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感受到了夏天猛烈的“热情”。自入夏以来,北方就迎来了今年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进入六月,内蒙古东南部、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多地气温破40℃,中央气象台连续3天发布高温预警。
高温一词,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伴随干旱出现,自5月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就存在降雨量不足的情况,随着6月气温持续升高,内蒙古遭遇大范围旱情,截至6月8日,干旱面积达44.36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5%,其中特旱、重旱地区约占干旱总面积的52%。
据了解,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农牧业因旱情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通过土壤湿度来判断农耕区是否存在干旱情况是一种很普遍的旱情监测方式,大地量子通过哨兵二号卫星获取了清水河县土壤湿度指数。与去年同一时期相比,今年该地区土壤湿度明显更低,也证实了旱情的存在。
数据源:哨兵二号  清水河土壤湿度指数 
(颜色越深表示干旱程度越高)
从实拍画面来看,这里干涸的土地和监测结果如出一辙,可见高温气候的破坏力。
内蒙古清水河县干涸的土地
广泛分布的高温旱情
事实上,这股炙热并非只笼罩着我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正在经历异常的高温。
据了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北部、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均处于干旱中。其中,根据美国国家抗旱中心6月4日发布的最新干旱监测报告来看,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极为严峻,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干旱灾情,其中一些地区甚至存在极端干旱的情况。
图源:美国国家抗旱中心 美国加州干旱监测报告
另一边,据欧洲航天局2020年5月18日发布的科学报告,捷克地区出现了“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下面这张干旱地图显示了捷克在2020年4月10日至2020年5月10日期间的干旱水平。
图源:VanderSat 捷克干旱地图
此外,意大利、泰国、荷兰、德国、波兰、巴西、非洲、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也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干旱。
全球高温下的粮食危机
据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保存的以往141年的气温数据来看,2020年1月份全球海洋及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20世纪要高出1.14摄氏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也发出预报,指明2020年或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图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全球陆地平均温度异常图
面对不断升高的温度,全球范围内的旱情是难以避免的。尽管干旱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但它有一个共性,就是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减产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农作物减产 通常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降水不足、土壤含水量过低、温度不宜等情况下。
例如,43℃左右温度下,只需5分钟即可完全杀死花粉;以水稻为例,部分品种连续2天遇到35℃高温,空秕率就超过25%;在谷类作物生长季,若日间温度达到30°C,其产量会明显下降,其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单产量最易受高温影响。
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捷克99.5%的地区受到干旱影响,作物经济损失达1.71亿美元;2019年美国宣告破产的农场数激增20%,为8年来最高数据;从今年我国北方城市在旱情中的农业损失也能体会到干旱的冲击力。
当前,存在干旱灾情的国家中不乏重点农业出口或进口国,而极端气候事件使全球范围内粮食生产率下降,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旱情提供持续监测
干旱一向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自1990年以来,在我国因旱灾造成的成灾面积在农作物总成灾面积中的占比超过半成。运用遥感技术掌握旱情程度和作物生长情况,对降低旱灾下的农业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图是大地量子运用遥感+AI技术对江苏泰州兴化市做出的监测。监测土壤墒情,能帮助我们了解农作物土壤湿度水平,并对干旱灾情中的作物受损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辅助种植户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大地量子:江苏泰州兴化市墒情监测 
(颜色越红,旱情越严重)
在越来越复杂的气候环境下发展农业,本身就像是一场闯关游戏,面对不定期突袭的难题,和难度不断升级的关卡,只有确保后备充足,利用更合理适时的手段,才能做到坦然应对。
对耕地状态进行动态监测是当前人们对多变的气候问题而寻找的一项解决方法,而遥感,AI,大数据等技术也在其中展现出更多的价值。
-END-
戳下方图片,跳转对应推文
大地量子与NASA、欧空局等全球主流卫星数据供应商均建立了高效的数据获取通道,整合了近百种卫星数据、无人机数据、传感器数据,利用自主创新算法对数据进行网格化管理,可以满足不同空间大数据产品开发的需要。
凭借着海量多样的数据、快速及时的处理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算法,大地量子帮助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国土规划、环保、金融等行业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升级,为行业用户提供高价值的数据,打造出一个关于地球的数据百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