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香港问题,人们异常关注的一点无疑就是一旦香港失去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后,是否还有中国城市能担此大任、接任香港?
对于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城市都在跃跃欲试。但其中综合实力最强、定位最相符、最具发展潜力的无疑是上海。但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到底还差多远?
近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期间,中国金融专家透露了一个现状,而这一现状,无疑让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之路,变得任重道远。
以下内容,部分引自凤凰财经报道:
01 疫情之下,国际资金加速流出新兴市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发言中透露:“从这次疫情来看,短短8周近一千亿美金流出新兴市场,远远超过2008年!但人民币的汇率还是比较稳定的,巴西、南非等资本市场汇率贬值非常厉害。”
因此,如何平衡国内资本进出和监管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难题。
目前国际环境中,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监管要求是越来越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居民资金的流动怎么样和现在严格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监管框架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已经走了85%以上的路了,但是我们还是要考虑宏观的稳定,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从硬指标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

02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中国经济地位不符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期阶段,相比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而言有落差。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毋庸置疑,这由中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地位决定的,”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言语坚定,但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一方面,在整个全球经济框架当中,中国经济所占据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的。根据2019年全球GDP数据美国占比超24%,中国占比近17%,欧元区占比18%,在大的经济板块当中,中国已经处于前瞻地位。
此外,中国经济已经融入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以进出口总额来看,2018年年底数据显示,欧盟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比例15%,中国是11%,美国是10%。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有限,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一个初期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在全球地位还是滞后的。
举几个简单的数据,从货币使用率来讲,在全球交易当中,货币的使用率各种美元是40%,欧元是15%,其次是英镑7%,日元3%,人民币现在不到2%。如果用储备货币作为衡量标准,美元占比61%,人民币占比2%左右
人民币相比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而言有落差,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总体来说独立于全球金融体系之外。
除了金融层面因素之外,国家经济金融制度基础和国际影响力,对其国家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都有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还在进程中,应该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近期要尽可能接近日元和英镑的地位,尤其是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有所突破;下一步要对标欧元;最高目标当然是能够和美元平分秋色,这相当有挑战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认同,人民币国际化从零开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不断建起来,目前人民币已经进入IMF的SDR货币篮子,成为世界上第五大应用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人民币互换圈子也在逐步扩大,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中国GDP占全球GDP17%,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出口的11.7%,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和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匹配的。
他特别提到了疫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我们听到了反全球化、去中国化的噪音,全球产业链也在重新配置。中国内循环和世界内循环的结合就变成一个新的战略。
1998年亚洲金融 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香港开年会,当时索罗斯和马来西亚的总理马哈蒂尔有一场发言辩论非常激烈。索罗斯说我攻击你因为你有宏观缺陷,我通过攻击帮助你解决问题,改进了你的宏观制度,这是你自己的问题造成的。
马哈蒂尔说马来西亚人民辛辛苦苦20年构建了那么多财富,一瞬间GDP跌到原先的三四成。这个辩论在当时会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这是效率和道义的对立。
但是结论很清楚,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实体经济,没有金融实力、没有货币实力,其实是不能保障自己经济实体的安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同时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看到人民币国际地位远远低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地位,更加强了中国人民币要国际化的迫切性和需要性。
中国的经济稳定,中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世界对中国金融资产的需求是上升的。要把外国投资者引进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通过金融载体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03 今年内,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根据国务院“19号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胜之年。
然而疫情之下,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成的如何了呢?

国际金融论坛秘书长朱宁认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有两个优势,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来讲,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从整个金融长期发展来看,技术进步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是整个长期的历史趋势。而身处长三角的上海,有人才的优势、客户优势、财富优势和监管的执行能力优势,这正是上海在全国比较明显的通过国际化和开放可能会进一步受益的领域。
而关于制度创新,18日,易纲行长曾提到需考虑如何利用自贸区制度优势先行先试,朱宁则认为在自贸区可通过在岸的地理特制进行离岸金融服务,建立缓冲贷试验区,是上海非常大的优势,也是发展方向。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认为,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优渥的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二是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三是要有健全的专业配套服务生态,四是要有完备的监管政策支持。而上海的金融要素完备,体系健全,科研创新基础也非常雄厚,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发展金融科技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因此,国内金融专家们认为,上海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务院“19号文”所提出来的一些目标,甚至在有的方面还超越了。
也就是说,按专家的标准来讲,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了。
其实,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也好,推动货币国际化也好,均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迫切寻求与之相匹配金融话语权的客观需求,这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但货币国际化并不是国家GDP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国际化除了经济实力,更需要自由化的金融货币兑换市场、国际化的金融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而就国际金融中心而言,东京、新加坡、首尔等国际一线城市,经济层面也曾经无比风光,但即便有着各自的地缘和金融优势,且政治制度如此接近,却始终无法超越香港,成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可见,取代香港实非易事。
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深圳,甚至海南省,在GDP总量上虽然已经足够亮眼,但是在金融制度体系上无疑还有很长的改革之路要走。
不过任何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一层窗户纸,只不过是看何时捅破罢了。
2020年6月21日
于北京
欢迎添加个人微信号交流:vfusifang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感谢关注“薇父私房”,并赏个“在看”。
更多好文,正在脑海中酝酿,即将汹涌而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