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出于多重考虑,部分国人家庭开始选择在国外产子或者跨国婚姻,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血统或混血新生儿一出生,即拥有了外国国籍。
但由于工作或其他考虑,这些新生儿并未选择在国外生活,而是选择继续在中国生活、接受基础教育,这就出现了大批“出口转内销”的外籍新生儿,得以通过国际学生的身份优势,免高考就读中国顶尖大学的情况。
早在2017年,清华大学即已取消留学生入学考试,实行面试制度,面试通过即可入学读书。而北大紧随其后,在今年4月也发布了通知,称因为疫情原因,决定取消2020年外籍留学生入学考试项目笔试环节,对符合报考要求的留学生进行远程面试。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人们不禁惊呼“寒窗苦读十余年的中国学子,却竟然比不过一本洋护照。”
终于,在一片质疑之中,今天,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将对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院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进行调整。
《通知》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对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及移民后取得外国国籍的“出口转内销式”留学生录取资质进行了重新限定: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自2021年起,其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还应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外国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也就是说,今后那些仅仅因为出生在海外或因为父母一方是外籍,而取得外籍身份和举家移民后获得外籍身份,但仍然留在国内读书的,要想以留学生身份就读或者就读,将受到一定的海外居留条件限制了,否则就要参加高考。
对于这个《通知》,客观来说,是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其实,关于留学生需最近4年内要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要求,在2009年11月16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外来〔2009〕83号)中,即已体现。本次的《通知》,实际只是增加了对因移民或出生而获得外籍身份,这一类群体的同等约束。
来华留学生意义何在?
长期以来,因为历史和政治原因,我国对来华留学生一直采取优待政策。
建国后,为了促进对外交流、打破外交壁垒,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来源国及接收人数、入学申请、选拔、录取、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日常生活等均交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外交部等部门决策和管理,并逐步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
在改革开放前的1950年至1978年,中国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来源国以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为主,且几乎全部均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
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是这些留学生毕业归国后,很多人日后成为了驻华大使、汉语言专家、历史学教授、新闻机构驻华首席记者等,为推动各自国家与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来华自费留学生逐渐放开,并纳入高校自主管理的第三产业创收创汇范畴,使得来华留学生出现了持续的井喷。
到了21世纪,来华留学教育更是成为了国家文化输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国际外交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的重要抓手、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和“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012年7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我国宣布向非洲提供18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2014年6月,领导人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宣布向加勒比9国,提供1000个各类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据教育部统计,仅2018年,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不含港、澳、台)。
其中,按洲别统计:
  • 亚洲学生总数为295,043人,占59.95%;
  • 非洲学生总数为81562人,占16.57%;
  • 欧洲学生总数为73618人,占14.96%;
  • 美洲学生总数为35733人,占7.26%;
  • 大洋洲学生总数为6229人,占1.27%。
按国别排序前15名为:
韩国50600人,泰国28608人,巴基斯坦28023人,印度23198人,美国20996人,俄罗斯19239人,印度尼西亚15050人,老挝14645人,日本14230人,哈萨克斯坦11784人,越南11299人,孟加拉10735人,法国10695人,蒙古10158人,马来西亚9479人。
按经费办法统计: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63041人,占来华生总数的12.81%;
其他留学生429144人,占来华生总数的87.19%。
与此同时,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猛增,国人对于留学生录取标准低、奖学金发放过高、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质疑不断提升。
实际上,从历年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来看,不仅对来华留学生数量有明确要求,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也有严格要求。
196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门的蒋南翔将当时接受留学生的方针概括为“精选少收,分别对待”。后经数次修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对来华留学生录取标准、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毕业等又做了较为细致的要求。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其中专门强化了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培养质量、汉语水平和趋同化管理的要求。
但是,由于招生权限均已下放给高校,而高校或出于政绩或出于国际化考虑,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政策执行标准严重不统一,使得来华留学生的素质出现参差不齐,而留学生,更一度成为了外籍人士在华犯罪的重要群体。
据统计,外籍留学生犯罪案件一度占到同期外国人犯罪案件的58%,且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关于留学生盗窃、性侵、寻衅滋事等案件层出不穷。
民众对于留学生加强管制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趋同化管理”势在必行
对于留学生问题的解决,其实早已给出答案:
2018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已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
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
但实际操作中,趋同化始终未兑现。
更夸张的是,一个拥有外籍护照的适龄学生,哪怕一直在中国长大,也只需要初三到高三期间到海外读两年书,即可以用外籍身份免高考,申请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不但不需要高考,且只需通过基础汉语水平测试和面试即可就读,还可以享受琳琅满目的各色奖学金、生活费补贴、条件优渥的留学生公寓等。更有甚者,还会有中国同学给你打扫厕所、异性同学提供伴读、街道民警教你擒拿防身等。
这等待遇,恐怕真是世间绝无仅有了。
来华留学生制度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无疑为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教育部门需铭记的是:
中国大学首先要服务的是中国广大莘莘学子,对于外籍留学生我们可以敞开怀抱欢迎,但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入学门槛至少要一视同仁。
不能为了所谓的“国际化”和影响力,而降低准入和奖学金条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学子万里挑一的顶尖名校,更要设置高门槛、高标准来选拔优质留学生,做到去粗取精、严进严出,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还国人学子一个公道,更是对中国高校国际品质的有力保证。
不要忘了,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就向世界宣告,我们从此站起来了!
(完)
2020年6月11日
于北京
欢迎添加个人微信号交流:vfusifang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感谢关注“薇父私房”,并赏个“在看”。
更多好文,正在脑海中酝酿,即将汹涌而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