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档非工作时间的访谈节目
可能在休闲会所、茶舍清吧、健身休闲馆
我们的宗旨是——
在娱乐中探讨行业大事
在嬉笑中畅谈人生
初夏的阳光唤醒了沉睡的城市
复工复学之后
各大教育机构逐渐从“寒冬”中苏醒
……
今天,请跟随留学君的脚步
一起来到高校林立的海淀区学院南路
探访本期嘉宾——
“菁英背景提升”
创始人兼CEO
李晓龙
V
S
来自
《留学》杂志
老K
九条
首先
有请嘉宾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向上滑动阅览
李晓龙
“菁英背景提升”创始人兼CEO;
北京邮电大学邮政管理系教研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北邮-蓝店智慧物流与商业化研究联合实验室执行管理委员会主任;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十余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业经济学、互联网金融等,主讲现代经济理论、互联网金融等课程;
指导/联合培养博士生2人、硕士生8人;
担任牛津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学术委员会主席;
担任斯坦福大学举办的IEEE学术会议The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Data Science公共关系委员会主席。
菁英背景提升
菁英背景提升秉持着“Bring Research to Everyone”的企业愿景,深耕于于学术科研教育,力求于把最真实、最纯粹的科研体验带给学生。在菁英教研团队不懈努力下,将每一个课题都设计出超过60条辅导路径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
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发展出了超过300人、覆盖全学科、由国内外知名学府教授、研究员、博士后和博士构成导师辅导团队,并与超过100家留学机构达成合作,并且1v1辅导了超过4000名学生。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菁英坚守科研育人的初心,整合各方资源,助力学生实现个人追求。
菁英背景提升
满满的学术氛围~
接下来
就让我们正式进入
访谈环节——
Part 1
科研:
热爱且擅长
Q:从博士到机构创始人,这个身份转变过程是怎样的?
A: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产生了成立机构的想法。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之下,其实没有很系统的科研教育,包括论文写作、学术能力等方面。
我读了博士之后才大开眼界,发现科研教育原来是这样一套学习和成长的方式,原来有这么大的价值。我当时认为,中国学生很需要这方面的学习。
那时义务地为很多人讲授,给很多研究生的师弟师妹辅导论文。后来,我现在的合伙人提了这个想法,他说,“你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你应该把它商业化,商业化之后才能知道谁真正需要它,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将这个东西继续传递下去。
Q:为什么会进入留学市场呢?
A:
我们最初几经探索之后找到了留学市场,发现准备留学的学生是有这方面需求的,因为国外的教学体系并不是单一地用分数衡量学生,国外对这方面的训练还是比较看重的
所以我们开始尝试和留学机构做一些合作,后来就产生这样的商业形态,留学机构会推荐学生过来,我们来做科研教育。
一开始给公司定位为背景提升,也是觉得这样可能市场教育的成本更低,大家更容易理解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已经有想法把名称改叫科研教育,因为留学市场已经这么多年过去,大家都已经对这方面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Q:背景提升项目类型很多,公司还是会继续坚持科研的这个方向吗?
A:
对,就是科研。也谈不上什么坚持,因为这件事对于我来讲就是“热爱且擅长”,我喜欢做这件事情,而且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别的事情我觉得我不是特喜欢去做,可能对我来讲价值意义也没那么大。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科研领域深耕。在别人看来我们的产品没有太大变化,表面上看就在做科研论文的一对一辅导,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做了很多的创新和尝试。
目前,在科研方面我有很多方面事情可以做,在未来三年、五年的时间内,我都有特别多的事情期待着去完成。
工作讨论中的李晓龙
认真的男人最帅气~
Part 2
科研教育:
慢工细活
Q:我们了解到,您现在也在北京邮电大学执教。作为公司的CEO,您也在一直站在教学一线。为什么坚持亲自带学生?
A:
我现在带学生,从时间和投入产出来讲其实很不值得,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值得的。
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我才能知道现在的学生基础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于各种科研的东西理解力是什么样的。带了大量学生之后,经过很多实践和思考,我才能提炼出一套教研模式,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老师。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科研的训练和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把所谓的知识塞给学生,填上标准答案就可以了。
实际上,科研完全是另一套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能力其实是未来社会越来越重要的东西。
Q:公司一直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是否考虑小班教学?
A:
这些年来我们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模式,一年1000多个学生,就一对一来讲,这个量非常大,而且管理需要非常高的精细化程度。
我们有一些合作的留学机构问我们能不能做十人班,因为十人班对机构顾问来说更加省事,时间也可控,而且容量大,价格可以低一点。有的机构会告诉我们,如果做十人班,那么每年会将四位数的学生送到我们这边来。
但是我们没有选择做十人班。对我来讲,原因很简单,我们很难同时在一堂课上给十个学生锻炼科研能力。
前两个月,我们也尝试了小班教学模式,只能尝试到三个人的科研小组,还遭到了公司同事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形式不如一对一效果好。我说先尝试一下,我们看看效果能到什么程度,因为要是可行的话,我们觉得这样我们能够帮助更多学生。
Q:在三人小班的尝试过程中,为什么公司内部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呢?
A:
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已经探讨的很细。从知识层面、系统层面、管理层面和学生反馈上来看,三人小班我都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能够带来和一对一没有特别大差别的教学效果。
但是公司仍然有同事跟我探讨,他们会认为如果一对一的话,这个学生不论什么水平,他都会很勇敢地去和老师沟通,他可能水平很差,但是他觉得也没有别的同学可以参考,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向老师提出来。
但是三人小组会面临一些问题,可能你是小组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那你可能会不好意思提出你的想法,可能会被带着走。你会觉得他们俩那么牛,自己的这个想法会比较幼稚。学生出现这样的感觉,实际上就不便于沟通了,就没办法达到最大化的成长。
我已经从教研方面给出了特别好的设计了,但是我们教育团队仍然给我提出这个质疑,这就是情绪管理层面的质疑,没办法完美地实现一对一情绪管理的目的。
Q:科研活动是一项慢工细活,是否会有一些学生产生中途放弃的想法?您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样的问题?
A:
我对教学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考核指标,就是学生的完成度。我要保证我们一年有99%以上的学生把项目做透。有些学生在报名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开始做之后感觉自己不行,根本坚持不下去。时间久了,有些学生会主动提出来不想做了,也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好意思说而一直拖下去。
其实从商业角度来说,这对我们没有任何损害,因为学生照样把该交的钱都交了。但是我认为这样对学生自身的损害是很大的。他会感觉到自己交了钱,老师一对一辅导,还是没把这件事做成,那也许这辈子再也做不成这件事了。
这也是我们做教研要去优化的东西,就是让学生都能够特别好地顺畅地把这个训练做完。
Part3
教学宝典
Q:据说公司有一部很详细的“教学宝典”?能否对此做一些介绍?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本“宝典”?
A:
我们有一本辅导教学的宝典,叫宝典特别“土”,但其实确实是宝典,这个宝典包含了每一个学生有可能会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我一直认为,老师在未来除了是传播知识者,更多的是情绪工作者,他要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去热爱学习的东西,这是非常关键的。
这份宝典其实在做情绪工作者的内容,我们会把每个学生可能会问的每一个问题给老师解构的非常清楚: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他面对这样的情况,背后可能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就像你小时候给老师说自己昨天生病了,其实也并不代表真的生病了,只是可能你没写作业。你可能给老师说这道题不会,但是很可能因为你粗心做错了。
我觉得学生这么说,背后会有他的情绪和内涵所在。我们的宝典里会按分类去解构每一个学生面临的情况,以及他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关怀和关注。
我们的科研教育一方面就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我希望学生做完这个项目之后,不要感到又没收获又不快乐,对科研失去兴趣。希望他们能够觉得我们只是抛砖引玉之人,他们会觉得师父领进门,科研真的有意思,以后想要更多地参与科研,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吧。
Q:通过做科研项目,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最根本能获得的其实是思辨能力、学术素质,还有对于这方面的兴趣和热爱
现在的背景提升项目都在强调推荐信、论文、科研报告等等,当然我们也一样。但这些东西本质上也就是市场信号,说明了国外的教授确实看重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实际上,这些能力和素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在教授进行筛选的时候,会通过一些成果来判断。
但是我觉得这些成果不是永恒的。我们的市场端和渠道端常常会有一些反馈说,别的机构那样做,也能有推荐信。
但是我认为,这个东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别人会通过学生的成果判断这个学生的能力,而如果最终别人发现通过这个表象的东西判断不出本质的时候,一定会通过别的途径判断来判断学生的本质。我们一直希望把最本质的东西给到学生,因为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Q:这次疫情对公司运营和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A:
在疫情期间,我们教学的舒畅度其实更好,因为学生哪都去不了,天天在家隔离,没办法出去玩了,只能好好上课学习。
在业务方面我们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整体来讲,还是一直比较快的增长,今年增速会稍微慢一点,但是我觉得还好,我们之前定的目标现在来看也是能达到的。而且我觉得这段时间还让我们更有危机意识,倒逼着我们尝试了很多新的东西和很多新的市场。
《留学》采访进行时
Part 4
观点与建议
行业吐槽
Q:目前科研教育类机构数量很多,有些机构的项目质量也受到了质疑。对此您如何看待?
A:
现在确实有很多科研教育机构,外行人看热闹,看不到里面的东西。其实我们对这方面很清楚。有些机构会请一些title很大的国外教授,实际上这些教授也就是把他上课的内容照搬了过来。学生听完课之后出一篇论文就算做科研了。
因为学生和家长不了解,所以会受到欺骗。其实这种形式下,学生并不能获得真正科研带来的东西。
因为我是做科研的,我是知道科研是什么东西,而且我知道科研能带来什么东西。我们一直以来在商业上、财务方面没有很大压力,我们因为没有拿融资,自负盈亏,所以我觉得这个底线能达到的话,我还是更希望做一些更对的东西。
Q:现在有些家长和学生会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以结果为导向看待背景提升项目,为了参加而参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A:
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影响是时间跨度非常长的,但是商业的东西是很短的。
像我们项目可能周期三个月,如果从商业来讲,我们的交易这三个月后就结束了。但是作为老师来讲,你跟学生的关系其实是更长远的。
我尽量平衡好这两个关系,商业上满足公司的运营;但是从教学层面,我不希望学生到了未来某一天他觉得原来李老师当时坑了我,蒙了我。
学生现在可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来做这件事,但是我希望十年之后他会发现当时做这件事情真的是有价值的,有帮助的。
现在其实学生大部分就是抱着功利的目的来报名,但是我觉得挺好的,没关系,你现在可能出于功利的目的来,但是你到未来你会发现它真正的价值。
Q:现在的背景提升项目很多,您对学生挑选项目方面有哪些建议?
A:
在科研层面,有两点是跟上课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是一个科研小白最需要去记住的东西。
 第一点就是,对于做科研来讲,最对的方法就是不断试错。寻找标准答案的那种方式,其实不是科研。
第二点就是要在局部中把握全局。你可能做事情很局部,用一个工具去处理一个东西,但是你要能知道这个事情的起承转合是什么样的,它的社会价值或者是现实意义是什么样的,学者们在这方面在做什么样的推进,你做这个事情在学界的价值是什么样的。
对于项目来讲,选择一个项目,重要的是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在过程中是便于沟通的。前面两点说的一个是试错,一个是这种局部中把握全局,其实它的来源都在于沟通,不断的沟通。
科研本身一定是双向高频沟通,最后才能创造出的价值和成长。如果说只有一点,让你最简单地去判断一个科研项目到底好不好,到底能不能带来成长,你就看它是否便于沟通,我觉得这是最黄金的一个指标。
留学三缺一,碰一个

记者:九条
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刘薇禛平
·END·
扫描二维码
订阅杂志
微信号:liuxuezazhi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