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回到大舅的公众号,我们上期请到了Riceman,Google的UX设计师经理,而且是全美最大的华人UX的Podcast创始人与UX coffee的创始人。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关于UX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的话题。
1
UX设计师的职业路径
BigJoe: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关于用户体验的一些非常基础的话题不开播客的制作人不是好的UX设计师?,那今天我想问的问题是你UX的职业路径什么样的呢?
Riceman:说起来跟大部分的工种也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是在一个大公司里面按部就班的话,你最开始是一个junior,是一个初级设计师,负责的会是一些比较小的功能。甚至你可能一个作为一个视觉设计师,你只是做了几个图标,那是你最开始的时候做的一些工作。
但随着你积攒经验,你的工作范围会越来越大,可能会负责整个页面的设计,甚至是好几个页面的设计,整体的布局,甚至是整个流程。比如说是一个电商相关的路径,从用户刚进APP一直到完成交易,整个流程都由你来负责,这样你就会慢慢的进阶到高级的设计师。
再往后发展就会分叉成两条路径,一个是IC,用国内的话来说也就是专家岗,还有一个就是人事经理岗。专家岗就是你不停的在你的设计这个领域进行精进,那所谓的精进呢,一方面是你专业能力上面的精进,当然也要慢慢的培养起你的领导力,就是你能够统筹很多的设计师来一起做一个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项目。
那人事经理,顾名思义就是你主要负责管理团队,激励团队,负责帮大家晋升,做绩效,但是在硅谷基本上所有的公司都分都会在某一个时刻让你做这样一个选择。
我现在是处于一个处于中间态,我自己做一部分这个IC的专家岗的工作,也会带一个很小的团队,也在逐步成长吧。我也在做一个选择,我未来要怎么走。这个是最传统的在公司里面的成长路径,那下一步随着你的能力的增长,你可能会去想,我是不是能自己出来做一些事情。
其实我觉得设计师是非常适合创业的,我们也看到很多设计师是出来创业的。创业设计师的创业一般会分成两种,一种适合自己工作领域直接相关的,他可能做一个设计工作室,可能招几个设计师,小组十个人左右,可以接接单子,帮企业做一个企业网站,或者你有一个小工具,作为一个程序员帮你出设计,这样你就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小小的品牌,你的工作室人也不需要很多,几个人,甚至10个人左右就可以接很多活了。
还有一种方向,就是抛开你的设计师的身份,去做一个科技的创新的企业,比如像硅谷的Airbnb, Pinterest, 还有Flicker, Kickstarter这样的公司,他们的创始团队里面都有设计师,最有名的就是Airbnb,两个合伙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像我刚讲的几个产品,你们如果仔细去感受,你会能感觉到这个产品里面是有设计基因的。
设计师创业其实也是有自己的优劣势,优势就是他天然地会对用户共性更强,就他会更多的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出发,说这是一个用户要解决的问题,那当然在business这方面,或者说在工程方面可能会相对弱一些。
2
UX和PM在工作中“相爱相杀”
BigJoe:在具体的工作中,一般是个铁三角,有PM, 有UX, 有工程师,那么UX和PM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Riceman:UX和PM的关系,我觉得这个话题可能可以聊一整天。我觉得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可以说是相爱相杀了。就是这两个工种应该说是非常接近的,就像我在上一次节目里面讲的,你会看到很多的工作其实是会有重叠的。
我现在主要讲的是在硅谷美国这边的情况,设计师很多时候都会去考虑产品功能上的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然后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的产品,更多合作。所以在只能上会有很多的重叠,但是他们的产出会有点不一样。
产品经理一般会以PRD也就是产品需求文档的形式来做自己的产出,设计师可能会做一个设计的文档,就是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想法,比如这个功能会是什么样的,而用户用起来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他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这两种职能虽然目标可能是一致的,想的问题也差不多,但是产出是不太一样的。
之所以会相爱相杀,因为职能重叠,所以两个人自然而然会有意见分歧。设计这个工作天经地义的所有人都来插一脚,在网上你经常能看到一张比较搞笑的图,设计师在前面坐着,后面一堆人在指指点点…因为谁都可以说,“诶,我觉得这个按钮应该变红”,或者说“我觉得这个应该往左边放啊,不是放右边的对吧?”那这个时候应该听谁的?
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有权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那这个时候就很依赖你们团队之间的这种默契和信任,以及对专业度的这种认可,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去处理这样的分歧。如果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这个时候就很依赖个人的软技能,软实力把这个事情沟通好来慢慢解决。
我讲的主要是硅谷这边情况,那我知道在国内是有点不一样的。UX和PM在国内这几年发生了很多很大的转变。我在联合利华实习之后,去了上海的一个互联网公司叫沪江网,专门做是做英语在线教育,我做的就是产品经理的实习岗。
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我当时实习的工作,其实就是我现在在google这边做的交互式服务,我甚至因为我有一定的视觉设计的技能,我甚至把视觉稿也画得八九不离十了,设计师更多的是拿着我的基本上已经完成的设计稿,帮他在上面画一个皮肤,就是把他们稍微美化一下,然后可能修正一些视觉上的问题。
硅谷这边的产品经理主要职责是我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我甚至需要和大家商量功能,而不是产品经理说我要123这三个功能,产品经理把问题抛出来以后,他会列出几个成功的指标,再问设计师,我们要做什么能够来解决这个问题,一起达成这三个成功指标。
这真的是国内外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区别吧,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情况,这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因为我说了传统上设计师可能是来自美院背景的,他没有去对business,对于工程,比如说现在更专业的所谓人机交互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这么深的理解。所以产品经理会不太放心把这些东西给你,国内产品经理可能久而久之就一直培养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他们觉得设计师是美工。
但是这几年的设计师在国内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海外人才引进国内,包括国内整体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感觉也慢慢地在向硅谷这边接垄,越来越多的是把大问题交给设计师,产品经理不再是prescribe,不再告诉你这个方案是什么,你去帮我做出来就是了,而是抛出问题来让设计师解决问题。
3
UX和前端工程师的关系
Bigjoe:那也有人说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是“天敌”,你能给我们讲讲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的关系吗?
Riceman: 这个天敌的关系就跟产品经理不太一样,那是因为设计师脑子里会有非常理想化的一些东西,比如我希望动画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我希望这个交互的时候能够有一种毛玻璃的效果,能够让用户觉得他从一个领域进入到了另一个领域,我希望能够在不同的用户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到前端工程师那里会抓耳挠腮。
因为这样的很多的需求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可能是觉得比较理想主义,觉得这些东西做起来很快嘛,前端工程师会觉得这些成本的投入是不值得的。所以你们会经常看到设计师再说,诶这里好像差了一点,或者这里能不能够加一个动效,前端工程说这些优先级都往后排排,我这边儿还好多bug要修改呢,对吧?
是会造成这样的矛盾,但是我觉得需要双方理解吧,就是设计师要懂,这样的动效可能需要一个前端工程师花多少周的时间去来实现,对性能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前端工程师也要去理解设计师,为什么他会想要做这样的效果,为什么投入这样的时间是值得的,它可能会成为你产品的一个特色,就是你的区分点。
因为现在的产品越来越趋同,你设计有可能就成为了你这个视频产品和另一个视频产品不一样的地方,能不能大家能够坐下来,在这些事情上面对齐是很重要的。
Bigjoe:这个是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逐渐积累经验吗?还是更多需要产品经理在其中做一个协调?
Riceman:我觉得是需要大家坐在一起协调,产品经理如果能够认同说,对这个产品来说,这个交互,或者这个设计效果,就是我们和其他产品不一样的地方,那他就要把这个事情给能够广播给整个团队,让整个团队,包括工程经理,都能够理解这件事情,是值得投入的,那设计师的工作就相对容易,不需要唇枪舌战。
Bigjoe:这个事情的我会讲我的看法。因为因为我经常遇到这种事情,我的感觉是如果大家只是每个人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就很难有一个合理的结果。
比如工程师,我只看工程实现的难度和复杂性;产品经理,我只看这个产品的功能,那么就没有办法达成一致。产品经理实际上有个责任,就是要教育各个不同的职位的人,看所有的方向,既要看工程,也要看产品,还要看设计,就是让大家所有人得全了解这个事情,最后让大家全面了解这个事请,最后大家放在一起折中做一个最终的方案,我觉得这其实是产品经理的一个很重要责任。
4
亚洲人做设计师的优劣
Bigjoe: 说到这里你刚也讲到了中美的不同,在美国其实也有蛮多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设计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吗?亚洲人有没有什么优势劣势吗?
Riceman: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会看到很多的亚洲面孔在做用户体验的行业,在我看来,我倒是没觉得亚洲人在做这件事情上有什么特别的优势或者劣势,它可能唯一的就是说英语非母语这件事情可能会对你在职场上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可以讲一讲为什么会出现看到有很多亚洲人做设计这个事情。那是因为如果我们年代往回倒,倒到两千年,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刚刚发展起来,你会发现日韩是走在世界的前端的,甚至领先美国一大截。韩国最早的网站设计是被全世界认可的,而日本的包装设计就更不用提了,你去日本的便利店随便看看,都觉得这些产品好漂亮。
因为早期的很多产品设计,数码产品的设计都是从传统的设计转过来的,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在美国的公司里面会有韩国的设计师,也会有些日本的设计师。中国呢,受到日韩的影响,也会有越来越多,包括这几年出国潮,大家会觉得我可能不适合做工程,我好像沟通也没有那么强,那设计是不是我能做的事情。
我讲到英语非母语,就是设计工作和产品经理很不一样的一点,因为它的产出物是一个设计岗,所以英语非母语这件事情的劣势就不会有那么大,就是我可以用我的作品说话,我做的好大家都能看见。当然,你随着进入职场,你越来越要往上走,你要进阶,那么沟通能力必不可少,甚至是对设计师来说是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你怎么把你设计的思想传递给对方,传递给所有人。
设计师其实不是跟用户沟通,设计师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在团队内部的,就是你怎么样把你的设计意图传递给产品经理,而不是一个稿子丢出去,或者说你丢一个稿子说我有四种方案你来选吧,产品经理在不知道你的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做判别的。所以沟通是很重要的,那我们也会看到这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其实普遍的沟通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Bigjoe:我其实在Google合作了好几个,来自亚洲的设计师,我觉得水平非常不错,比较满意,为什么我问这个问题,我感觉是不是亚洲设计师有些独特的优势?
Riceman:对,就是你要说做设计这个东西,你既要很注意细节,又要会沟通,那亚洲人可能确实就是没有像美国这么粗放一点,他们在这种很细节的东西他会扣得很死,他会做的很精致。
5
什么样的设计师是好设计师?
Bigjoe: 今天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什么样的一个设计师是个好的设计师?
Riceman: 我觉得这个问题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了,我心里面觉得是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这个词叫empathy,就是同理心,对、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就、我把这个事情说得更具体一点,英语里面有一个谚语叫做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你能不能把自己放进另一个人的鞋子里面?意思是你能不能够去带入另一个人,去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这个是我觉得用户体验设计最最根本的一个能力,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你仔细想想是非常重要的。
Bigjoe:这个是天生还是培养的?
Riceman: 我觉得可能是都有一些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你这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做的是一个医院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专门是给医生用的,然后给患者配药,然后药房的人会看到这个系统有一个界面,这个药是这个医院的医生给这个患者配的药,然后我给他拿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
如果你做设计,你是完全是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你会想我怎么把它设计得比较美轮美奂一点啊,我把药品的包装是不是弄大一点啊,弄一些阴影啊?把这个包装怎么样弄得好看一点啊?或者说我设计一个表格,我就怎么样子能够把东西都安排的比较轻松一些,有一些留白,会比较好一些。
那这个时候你就是在为自己做设计,你没有去想医生在那种紧张的环境下,就是患者就在旁边,他带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带着手套在那里输入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需要?配药的人在几十万种药品里面找那个药品,他的需要是什么?
那如果举一个简单例子,你只用一个表格,这个药品的名字,设置的这个宽度,用的设计是Lorem ipsum,这是一种常用又随便的文字,你就没有考虑到这个药品的名字是不是太长了,后半部分的文字被截断了,其实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前半部分基本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况你怎么让开药的人去拿药,所以你的设计其实是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患者的,甚至是一条人命。
所以empathy就是要求你一定要去在做设计的,就想到使用的场景,具体的使用的人,他是会怎么来使用你的产品的,这是为什么我说同理心特别重要。
第二个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就是,我总结的词叫bias for change,就是你有一种想要改变的这种欲望,想要改变的这种想法,而不是说你看着这个世界说,今天生活的世界都挺好的,然后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东西就一直都是几百年几千年或者说过去几年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那用着也没问题,就是有一点小小的不爽,但我也不想改变他。那这样的人可能就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UX,一个好的UX会看到生活里面有一点点的细节,他就会记在心上,去挑战他,他就会想我能不能把它做得更好。
比如说手机这个例子,如果你在使用黑莓手机的这种时代,2005年的时候,你觉得手机这样子挺好的,我可以输入,我可以发短信,网站我大概也能看,然后有一半是屏幕,一半是键盘也没什么问题。那你就不会做出iphone;如果古代的人们觉得在竹简上写字,好像也能写,也能传递意思,他运输起来有点麻烦,但也行吧,也不去想一个更好的办法,那我们就不会有纸张了。
所以时代的进步就完全依赖着,有一部分人愿意去改变的这种趋势,那这样子的人呢,是非常适合做设计师的。
Bigjoe: 其实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我俩就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我的这个麦克风的是挂在这儿,我一直想挂的,但你的那个麦克风是里面穿进去的,这就说明你觉得虽然能够用对吧,但是因为有一条黑线,这个挂法不好,而且不够美观,所以你会把它挂在里面。这就是设计师思维就是追求一个更好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去改变它的这样一个思维模式。
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给大舅点个“在看”哦!如果希望加入大舅的微信群,也可以添加小助手二维码,注明来源 “大舅公众号” 进群~
感谢我的志愿者团队:
视频剪辑 + 监制:OYTT/Evan/Jonan/Zhizi/Bruce Yuan
YouTube英文字幕 + 校对:Alan Zhu/Yunhan Jin
平台管理:Katherine/Zhizi
微信公众号编辑:Icey J/Nikki/Vivi
微信群管理:贤儿
硅谷大舅 Big Joe
B站:硅谷大舅bigjoe
YouTube:硅谷大舅 BigJoe in Silicon Valley
硅谷文化 | 产品经理 | 企业管理 | 个人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