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加坡眼”,输入“9”获得生活黄页信息|
前言:
1月23号我国爆发第一例冠状病毒(同天武汉封城);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冠病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4日新加坡出现本地传染病例;2月底新加坡累计确证病例超过100起;4月3日,总理李显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我国从4月7日到5月4日“行动管制”30天;后延期到6月1号(武汉4月8日解封)
疫情就是敌情,疫情就是命令,新加坡旅游局、企发局、环境与水源部迅速组织人员,对各自管辖的商业场所进行阻断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视。旅游局负责乌节路、牛车水、小印度三个地区的商业场所、店铺、酒店、景点、游轮、会展中心等。旅游局通过新加坡导游协会组织遴选了五十多名旅游业人员及导游,经过专业培训,4月7号即刻走马上任。
抗疫期间,除必须行业外,其它行业一律“歇 业”,商场“坚壁清野”,抗击疫情 
我们的工作要求
乌节路商业地带从旅游局门口的东陵坊开始一直到靠近总统府右侧的的凯皇商厦,涵盖史各士路上的远东广场、诗阁广场、邵氏大厦、太平洋广场四座商场,总共35座商场(不含全部关闭的商场如爱雍、董厦)
旅游局安排我们两人一个小组,根据工作量,每组每天大约需要巡视6-8座商场,上午和下午巡视的商场不一样,交叉巡视,基本上一个商场一天会有两个不同小组各巡视一次,每组每天不重复同一座商场,视店铺数量而定。每天晚上旅游局会把第二天商场名单发给我们,包括根据第一天巡视事情而需要第二天要再次细巡查的店铺名单,我们当天巡查后即刻反馈给旅游局,旅游局有工作人员再核实。旅游局官员在各小组之间穿梭巡视,现场支持我们,给我们工作、政策指导,帮助我们面对“难对付”的店铺。
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1点到晚上7点半,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旅游局很贴心地把乌节路上的访客中心打开,每天派专人服务。旅游局也考虑到我们连续工作会较累,所以安排我们每工作三天就休息三天。
旅游局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了四个手机应用软件,而且把我们要巡查的商业活动分为四类:饮食业、零售业、商场安检、违规执法。每一表格我们都要填写详细基本资料,比如商业活动类型、商场、店铺名称、门牌号、是否属于必须服务、员工是否佩戴口罩、地面是否有安全距离标识、如果是非必须服务,是否有政府批文、综合考察是否符合阻断措施要求等等,内容非常详尽细致。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工作了一个半月,作为一个新加坡旅游局的执牌导游、旅游文化传播者,我现在很乐意把我们每天工作点点滴滴、见闻思录和大家分享,让至今还宅在家里的国民通过我们“大使”的眼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助于国人形成统一的抗疫阵线,更加坚定、认真地执行阻断措施,了解新加坡这一特殊群体和医疗人员一样战斗在抗议一线,为疫情早日结束,恢复正常生活做出我们义不容辞地努力。
“大使”每天都会面对的挑战
四月三号的时候,政府规定餐饮业、理发店、眼镜店、宠物店、零售业、手机维修等都属于必须服务,允许继续开门营业,我们面临的第一考验就是判断那些还在继续开门营业的商铺是否属于必须服务。由于第一天实行这样的规定,有些商家不是很确切了解法律规定,也有个别人会“打擦边球”或“装作不知道”。这时我们就会在现场做政策解释,厘清店家对政策模糊的地方同时汇报给旅游局,我们会要求店主限时关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变成了政策的宣传者。
第二个考验是检查是不是每个人都佩戴了口罩、口罩是不是都正确地佩戴。政府规定自4月14号起,只要踏出家门就要戴口罩。在我们的检查中,第一天发现还是有人不习惯戴口罩,要么把口罩拉到嘴巴下面,要么只罩住嘴巴却露出鼻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提醒、再三提醒民众、商家戴好口罩,而且解释只有把嘴巴和鼻子同时盖住了才算佩戴正确,才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防止病毒传播。
非必须服务,必须提前向贸工部申请批准才可以在批准的 时间段内返回店铺,安全大使认真检查贸工部的批准信件
第三个考验是查看安全距离标志,比如熟食摊位,地面是否标识了安全距离、距离间隔是否最少有一米的间隔;对理发店,是否店铺门口和等候沙发上黏贴安全距离标识、相邻椅子间的距离是否有一米的离,如果少于一米,则其中一个椅子要黏贴X表示不可以坐。
法律规定,商家要负责客人保持安全距离,如果等候的人过多,商家要有专人负责排队,如果商家做不到这一点,就属于违法。
第四个考验是阅读商家提供的政府电邮所批准的服务项目、人员名单、豁免期限。有时候商家真是会拿出打印的一叠文件给我们看,说这是他们申请的文件,要我们自己看。我们就只好仔细的阅读电邮,辨认“真伪”。有时候商铺员工会给我们看无头无尾的电邮,我们要花相当的时间核对。
还有各种各样的不戴口罩的借口,比如有人说他有哮喘,戴上口罩不可以呼吸,鼻孔必须露出来;有人会说他刚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戴口罩;有人说他的周围没有人,不戴口罩也不要紧;有人说他的客人听不清他讲话,必须把口罩拿掉才可以,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清洁工躲藏在路边的树荫下不戴口罩,醉心于手机游戏。
“出气筒”
在远东商业中心,有一位发廊老板就对我大吐苦水,她说两个月前头部刚刚动了手术,孩子才几个月大,店面私人老板才给她五巴仙的回扣,店面一个月的租金要几千块,她一天才两个客人,这样的收入根本不够,简直要吃草了。
安全大使在福临商场广场上巡视,下午时分的温 度达到 35°,安全大使的身影投射到地面上 
我们很理解商家的处境,只要他们根据法律做好安全措施,我们是不会计较商家的抱怨的,也是很同情他们。实际上这也不是政府要“闭门封店”,是那可恶恐怖的冠状病毒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不太友善的商铺
在我们巡视中,绝大多数商铺都很合作支持,都很配合,对我们的询问都友善地的回复。但也有不友善的店家。
比如有一间游戏厅,这属于非必须服务设施,可是连续几天都有两三名职员返回店铺,当我们上前检查并要求出示贸工部批准信时,年轻的老板生气而且大声对我们说“不要拍照,不要问我,你去问她”。这位年轻的老板手指着我的同伴,很不客气,连“你的同伴或朋友”两个字都不愿意说。我们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对我们这样的态度。
还有一位卖小提琴的商铺老板,我们发现他俩次返回商铺,不开灯,店铺里漆黑,我们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当我们敲门查询时,他拿出手机,翻找着电邮给我们看,责怪规定条例太多太长,让他很乱,不知道在哪一个网站申请豁免批文。当我们耐心地告诉他政府网站,他又说他的手机不可以申请。
旅游局官员现场支持 SDA,帮 助查看店主提供的一叠 MTI 批准的一叠文件 
有一间在购物中心的餐厅,整个楼层就一个餐厅有人,门半开半掩,我们通过窗户看到一位大概七十多岁的安娣低着头在柜台做东西,我们敲门进去,询问她一个人在这里做什么,也不打开灯,黑黑的,万一发生什么事情没人知道。没想到安娣很不友善地说:“我的店我不可以回来吗?”我们还没来得及解释,她的儿子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背后,直直地看着我们,很不客气地说:“哎,你们做什么?你们不要吓到我母亲”。我们一时不知如何解释,反而最后是我们道歉结束不愉快的对话。
在我们遇到困难或一时处理不了的时候,旅游局就会给我们政策指导,或者派旅游局官员来现场处理。
“戴口罩变成了躲迷藏“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商铺摸到了我们巡视的时间规律,在戴口罩上跟我们玩起了“猫捉老鼠”般的躲迷藏游戏。
比如在远东商业中心一楼有很多熟食摊位,有几个摊位都面对的大楼入口,我们一进来,摊位职员就能看到我们,其中一个摊位的一位职员,起初我们好几次发现他的口罩总是没有盖住鼻子,我们多次提醒他口罩一定要口鼻同时都盖住才算正确佩戴,他当着我们的面盖住鼻孔,当我们一转身就有把口罩拉下来。我们好几组同事都发现这个问题,后来我们知道他在跟我们玩游戏,我们出现的时候,他就把口罩戴好,我们一离开哪怕是一转身他就会故态复萌。
再比如在313索美塞地下三层,全部是熟食摊位,整个楼层面积较大,我们需要逐一填写手机应用,无法把全部的摊位一下子查看完毕,有些摊位门口的职员就变成“放哨人”,一看到我们就赶快给餐厅里面的伙伴“报警”,我都听得到他们的讲话:“哎,来了来了,快”;有些说的比较隐晦一点,说“红衣来了红衣来了”;有些放哨人干脆干咳一声提醒他的同僚;还有人用福建话说“狼来了”,在福建话里,“人”和“狼”的发音很接近,我们不清楚我们被当作“人”还是被当作“狼”。
对于是不是故意还是不小心没戴好口罩,我们也练出经验。比如,即使我们走到他们跟前都没注意到口罩掉到鼻子下面的,我们可以确定店员是真的在忙没注意到口罩滑落了;对于那些一看到我们就赶快把口罩拉上去的情况,我们就知道这类现象是故意不戴好口罩。
安全距离大师隔着玻璃门,身体前倾耐心 听取店主的解释 
还是在313索美塞二楼,我们注意到一位员工坐在餐桌旁,左手边放着一杯咖啡,右手边放的手机,他的头转向右边一直看戏。当我们询问的时候,他说他在喝咖啡。我们反问他我们站在他旁边两分钟了都没他看到他喝一口咖啡,他说咖啡太烧他在等咖啡凉了再喝。我们就解释说,在他等咖啡变凉的过程中,请带上口罩。如果只是看游戏而不喝咖啡,就会被认为是没戴口罩。
在另外一个商场,有一家有名的法国面包餐厅,生意很好,每天网上订单很多,一天早上当我们检查到这个店面时,竟然有一位员工站在那里讲话,根本没戴口罩,甚至都没注意到我们走到了她的身边。我的同伴也发现这个餐厅的一位厨师口罩没盖住鼻子。我们立即询问店面值班经理,请即刻调查怎么回事。很快店面经理来找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
安全距离大使在 商场内巡视 
实际工作中还是有漏洞,有一次我们巡视一个超市,竟然看见一位女顾客完全没有戴口罩就在商场里面购物,周围的其他顾客都没有注意到,各自挑选物品。我立刻走上前去询问并把她带到门口保安处。据这位顾客解释说,她是从菲律宾来的,一个多月了,一个人住帮主人看屋子,房间没有电视、自己没有手机、也没有报纸看,不知道政府的规定。我们问她是如何进入超市的,她说是在保安背后溜进去的,而保安也没注意到。我们立即找到大厦管理处,要求加强并改进保安工作,也立即汇报给旅游局,通知接下来巡视的小组检查改进情况。
填写处罚单
对于不听提醒、屡劝不听的,我们就必须按照法律要求汇报给旅游局,在手机应用上当场填写执法表格。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填写执法表格时的心情。
一个熟食摊位职员多次被发现因为戴口罩的问题跟我们捉迷藏,我通过WhatsApp向旅游局反映,打开手机应用填写详细资料包括摊位名称、门牌号、当场拍到的照片证据,也要填写我的身份证号码、我的手机号、证人(我的同伴)、具体日期时间。我填写的时候我的两只手都在发抖,有点心慌紧张。说实话我很有些于心不忍,因为我知道这个资料一旦在手机应用递交上去,执法小组很快就会来处理,按照法律就是给于违法员工或商业单位罚款,第一次罚款新币300,重犯罚款新币1000或坐牢或者两者兼施。这个摊位一天的收入可能也不够罚款,同情他们的念头都在头脑里闪现过几次,真希望违例的事情没有发生,毕竟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生计也不容易。但是国家的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我们已经给了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他一而再再而三违规,明知故犯,不用重典不足以阻止违法行为。
我至今为止填写过三张处罚单,那是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的案例了,我们还是以再三提醒、劝导为主,我们都宁愿再走回来提醒他们一次。
安全距离大使不是执法人员,我们没有执法的权力,我们无权开罚单。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巡视、督查、提醒、教育、核对、反馈。
工作中的细节和技巧
我们明白我们工作的性质、要求与目的。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很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
首先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绝不会用一种盛气凌人的口气讲话,我们是来巡视、检查、落实阻断措施的落实情况的,如果有公众对措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会很开心很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我们是以教育为主,以宣导解释为主,不以惩罚为目的。
我们会注意我们讲话的口气,虽然我们戴着口罩,对方看不到我们的面部表情,但我们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旅游业从业人员和导游,我们会比平时更加客气、尊敬、探询的口气和店家讲话,又因为我们戴着口罩,我们担心讲话对方听不清,我们会放慢我们的讲话速度但稍微大声一点,以便店主或员工听得到又听清楚我们的讲话。万一听不清,我们就再放慢语速,再耐心一点,但我们绝不会摘下口罩讲话。
安全距离大使在超市内巡视 
如果是走在路上,客人在我们前面,我们会加快脚步走到客人前面,从正面保持距离接近客人,我们不会从后面或侧面靠近客人,否则有可能吓到客人或不让对方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是店主关着门,我们会敲门示意店主我们是来检查的,如果店主过于专心没听到敲门声,我们就试着稍微再大声一点,但我们绝不会把店门敲得咚咚响,这样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友善的;店主开门后,我们会先展示我们的工作牌照,说明我们的来意,希望不会打扰到店主,首先在心理让店主接受我们,在情绪上放松以便配合我们,这样我们也会很快检查完毕,不会耽误店主太多的时间,我们也可以更顺捷的继续接下来的工作。
对极少数有抗拒表现的店主,我们就先听对方讲完我们再讲,而且以专业的方式解释给对方;对于实在难应付的个别人,我们就会向旅游局认真反馈并填写执法表格。
其次,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在服务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一个有效的沟通一般靠肢体语言、话语、语气、诚恳专业的态度等有很大关系。因为口罩遮住了我们的嘴和面部,对方是看不到我们的面部表情的,我们就很注重我们的肢体语言,很多时候我们就用眼神、点头来和对方交流,我们会身体稍微前倾,通过身体语言以表示我们对对方的尊重。
我们任何时候都戴着口罩,而且都确保佩戴正确。我们是两人一组,我们非常注意我们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在扶梯上、巡视过程中、用餐时,我们都一定会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以身作则,我们要别人遵守规定,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我们身穿红衣,无论在哪里都很显眼,很容易被人认出,我们相信也有人在观察我们,就比如报纸上报道的一位安全距离大使,从卫生间出来忘了戴回口罩而被人拍照放到社交媒体,最后被罚款。
如果店铺的玻璃是透明的,我们能从外看到内部情况,我们就不会打扰店主;如果玻璃是茶色的或不透明,我们就会轻敲店门,等店主开门再交流询问、查看有关文件。我们一般不会进入业者店铺内部,我们会把对店主的打扰降到最低。
如果是杂货店,有售卖零食饮料又有售卖纪念品等其它物品,纪念品等物品部分不属于必须服务,这部分就必须隔离或遮盖起来,这样才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
偌大的义安城广场“渺无人烟”,雄伟的狮子“空寂无 聊”,希望今年比耐力赢轿车活动能照成盛大举办,重 现热闹情景。 
如果店主有急事必须回店铺内处理事情,比如回来拿文件等,必须短时间离开,我们会给一个时间限制,检查完同层店铺后即刻回头检查。“回头看”也是我们一种重要而有效且必须的巡视方法。
每个商场的布局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布局,为了避免走重复的路线或者漏检,我们细致设计了我们的巡视策略:比如如果每层店铺布局是“回”字形状的,四周和中间都是一间一间的店铺,我们就采取“迂回”战术,先巡视外围部分,再巡视中间部分;如果商场店铺布局是每层呈“条形”,那我们就采取每层从东到西的策略;通常的行走路线都是从上到下方式,我们先乘坐扶梯先到商场最上面一层开始,向下逐层查看。从上层往下层,我们都通过扶梯,这样我们有机会查看到更多的空间。
我们也发现现代的商业建筑比早期的商业建筑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店铺布局呈“口”字形,商场内部留出较大的公共空间,检查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沿着“口”走四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人一组,一人检查一边,互相在对方的视线内看得到对方,有情况我们会互相帮助,我们的检查速度就比较快;早期得商业建筑内部商场布局是不留或设留很小的空间,店铺几乎“塞满”了每一层,如果单独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失联”,有情况无法及时联系、相帮,不能互为照应,互为见证,那我们就必须前后走在一起,这样的话我们的检查速度就会比较慢,但是我们确保了“大使”的安全。比如在邵氏中心有许多美食餐厅,但都隐藏在每一层楼的后面较为“偏僻”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结伴而行”。
每天都是一次小长征
我们每天的三件标配:口罩、红衣T恤和牌照。我们出门前一定会先戴好口罩而且背包里一定再携带至少一个口罩备用,旅游局给我们每名工作人员都发了两件红色T恤和一枚工作牌,T恤背面和工作牌清晰地印制三个英文单词SAFE DISTANCING AMBASSEDOR,安全距离大使,我感到很自豪自己是“大使”,疫情期间能为国为民出力。我给我很多朋友讲我现在是“大使”,他们了解后都很支持我,每天看我发在微信群里的帖子。
我们每天都会提前到达计划巡视的第一个商场,和自己的同伴会面,然后开始巡视。
安全距离大使行走在烈日下 
我们每天最主要的两个基本动作就是两脚不停地走和两手不停地在手机应用上输入资料。三点到四点半是我们用餐和休息的时间,除此之外,从早上开始投入工作一直到晚上结束,要一直巡视一直走路,按照顺序从一个商场走到另外一个商场,在每一个商场里,一层楼一层楼地走,每一层楼的每一个角落都要走到,每一间商铺都要走到、亲自查看。新加坡寸土寸金,这不仅体现在整个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更体现在每一栋建筑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上,没有一块空间是被浪费掉的,在你不经意的一个角落头或拐角处,很有可能就有一间商铺,如果没有走到就有可能漏检,就会是工作中的失误,这是绝不允许的。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是绝对不会偷懒的,一定会做到脚到、眼到、手到、心到、人到。
有时候有些商场的某些楼层扶梯不开,只要上一层楼有灯光亮着,我们也会在停止运行的扶梯台阶上走上去的,我们不会乘坐直达电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靠两只眼睛来工作的,扶梯上视线开阔,可以观察到更大空间的情况,如果坐电梯的话,我们处在封闭的空间,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就有可能错过重要情况。
比如发生在1972年罗敏申位于莱佛士坊的百货公司的那场大火,就是因为电线起火点燃了天花板上用以圣诞雪花装饰的棉花从而引发了商场大火。如果当时的那位职员是坐电梯而不是走楼梯,就不可能发现电线起火,就有可能更多的生命财产损失。
所以凡是商场内落入视线内的地方都是我们巡视的范围,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地扩大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巡视的范围,收集更多的资讯,这样才能了解更多情况。而且客观上来讲,当我们在商场里巡视的时候,我们也在有意无意地起着“保安人员”的作用,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一定会立即汇报给商场保安的。
大多数人现在用的都是智能手机,手机上有很多关于健康指数的自动记录,根据我手机的数据,至今为止我们一天走的最多的是25383步,是18.1公里。所以我们每天都不亚于一次小长征。
而且因为我们一直戴着口罩走路,我反而很少喝水,大多时候走一上午都不想喝水,因为不口渴,不想喝水。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索,一旦戴上口罩,我们的口鼻就不再会跟空气直接接触,我们的口鼻里就能极大地减少水汽的蒸发排出,这也就证明一个病患戴上口罩后就能阻止病毒的排出扩散,同时也防止可能地病毒吸入。这也使我明白了为什么生活在沙漠地带的人都要包头蒙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水分从口鼻蒸发,保存体内的水分。
我们就是要时时出现在公共场所,要体现我们的存在,要让公众知道“法律在运行”,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康,请遵守法律规定,所以“红衣”具有“警示”作用的。
有一天走得很累的时候,我曾为自己写了一首诗自我鼓励:
乌节路我来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一步不停一店不漏热汗从我们的脸颊流到脖颈湿透了我们的腰间疲劳纠缠着我们的双脚爬上我们的双腿疲劳的魔鬼你滚开我可能会走得慢但是我永远不会停下来我要把你踩在脚下我要把你抛在身后只要一灯在亮即使扶梯不运转我们也要走上去走过去查看眼见为实,不察为虚不是远观不是遥望是就近查看亲眼所见
如果一步能踩死一个病毒
我愿一天二十四小时
不停地走下去
直到把所有的病毒都
踩死在脚下
迄今为止最多的一天走了 25383 步,相当 于 18.1 公里。平时平均每天要走两万多 步。 
手指发麻
我们每天从一开始投入工作手机就一直拿在手上,手机时刻保持开机状态。我们的标准动作就是左手拿手机,举起来放在胸部前面,做随时取证留存的准备,新加坡是讲证据的国家,我们要用证据讲话,证据也是强有力的“说服工具”,我们也会给违规违法者看,希望没有下一次。我们巡视一间商铺,都要完整地填写一个表格,所以我们手机用电也很快,我基本上是下午的时候手机和充电器就一直握在手里,边走边充电边填报资料。现在进出每个商场我们都要在Safe Entry输入我们的个人资料,起码我们的个人资料一天要输入将近二十次。
我原来是习惯左手拿手机,右手食指输入,但一直用手指输入,食指很容易感到疲劳不舒服,我就换了一个拿手机的姿势,左右拇指和食指同时拿住手机,用左右拇同时指输入,但由于输入太多,我的手指都发麻了,累了的时候就甩一甩胳臂。所以我们是手不离机、机不离手,手机时时刻刻都要拿在手上。
一天工作下来,我们全身有四个部位很累:脖颈、腰部、双脚和手指。因为我们一天长时间要一直走路一直戴着口罩,口鼻里的热气是向下从脖颈出来的,我们面颊、脖颈一直“自我桑拿”流汗水;腰围有内裤、长裤和 T恤三层盖住是身体上最不透气的地方;脚就不用说了,承载着全身的重量“乾坤大移步”。
现在进入每个商场都要测量体温,有时候我的体温都会显示34°多,这是因为我们在大量出汗,出汗实际上是在排热。我们也很有可能是新加坡一天中测量体温次数最多的一群人。
工作中温馨的时刻
在我们巡视过程中也有很多感人的时刻,比如:
在豪杰大厦,有熟食摊位老板娘拿出矿泉水热情地叫我们快喝点,说看到我们认真工作都出汗了,一定渴了;
在313五楼大食代卖刀削面的摊位,我买午餐时员工主动为我的面条多加一碟小菜,我赶快如数付钱;
安全距离大使互相帮助,及时交流沟 通,时刻保持安全距离,做出示范。 
在乌节大厦,一位诊所医生看到我的口罩湿了,善意地提醒我并主动拿出他的一个新口罩给我更换,而且给我解释口罩正确的佩戴方法:绿色的那一边朝外,折叠向下,这样如果有灰尘等的话就不会接住;
在邵氏大厦底层的伊势丹超市保安,我们每次来都主动跟我们微笑打招呼,介绍现在商场内部详细情况、有多少顾客在商场内。有一次商场管理层看到我们就先给我们鞠一躬问候我们,让我们内心觉得很感动……
有熟食摊位老板,提出请我们吃午餐而且表示要多给我们饭菜,我们深表感谢离开,继续工作;
有发廊老板看我们说:“God blessings”;
东陵坊餐厅 Nando’s 在自己的橱窗上挂出鼓舞 人心的话语。 
在东陵坊有一点饮食餐厅Nando’s,在窗户上挂起了一面很大的标语:We see you, we feel you, we support you,我们看到了你,我们感觉到了你,我们支持你!
在皇族酒店的入门楣上拉起了一幅超大横幅:SGUnited To  our courageous heroes, thank you! Each one of you is in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daily. You inspire us. Stay Strong Spirit of RP,我们新心相印,致敬我们勇敢的英雄,谢谢你们! 我们每天心心念念为你们,你们在鼓舞着我们,我们一起越战越勇!这就是新加坡精神!
人间自有温情,这些点点滴滴温馨时刻,无不对我们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也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当然作为工作人员,我们是不可以接受免费的馈赠。我们不可以给新加坡廉洁的形象添加不适当的符号色彩。
在东陵坊超市,超市里广播员用最温馨的话语提醒着购物者:亲爱的顾客,您的安全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为保持社交距离,在这非常时期,请你注意安全,在结账时,请按照地面上的安全标志,请保持一米的距离。谢谢您的理解与配合,祝您购物愉快。
我从工作中得到的收获远大于付出
不可否认我们工作中偶尔会遇到些许的不愉快、身体会疲劳,特别是两脚走了一天会很累,但是我从工作中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我的付出,我非常荣幸疫情期间能够成为服务人员,使我对新加坡的历史、文化、建筑、美食、城市规划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就单单从乌节路来讲,我学到了以下非常有趣的新知识:
· 新加坡早期的火车是通过乌节路的:早期的火车站就设在现在的登路,从登路出发经过乌节路到纽顿圈然后进入武吉知马路,后来路线才改变。乌节路上的铁路段就是现在的乌节门大厦到翡翠山,乌节门大厦门口的天桥就代表着早期的铁路,这也是目前乌节路上唯一的一座天桥
· 新加坡的第一间超市是设在先得坊的冷藏式超市(COLD STORAGE),成立于1903年
· 新加坡的第一间星巴克是在烈大厦一楼,(第一百间在安德逊桥头的船屋),全新加坡有一百万的星巴克会员,星巴克一年单单咖啡的销售量就是三百五十万杯,平均一天销售一千杯
· 乌节路上的第一个巴刹是在现在的乌节大厦(Orchard Plaza)所在的位置
· 在中央商业城四楼的攀岩墙是世界最高的室内攀岩墙
· 远东商业大厦是新加坡最多店铺的商场,有八百多间
· 有最多美食店铺的商场在313索美塞
· 乌节中央商业城是新加坡电梯最多的商场,有十二部电梯
· 伟乐坊是新加坡唯一一个安装旋转手扶电梯的商场
· 伟乐坊里有老牌百货公司马莎(Marks & Spencer)在新加坡开设的第一家咖啡馆,这也是新加坡首家餐桌式服务咖啡馆
· Robinson Hereen大厦就是麒麟大厦
· 新加坡第一款欧式软面包品牌在313地下三楼大餐厅内
· 新加坡最长的一个店铺名字有39个英文字母,在远东商业中心
· 新加坡最短的店铺就两个英文字母sf,在313地下三层
· 世界最高的“女人”是在乌节中央商业城内,有20米高,左手提着两个精美的购物袋,代表着乌节路是购物天堂
· 泰国大使馆是乌节路上的唯一大使馆
乌节门天桥就是早期火车从登路火车站 出发、经过乌节路到达翡翠山、在纽顿 圈转入武吉知马路的铁路经过的地方。
还有其它有趣的发现,比如:
· 乌节路上总共有七家超市而且全部在地下,其中有四家是COLD STORAGE
· 有家餐厅的名字是颜色来命名的:Indigo Blue(靛蓝)在邵氏中心内
· High Tea是英国的下午茶,相当于粤式下午茶
· Don Don Donki是日语“唐吉可德”的意思,是一间超市,在乌节中央商城地下
· 乌节门大厦里的音乐最煽情
· 在义安城里就有四间翡翠餐厅,但每间餐厅都售卖不同的美食
新加坡就如一粒多面体的钻石,每一面都闪耀着光彩,她的美藏在细节里,是一种“精细之美”,藏在你的不经意之中,需要带着精美的心情慢慢品尝,慢走慢看慢欣赏,就比如饮食业者给自己的餐厅取名体现了业者的精思妙想,有一间面食餐厅给自己取名“I want my noodles”,华语译过来是“见面才吃”。从英文的角度看,这是一句话,直接告诉你这是一家面食馆。从华语角度看,不仅告诉人它是面食馆,人情味更浓,“你不来我不吃,一直等到你来这碗面才有味道”,就像是恋人相约般。
有一位业者给自己餐厅取名Curry Leaf,咖喱叶餐厅,一听那名字就让人联想到翠绿美味的咖喱香料,在暑热的赤道给人以凉爽之感。有一位业者给自己餐厅取名The Ship,餐厅本身装饰的就像一艘船,食客像是在碧波荡漾的一艘船上享用美食。
乌节路是著名的购物一条街,是游客的必到之地,逛街就是逛商场,逛商场就是逛商店,就是欣赏橱窗展示、产品陈设、享受购物之乐。义安城里的背景音乐最浪漫,配合淡淡的香水味道,就是不购物到里面走一走也是美妙的享受。如果喜欢摇滚乐的话则可到文华酒店,边享美食边欣赏。
大米刻诗须细卡, 岩石雕像要远观。新加坡的美是精细之美、纤细之美,而不是粗旷之美、广野之美;天地有大美,狮城有精美。
对乌节路上的商场特色基本归类
我们每天走在乌节路上,自己对乌节路有了更深一层全面的认识,我基本上可以把乌节路上的几个大型商场做一个基本的分类,比如:
东陵坊:是最靠近东陵坊一带豪宅、大使馆区的大型商场,二楼商场SCOOP专售各类有机产品;
东陵购物中心:是新加坡的“淘宝城”,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古董、编织地毯、珠宝等。还有多间专业的裁缝;
福林商场:俗称“儿童玩具反斗城”,是选购儿童玩具、推车的首选;
邵氏中心和文华酒店有很多精品美食餐厅;
幸运商业中心:大部份店铺出售的是平价电子产品、衣服、鞋、运动用品和外佣汇钱银行;
义安城是一座超大购物商场,国际大牌应有尽有,每间店铺装饰豪华,每一个广告都是一件艺术品;
313索美塞商场比较适合年轻人,交通方便,就坐落于地铁站上;
乌节中央商场有众多的火锅自助餐厅和美国烤牛排,一走出电梯就能闻到满楼飘香;
先得坊有特设的母婴专卖店。
威斯码商场内的咖啡厅座椅全部用红色胶带封闭禁坐,像是 战地医院 
对乌节路的再认识
从业旅游业多年以来,每有客人来到,我必然给客人分享乌节路的故事。有一次我问一位客人乌节路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条路上有很多茂密的大树,每天都有很多乌鸦在这里飞来飞去就像过节一样,所以这条路就叫乌节路。
这是至今为止我听到的最奇葩的解释,显然这位客人是从字面来理解的。我并没有嘲笑这位客人的意思。我要感谢他,首先他出国旅游选择了新加坡,说明他对新加坡有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体验新加坡,而且这正是我讲新加坡故事最好的机会,我们也要感谢这位游客对新加坡的贡献。
乌节路这条长不过三公里的路,它不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道,是新加坡发展史的缩影,从东陵坊一路走到总统府,这条路不仅讲述着从殖民统治到建国的历史;也讲述着从早期种植甘蜜胡椒等香料的植物一条街到如今每年绚丽焕彩的热带圣诞树的转变;从当初的香料园到如今的购物娱乐街、从最大的果园克雷摩(Claymore)到如今的泰国大使馆,讲述着新加坡的外交史;董竟俊、邵逸夫等等这些商业巨子的名字不仅展现了早期移民先贤的艰辛,更昭示了奋斗不止的新加坡精神;从当初的坟场一片到如今的比耐力赢轿车大赛场地的华丽转身,还有沿路的十一组雕塑作、每一条道路名称背后都是一段经典的故事等等,无不从每一个截面讲述着新加坡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日本文化里的豚是华文文化里的“家猪”的意思 
乌节路代表了新加坡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道路文化、城市规划文化、娱乐文化、雕塑文化,乌节路就是新加坡文化的一个超浓缩版,也是新加坡经济的晴雨表,是新加坡一个靓丽的名片,她就像一条彩带飘扬在新加坡的中央,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每一条彩带都讲述着一段段不太遥远、陌生却又亘古久远、耐人寻味的故事。
对商业模式的思考
疫情在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的同时肯定也打乱了既有的商业模式,政府连续推出三个预算案,给企业商家高额津贴、租金回扣等,意在帮助企业、商家、国民度过难关,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看到一方面各个商场里绝大多数店铺是“关门大吉”,另外一方面,很多商场里的走廊等公共空间空调照开、电梯照开、水电照开、保安照值班、基本设施照常运转,这对商家来说都是成本。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网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开始反思:我们每个商铺真的需要这么大的面积空间吗?真的有必要支付这么多的租金吗?一样的空间可不可以细分出租给两三个人或多人共享?商店可不可以只是用作商品展示而不是销售,鼓励消费者网购?这样对商家、租户、消费者每一方都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时间,商场空间是否可以得到最大利益化?
我想一场商业模式变革或许已经在悄然进行中,电子商务势不可挡,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背离传统模式、变革转型走上新轨,将是浴火重生,破茧为蝶的契机。正如李总理所说:一些行业受到的颠覆性的影响将是长久的。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生存,一些工作正在或将被淘汰,受影响的员工必须重新受训,以胜任新领域的工作。所以客观地讲疫情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重新开始的机会。
义安城一个店铺里的花已经因, “久旱无雨”而凋枯,它在等待 着甘露的降临重启生命。 
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思考与再认识
新加坡无愧于美食天堂的美誉,只要来到这里,就可以遍尝世界各国美食,来新加坡一游不亚于一趟环球之旅,法餐、西班牙餐、意大利餐、美国烤牛排、日餐、韩餐,餐餐特色,美味佳肴。
新加坡把世界各地美食集中在一个屋檐下,这里也是研究美食文化的好地方。比如,在巡视过程中我就注意到日本餐厅和中餐厅的文化差异,对于猪骨猪排,日餐餐厅挂出的牌子用的“豚”字,而中餐厅则直接用“猪”字,比如猪排。在日本文化里,豚是指圈养的“家猪”,而华文里的猪却是日本文化里的“野猪”,正好相反。这是因为日本早期只有野猪没有家猪,家猪是后来在唐朝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对于我们日常料理用的酱油,日本人用黄豆做酱油,叫做“阳油”,台湾早期只有黑豆没有黄豆,中国大陆、台湾用黑豆做酱油,叫做“阴油”,而日本早期没有黑豆。新加坡分为酱油和酱清两种,为美食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快餐起源于西方,三文治在英国发明;玉米、马铃薯、番薯分别起源于中南美洲后传入世界各地,所以爆米花首先在美国出现,北美洲、欧洲人很喜欢炸薯条,更不用说美国发明的可乐了。在313索美塞一楼就有一间爆米花专卖店,生意超好。有资料说电影院售卖爆米花的利润远大于电影票的收入。
虽然番薯、马铃薯都起源于美洲,但在世界各地,马铃薯要比番薯的消费市场大得多,就因为马铃薯本身中性无味,容易烹饪成各种口味而且易于运输、储藏。地瓜本身是甜味,较难烹饪成需要的口味,而且番薯含糖较高易变质难储存运输,真是一旦红袍加身就变得娇贵起来,但炒番薯叶却是南洋一道令人喜欢的时令蔬菜,而马铃薯叶有毒素则无法上桌。
小麦起源于西亚,传到埃及、欧洲的时候就变成了烤炉里的面包,法国面包名闻天下;传到东方的时候就变成了碗里的面条蒸笼里的馒头锅里的饺子,传到南亚则变成飞饼与馕。
快餐文化又是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是由于西方经济发达、汽车发明产生于西方,人们节奏快,快餐就应运而生;东方传统上是农业国,现代工业姗姗来迟,人们有时间慢慢品尝,所以面条汤就很适合这种生活方式,而且面条不方便携带,要趁热吃,对包装有要求,适合堂食。喝茶需要热水、坐下来、有心情,所以华人叫做“品茶”。
初期的快餐文化着重于快买快食用,快速喂饱肚子,但是当东方也开始现代工业的时候,方便面便应运而生,由台湾华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的,其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让人吃饱。
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最便捷的方式是了解他的饮食,从饮食着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新加坡这块弹丸之地,各种美食,林林总总,更不用提及米其林美食、印度餐、马来餐等等,我们就研究这些美食的产生、演化、了解这些美食后面的历史、文化,人类的发展、进化,已经是洋洋大观。
新加坡其实就是一盘色拉,这盘色拉原料丰富、色彩丰富、营养丰富、自由搭配、组合精妙、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色香味营养俱全。每种原料都保持了自己的原味与个性,独立存在,这既彰显了新加坡各个族群既独立存在、保持传承自己文化特色、互相尊重,又彰显了各族群相互团结、和谐共处、共存共荣。
 313 索美塞一家服装店橱窗里的广告词写得很好:不忘初心,激励信心,投入战斗,战胜时艰! 
继续讲好新加坡故事
这次疫情是对新加坡又一次全面考验,一次史无前例的抗压测试。回观新加坡的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新加坡是一个早产儿,生不逢时又营养不全,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新加坡的话,我会选择“抗”字,从新加坡这个国家诞生的那一刻起到现在无不在抵抗反抗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抗争”以求独立自主,“抗旱”以解决水源短缺,“抗地”花费巨资扩展国家土地局限,“抗人”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抗压”以解决不利的地缘政治夹缝中求存,这次又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疫情共同“抗疫”。
“安全距离大使”是一项神圣的责任,担负着落实政府政策的重任,我很自豪这一使命,我想我们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传达一个信息:新加坡目前疫情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面积的停工停业,事态严重,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政府加大执法力度是正是为了早日复工。
传达一个意识:距离就是生命,病毒是靠人传人的,人是病毒的传播链,要切断这个链条,人们就必须保持距离,戴好口罩,为别人更为自己,停止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减少不必要走动,“人不动,病毒就不动”。病毒不认人。
传达一种责任:面对这个疯狂的疫情,你、我、他,每个人都有责任,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能高高在上。
传达一种精神: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什么是团结?听从政府的安排规定,团结一致,行动一致。
传达一种情操:不要抱怨,不要责怪,不要推卸,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心存侥幸。少一个人“被病”,少给家人一份担心,少给政府一份负担。
这次疫情给新加坡未来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旅游业等受到的冲击最大最直接也最深远,作为旅游业者,我的体验最深刻,新加坡可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衰退风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报告说封城一个月,影响一个国家的GDP下跌两个百分点,以及会带来一个百分点的后续影响。
这次疫情也是对一个国家国民的考验,一次“大检阅”,一次全民健康教育、国家意识教育,一疫封城,万人空巷,万民宅家,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袖手旁观。我们还是勇敢地走出来,支持旅游局的工作安排,我们积极投入到抗疫第一线,劳工部部长杨莉明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同一个劳动队伍,我们会度过这次难关,变得更强大。
位于司阁士路上的皇族酒店挂出巨幅横标为抗疫一线英 雄祈祷,鼓励他们发扬新加坡精神,战胜病毒! 
当我们作为安全大使阻断病毒传播的时候,我们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商铺、每一个人的安全措施实施都不放过,严防死守,严查密查,一次一次地提醒,面对着可能的不友善、不耐烦、不配合,我们反而更耐心、更友善。
当我们推着疲惫的脚步、披着满身的汗水回家,回头望去,我们今天一天没漏掉一个犄角旮旯,我们感到欣慰,我们无怨无悔,我们期待着明天准时出行,又一次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小长征”中去。
从淡马锡到新加坡拉,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从红头巾到小红点,从国庆人们穿红体恤到疫情期间安全大使穿红色T恤,每一个名词都是对新加坡的精彩呈现。我祝愿一千年以后,新加坡依然屹立于地球繁荣富强,但愿那时人们生活的更美好更健康。那时,人们会无比自豪地回忆说,千年以前,我们的先民曾经“断足求生”,战胜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病毒危机。
每天我用我的双脚亲吻着这块土地,磨砂着她的脸颊,亲热着她的肌肤,欣赏着她娇美的躯体。我们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情感、眷恋、投入就是通过走这种最原始最淳朴的方式与日俱增,我们和这块土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荣辱与共、冷暖与共、兴衰与共,发生在这里的任何事都与我们休戚相关,我想这就是一种归属感,使命感。
我期待着给我的客人分享新加坡的抗疫故事。
图文来自:赵敏(文化旅游传播者)
相关阅读:
欲了解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 END —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
独立视角|平实报道|深度评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