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中学老师的母校演讲在抖音上火了一把,点赞量超过110W,转发量也高达8W多,这位中学老师演讲的地方,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清华大学。
这位自称是一个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李老师,目前就职于人大附中,凭借伶俐的口才与浅显易学的科学语言,已经成为了科普教学的新晋“网红”。
有的人说顶级名校生教中学是孩子们的幸运,有人看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而有的人则羡慕他的职业选择。
名校生“开挂”
羡煞旁人
李老师在清华做分享时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做事认真喜欢争个对错。身边同学曾善意提醒过他:成人的世界里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利弊。道理他明白,但是却做不到。
李永乐  人大附中知名教师,北京大学双学士,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李老师去很多公司面试过,比如去索尼北京总部面试,快结束时面试官问他:
“你对工作有什么要求?”
“不加班。”
可想而知也不会有然后了。
做不到在职场上左右逢源和见风使舵让他对未来事业有些迷茫,但是他也清楚自己有哪些优势:曾经丰富的数理竞赛及辩论赛的成果与经验,积累了扎实的数理知识与表达技巧。
一番思考过后他决定回到校园,做个只需要用心精于业务的老师。
校园就是包容理想主义者的地方,不需要费劲去想那些不擅长的心思,身边是一群善恶分明情感单纯的孩子,眼前是一个把课教好的纯粹目标。
这里是能包容自己性格、发挥自己所长的最适合选择,以至于让曾经不想加班的他,也在投入教学工作后心甘情愿每天备课到12点。而利用业务时间发发科普视频竟让他意外走红,现在他的抖音每条都能有几万的点赞量。
李老师在演讲中分享的不只是清华到中学教师的经过,其实也是一个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职场探索与选择。
作为一个名校生,学校赋予了他足够高的起点和实力,有很多条路摆在他面前可以选择:
想去名企,索尼,莱曼兄弟都愿意给面试机会;玩不来职场左右逢源,喜欢单纯的校园环境,四中、景山和人大附中等都为他抛出橄榄枝,他可以在最好的选择里,挑选自己想去的。
这人生真跟“开挂”一样,求职的路上看起来一路绿灯毫不费力。
这或许就是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达到的状态吧,在梦想与现实、爱好与职业很难平衡的社会里,依然有足够多的机会,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不是不知未来会走哪一条路,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就业看升学
残酷又现实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末,清华、北大、交大等国内名校公布了2019年的毕业生就业走向。
综合各个学校的就业报告可以看到,知名民营企业、国企、党政机关单位和高校等,基本上我们日常耳熟能详的好机构几乎被名校生占满名额

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名校大学生求职的热门方向,另外像华为这样的大厂,更是几十上百的吸收名校人才。据统计华为全国共吸纳清华189人、浙大550人、交大336人、南大274人、西安交大402人....
除此之外同往年一样,名校毕业生们多会选择去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顶尖高校毕业生都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这些名校生们,拥有最好的资源和起点,数不清的好工作好机会摆在眼前可以挑选,社会的残酷在毕业生就业的这一刻暴露无遗
毕业院校很一般的孩子,需要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用巨大的努力换来拿得出手的业绩,才有可能进入那些名企大厂。
从众多个体中选优的普遍方法就是先分级。最典型直观的案例可以看国内艺考评卷,每年艺考结束后,成千上万份作品汇聚到批卷组,每一张都需要给出具体分数,这分怎么给?
老师们会把作品全部铺在地上,先根据水平归类分档,然后再档内给分,如果被分进二档,即便最后判定为二档里最好的,区间内给的最高分也不会超过一档最低分。
仔细想想读书十几年,我们实质上也是在被不断筛选分层进入相应档位再不断争取晋升,而不同档位对应不同资源,这也是社会潜在法则。
这让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看透社会本质的父母们怎能不着急?
教育焦虑
本就无解
曾经看过一篇被多个公众号转发的10W+文章叫《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下一代》,批判中国家长过于着急把压力传递给了孩子。
文章从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玲开始,谈到那些因压力过大自杀抑郁的青少年,最后告诉读者你得输得起。
作者告诉大家,斯坦福毕业的香港歌手陈美玲不给孩子安排补习也不规定时间表,用爱和鼓励把3个孩子全部送进斯坦福。
但作者不好意思告诉你,她大儿子读“带有骑马和野营”的撒切尔学校需要多少钱和关系才能进去,而美国大学喜欢招收名人子女、校友子女是潜规则,陈美玲孩子两样都占,本身录取率就高于一般人她孩子享受的资源一般人可没这条件。
作者也没有告诉你,即便是美国精英阶层,家长们也从幼儿园开始愁升学,也跟你一样在为了补习、课外活动、学校分数、学区房而焦虑,并不是中国人才这样。经过媒体渲染的成功教育经,真的要挑着听。
而那些抑郁自杀的事例必定是情况错综复杂,可能与父母说话和处事方式、孩子心理问题等诸多因素有关,却被直接定罪为就是父母对教育的焦虑惹得祸,这过于武断。
教育焦虑本就无解,之所以焦虑是源于个人内心的期望值和欲望,有谁不希望孩子过得更好?希望孩子也能像作为名校生的李老师一样“开挂”,毕业时有那么多机会可以主动挑选?
努力学习的确不是为了分数或是名校,而是为了自身提高实力,获得更好的平台、资源、人脉、发展前景,两者的结果或许殊途同归,但出发点却经常被混淆。
因此坚定初衷其实非常简单。
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在你引导和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把考虑从“这样对提高分数/升学有什么用”换成“这是否对孩子成长有利/这是否是孩子喜欢的”,会更容易作出正确选择。
合理规划期望值也是一门学问,得视情况而定懂得变通。其实遍地都是工作,只是你看不上罢了。
想要争取更多选择权,拼就对了。
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预约咨询,我们的专业顾问提供高/本/研方向的个性化申请建议和留学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