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失去两位至亲,一下子陷入巨大的悲伤。
当我沉下眼睑,进一步与生活接近的时候,最近的几件小事,让我意识到在这个越来越快的电子化时代,正在老去的那些人们,他们的生存空间正越发地尴尬和逼仄。
第一件事,发生在桂林机场的安检口。
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机场要求每个旅客登机前必须各种扫码,填报行程及目的地相关信息,除了积极配合之外,任何旅客都不应有丝毫质疑。
但是对于极少坐飞机的乘客,以及一些年龄稍大的人,这就成了大问题。从桂林飞北京的时候,在登机口看到几个年纪大的朋友,拿着手机像无头苍蝇一样,越急越不知道怎么办,而安检人员又顾不上帮他们,看着他们的惶急和无助,真的特别难过。
我挨个帮助他们填写完毕,最后一个登上飞机,当时心里就想,除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是不是还可以保留些稍微原始的技术手段?
当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旅客因为没带手机,或不会使用手机而被滞留在安检口外(也可能没有报道出来),但是为年龄大的旅客预留一条特别方案,应该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
第二个场景,是在北京某派出所的出入境证件办理处。
前天去换领护照,碰到一个同样来办证的大姐。因为没有在网上办理预约,大姐遭到了办证人员的拒绝。
我帮着大姐进入预约平台,发现不能预约当天,只能第二天再来。办证人员铁面无私地说:“这是规定,我们也没有办法。”
当时除了我和这位大姐,没有第三人来办理,而再多问几句,工作人员就如钟美美模仿的卖票者,显得很不耐烦。
如果不是经常出国,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经常使用护照,更不会经常跟出入境办证处打交道。年轻人做任何事,都习惯先在网上查找攻略,知道要先预约,但是中老年朋友却未必清楚。
而预约制不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的吗?人都来到面前了,为什么不能为这些年龄稍大的朋友行个“方便”,开一条绿色通道呢?办证室没有其他人,他们并不妨碍别人办理啊。
电子化、预约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没有任何变通的教条化施行,是不是也会造成人性上的倒退?
第三个场景,是在北京朝阳医院。
我曾经在朝阳医院做过一场大手术,算得上是老病号。但是几年没来,挂号交费领化验单等等,都已经变成了自助模式;更让我吃惊的是,医院已经不能挂当天的号,不管你从多远的地方来,是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及时看医生;而预约平台上,一周以内的号都已经全部约满。
我的主治大夫感慨地说:老百姓看个病太难了!
在医院门口,我看到一个像是农村来的中年妇女在徘徊,我不知道她是因为没有手机扫码没法进入大厅,还是由于挂不上号而留滞于此,我没有勇气去上前去问她,自己默默地走开。
一天前去眼科医院看眼睛,排队测眼压时,有位盲人朋友早就坐在一边。因为是半自助模式,比他后到的人一个个测完了,都没有人看见他来帮他,直到我喊来了护士小姐,这位朋友才有机会完成这个流程。
这样的场景应该还有很多很多。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无意于去诟病电子化、预约制的推行,只是觉得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于中老年朋友太过残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父母辈包括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农业社会过来的。我们不像年轻人那样,有如此强的接受信息时代新事物的能力,能快速地学会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新工具、新技术,我们的思维是纸质的,是书信和老照片模式的。
我们已经在尽力往前赶了,却仍然难免会成为过时的人。而独生子女的时代,中老年人出门办事不可能都有年轻人陪伴,当时代快速向前更迭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们,给正在老去的人们多留一些空间。
中国同样是一个具有尊老爱幼传统的国度,但在中国信息化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却又何尝不是把老年人挡在一道道障碍之外。
未来是年轻人的,城市、公路、机场、宾馆以及山山水水,都是为健康人设计,当有一天你躺在病床上,你会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但是能不能在年轻人行走的缝隙中,给正在老去的人们和一些残障人士,留下一条稍微宽些的通道,因为我们也都会老啊!
白天不懂夜的黑,年轻人不懂老去的难。
爱尔兰诗人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在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本诗歌慢慢读,回忆你昔日眼神的温柔.......
老人们终究是要走的,世界终究会让出来。
能不能不要逼着老年人学习各种电子工具,逼着他们像年轻人那样头脑敏捷?让他们尽可能取下一部诗歌,慢慢品读,享受安静详和的晚年时光吧!
写到这里,想到最近腾讯修改了微信的推送规则:以前你订阅了几十个公众号,平台每天会按发布的时间顺序把这些公众号推送给你;可是现在将按照“星标”和“在看”的数量来优先推送,这就逼着创作者去做推广、做营销、拉读者点“星标”和“在看”.......
可我只想静静地写文章啊!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或点个“在看”吧,麻烦您了。
谭主|罗17
从前,17是只猫|后来,17还是猫
最新长篇小说|上国下国
_
微信:sjc27380562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