刘凯
 晨兴资本董事总经理
专注企业服务、产业升级、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
作为一家既在C端有过大量投资经验,又开始在B端进行全面投资布局的VC,经常有C端创业者问我们这样的问题:怎么衡量企业服务产品做得好与坏?同时也有不少B端创业者好奇C端公司如何建立业绩考核指标?
这个问题着实难到了我们,因为两个行业的商业逻辑完全不同,一般而言也很难横向比较。但是渐渐的,随着经验和数据的积累,我们发现虽然具体标准不同,但是确实可以将这两类事物放在一个空间维度下研究,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产生。
今天推荐一篇海外的一手数据访谈,同样的,我们对国内的情况也非常好奇,如果你有同样的无法扑灭的好奇心,欢迎和我们联系。希望发表出中国C端和B端的一手留存率指标,能够为行业做出贡献。
通过下文你将了解:
  • 中美消费者C端产品用户留存率的差别在哪里?
  • 为什么B端产品除了看用户留存率,还要看收入留存率?
  • 哪些因素会影响B端产品的净收入留存率?
开门见山,前两天读到硅谷的两位增长大牛Casey Winters和Lenny Rachitsky采访了2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总结出了不同类型产品的留存率参考值,热乎乎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第一张图是不同类型的C端和B端产品的用户留存率。这里的用户留存率定义为:注册6个月后仍然活跃的用户比例。
第二张图是主要针对面向B端的SaaS类产品的净收入留存率。这里的净收入留存率定义为12个月前的月重复收入(MRR)除以现在同一群用户的MRR的比例,注意这个数值可能大于100%,因为很多SaaS产品已有用户会有“扩张收入”,比如订阅计划升级,购买更多席位等。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对于C端产品,用户留存是最常见的指标,而对于B端产品,收入留存是最常见的指标。C端产品的整体留存率要低于B端产品,因为C端产品选择多,竞争激烈,需求的强烈程度也比不上B端产品,但是C端产品的潜在市场和用户数量要大很多,所以获客的成本和上限都优于B端产品,因此更低的留存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下面,说说我对这份研究报告的一些解读和思考:
第一,中美消费者C端产品用户留存率的差别大吗?
前面提到,对于C端产品,针对6个月用户留存率:
  • 消费者社交:较好留存率=25%,优秀留存率=45%
  • 消费者交易:较好留存率=30%,优秀留存率=50%
下面这张图列出了美国市场一些C端头部产品的用户留存率:可以看到在社交产品里,FB和Instagram的留存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交易类产品里的两个例子,TurboTax作为一年一度的报税产品,留存率也是相当高,而Lyft的用户留存率就差不少。
那么中国消费者产品的留存率又如何呢?我的猜想是由于竞争激烈,绝大多数产品的留存率会显著低于美国同类产品,但头部产品的留存率差别不会那么大。
针对消费者社交类产品,我从资料中找到了以下两个数据:
  • 探探的次月留存率是60%,陌陌是50% (截至2018年)。如果按照一个月流失5%的速度递推的话,粗略估计6个月留存率35%
  • 拼多多的30天留存率是70% (截至2018年),如果按照一个月流失5%的速度递推的话,粗略估计6个月留存率45%
这两个数据,虽然只是粗略估计,还是落在消费者产品较好和优秀留存率的范围之内的。大家有第一手的数据的或不同看法的,也欢迎留言讨论。
第二,为什么B端产品除了看用户留存率,还要看收入留存率?
B端产品之所以更看重收入留存,是因为绝大多数B端的软件产品,多是SaaS订阅模式:企业通常购买某个订阅计划,按月或年付费,其中包含一系列功能和服务,和一定数量的使用席位。
在这个意义上说,SaaS产品的留存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用户留存,只有终端用户持续使用,SaaS产品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下图总结了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三类SaaS产品的用户留存率。
第二层则是收入留存,就是客户企业持续为SaaS软件付费。单个终端用户也许流失掉了,甚至换工作了,只要席位使用率到达一定百分比,企业整体上能通过使用该SaaS产品中提升效率,解决问题,降低成本,最终为产品价值买单,就说明这个客户是留存下来了的。
所以,对于B端产品,用户留存率,可以作为收入留存率的一个先导指标。而收入留存率,是一个更全面和直接的留存指标。
因此,净收入留存率(Net Revenue Retention:NRR) 是投资人在衡量SaaS产品时最重要的留存率指标之一。
简单地说,NRR计算来自老用户的净收入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能剩下多少。这里的净收入,包含总收入,刨去这段时间里的任何客户流失,计划降级,减少购买座位数带来的收入减少,再加上所有的计划升级,交叉购买,增加购买座位数带来的收入增加。
NRR不考虑新用户带来的新收入,因此这个指标聚焦在衡量老用户收入的留存能力上。
前面提到过,对于一个好的B端SaaS产品或任何一个采取订阅类收费模式的公司,最理想的净收入留存率是大于100%。
下图是Slack从2018年到2020年的净收入留存率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到,Slack最早期的净收入留存率高达155%。随着销售模型越来越成熟,2020年第二季度最新的净收入留存率是137%,这意味着1年前给Slack贡献100美金收入的客户,现在平均贡献137美金。
这些客户里,可能有一部分流失掉了,也有一部分减少了花销,还有一部分维持现状,但是有一部分用户增加了花销,比如升级到更贵的计划,或购买了更多的席位,并且其花销增加的幅度如此之大,导致从这群用户身上的总体收入,竟然大于1年前。
总结起来,这就是B端产品SaaS模型的魔力所在,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偏好此类产品的原因:
1)客户一旦签约,由于用户留存率相对较高,因为前期可能有软件整合的过程,中期会变成业务流程的一部分,又涉及到很多用户的使用习惯,因此转换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2)客户的花销会随着其自身的扩张而增加,因此净收入留存可能大于100%。
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度广的SaaS产品,甚至像建立了一个由其客户组成的“投资组合”。如果有客户公司做大,它也会跟着沾光。
第三,哪些因素会影响B端产品的净收入留存率呢?
2B的SaaS类产品,根据面向的客户群可以分为:
  • 面向超小型企业:少于100人的早期创业企业
  • 面向中小企业、中端市场:100到1000人的企业
  • 面向企业级:大于1000人的大型企业
2B产品,根据采用的销售模式则可以粗略分为:
  • 从下到上(Bottom up):先渗透C端用户,让C端用户去推动企业购买此产品,如Slack,Dropbox的模式
  • 占领和扩张 (Land + Expand):先由销售签一个比较小的单子,打入客户内部,然后通过交叉购买,向上购买等模式,推动企业增加花销
  • 传统企业级销售:销售时间比较长,一般会在最开始就力图拿到比较理想大小的订单,一般针对大客户
销售模式和客户群体,会共同影响净收入留存率。
比如说,从下到上的销售模式,就是我们常讲的2C2B,先以好的体验和用户口口相传,吸引消费者使用,然后由员工推动企业统一购买这个软件。这种销售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强大的终端用户群和网络效应支持,起始订单数额小,留存率高,后续扩展潜力大,因此净收入留存率往往较高。
而占领+扩张模式(land + expand)的特点,同样也是初始合约较小,而销售推动后续购买较多,因此优秀的企业能做到净收入留存率大于100%。但是如果你针对的是超小型企业,由于你的客户破产的概率很高,因此拉低了净收入留存率。
下面列出了一些优秀SaaS公司的年净收入留存率。我听说Salesforce里面的很多员工过的生活很悠闲,压力很小,但是公司的股票却节节高涨。Salesforce当然可能是隔离,但不得不说SaaS这个商业模式真的牛掰。
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个人的商业模式能打造成SaaS模式吗?
END
阅读推荐
晨兴资本是中国最早从事早期风险投资的机构之一,目前管理美元和人民币双币基金,所管理资金规模约数十亿美元,出资人来自国际知名主权基金、家族基金、母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
团队共事近二十年以来,晨兴资本寻找、支持、激励孤独的创业者,且共享他们卓越的远见,为其提供我们的洞察力、行业经验,以及在创业中从精神到所有经营运作的支持。
晨兴资本成功投资了搜狐(NASDAQ:SOHU)、携程(NASDAQ:CTRP)、第九城市(NASDAQ:NCTY)、正保远程教育(NYSE:DL)、聚众传媒(分众传媒(SZ002027))、迅雷(NASDAQ:XNET)、凤凰新媒体(NYSE:FENG)、UCWeb(阿里巴巴(NYSE:BABA))、欢聚时代(NASDAQ:YY)、大黄蜂打车(滴滴出行)、Musical.ly(字节跳动)、华米科技(NYSE:HMI)、精锐教育(NYSE:ONE)、虎牙(NYSE:HUYA)、小米集团(HK:01810)、云米(NASDAQ:VIOT)、金山办公(科创板:688111)、荔枝(NASDAQ:LIZI)等企业。投资组合还包括快手、微医集团、商汤科技、小鹏汽车、大搜车、地平线机器人、Bigo、爱回收、小猪短租、脉脉、智米、Pony.AI、Keep、Agora等高速成长的优秀企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