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外复杂局势下,我国以开放应对万变。2020年内先后发布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临港自贸区金融支持50条、粵港澳大湾区金融支持30条和海南自由港总体方案,确定了以上海临港新片区、粵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港为核心的开放“三极”。
“三极”在不同领域各擅胜场。临港片区侧重打造金融要素平台,在跨境资金自由流动和金融业开放上着力最多,且税收优惠方面也存在优势。粵港澳大湾区以“跨境投融资创新”为核心,资本项目开放创新的力度最大,措施最完善,但税收优惠不足。海南自由港以“零关税、低税率”为改革重心,其定位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除跨境融资改革施力较多外,资本账户开放非其重点。
未来央行和外管局将颁布金融支持海南自由港建设的文件,三个区域将安排各自的金融账户机制并颁布相应细则。此外,取消FDI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贸易融资跨境资产转让、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跨境理财通、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新的外债管理试点等业务相关的细则文件有望有序落地。
一、开放的“三极”
2020年,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变幻的金融市场,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一方面,2020年5月央行和外管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整合了QFII和RQFII资质,取消额度限制,并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巩固并完善了上海临港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港三个开放高地的建设,形成开放的“三极”之势。本文我们将聚焦三个高规格开放地区,比较其开放的重心以及政策差异。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于2019年8月正式揭牌,2020年2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银发〔2020〕46号,以下简称“《意见》”),深入诠释了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开放的内涵,并对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开放进行了规划部署(点评详见《兴业研究金融监管报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再加速——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简评20200214》)。2020年5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落实下一阶段临港片区金融业发展的50条措施。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键;2020年5月,四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为大湾区资本项目开放和金融业开放指明了方向(点评详见《兴业研究汇率报告:加快两岸资金融通机制——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20200515》)。
海南自贸区于2018年9月挂牌成立,在上海自贸区之外首次复制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的建设经验;2020年6月,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区“升级”为自由港,在货物进出、资金流动、人员移动等方面赋予了更大自由度(点评详见《兴业研究汇率报告:海南自由港来了——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00602》)。
二、“三极”在定位和资本账户开放上的差异
上海临港新片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港作为开放的“三极”,其定位和侧重点不同,详见图表 1、图表 2。
临港新片区的发展重心是“金融要素平台建设”。上海汇集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保险、贵金属等全国性的金融要素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国际版块交易品种更加丰富、成交量更加活跃,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是临港自贸区未来开放的重点。此外,“成为亚太地区跨境资金流动和调配中心”也是临港发展的目标之一。
  • 从发展目标来看,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是“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2035年的最终开放目标则是“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
  • 从核心产业来看,不仅包括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新型贸易,还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和跨境金融服务等服务业。
  • 从资本开放措施来看,临港新片区的资金流动更加自由,金融业开放的水平更高。前者明确提出“探索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后者则大力支持外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银行理财子、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等机构,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总部型或功能性机构,支持集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券商子公司、保险资管子公司等资产管理类机构。
  • 临港新片区在税收优惠上亦做出多项改革,围网内关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均有相应调降,还设计了FT账户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重心是“跨境投融资创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香港地区一直以来是资本项目双向开放的窗口,大湾区将充分利用两岸互联互通的经验和现有通道,成为国内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先行试验区。
  • 从发展目标来看,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是基本形成要素流动顺畅的创新框架,2035年的最终目标则是全面建成国际一流完全,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
  • 从核心产业来看,除现代服务业外,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经济也是核心产业。
  • 从资本开放措施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展开了更大胆的创新。包括研究开放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支持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允许湾区内居民购买海外保险并打通保险回流机制,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的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等。
  • 大湾区内税收优惠措施相对有限,但在促进人员流动方面有所倾斜,尤其在教育领域,鼓励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等。
海南自由港的发展重心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包括“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国际级展会境外展品在占期内进口和销售享受免税政策”。
  • 从发展目标来看,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是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本世纪中叶则全面建成高水平自由港。由此可见,跨境自由流动并不在2025年之前的第一阶段计划中。
  • 核心产业包括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区块链等相关的技术产业,洽和“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
  • 资本账户开放并非海南自由港的重心。无论是外汇便利化管理、跨境证券投资还是金融业开放,其创新力度均不及临港和大湾区。然而,海南自由港在跨境融资方面的改革力度较大,2025年前计划“优先支持企业通过境外发行债券融资,将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下放至海南省发展改革部门”;2035年的目标则是“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非金融企业,根据实际融资需要自主借用外债,最终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
  • 税收优惠是海南自由港最大的亮点,海南自由港规划了“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强法治”的税收制度改革方案,并明确提出了两阶段税改的具体措施,详见图表 3。
二、“三极”未来出台政策展望
本文最后部分我们将展望三个地区未来可能颁布、落实或细化的政策:
  • 上海临港新片区:扩容后的优质企业名录;取消FDI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的政策实施细则;跨境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实施细则;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实施细则;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细则;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落实文件;FT账户的境外投资收益递延纳税等税制安排细则等。
  • 粤港澳大湾区: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实施细则;本外币一体化银行账户体系细则;跨境理财通实施细则;债券通南向通的实施细则;跨境资产转让业务细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的落实文件;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实文件等。
  • 海南自由贸易港:央行和外管局金融支持海南自由港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市场需求新形态的跨境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新的外债管理体制细则;简化税制的具体细则;金融账户体系细则等。 
🔝宏观部联系人
储晨笛,手机号:13506110110(同微信)
(1)研究领域:国内宏观、货币市场与流动性、票据研究、金融监管、外汇市场、贵金属与大宗商品、绿色金融。
(2)相关咨询:PRO版研究报告、现场路演、线上培训、日常咨询及其他合作事宜。
特别提示: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