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某城市。
表面上看,它跟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人们每天如常上班、下班、吃饭、聊天、睡觉…
但它在某一个方面,成绩非常突出,那就是,特别“安全”。
在其他城市每天都有车祸、抢劫、命案发生时,这座城市,5年以来,只有4起案件上报,这里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甚至这里的刑侦系统,由于案件发生得太少,15年前就解散了,原本在职的30万刑警,现在仅剩三百多个,很多人从没出过警,唯一的训练,就是给人铐手铐…
这座城市二十多年前,还是一片混乱,但是现在,安全得惹人羡慕,周边不少居民,不惜一切代价,都想搬进来这里住…
城市的巨变,都源于一个神秘试验:市政府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配了一台蚊子般大小的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自带摄像头,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心跳呼吸,在发生异常时,即时采取措施:
比如,有人拿起锐器时,它立刻自动评估,这人是否有暴力倾向…
当检测到烟雾浓度过高时,它立刻评估是否有火灾发生…
总之,发生一切可能的危险事件,都逃不过无人机的眼睛。
无人机飞在每个人头上几米之处,24小时监控,甚至在睡觉,洗澡、啪啪啪的时候…
而所有的监控数据,都会上传到一个叫“全知”的系统里。
当然,这么多的隐私数据,人们最担心的就是,万一泄露了怎么办。
这也使得无人机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金钱做安保工作,储存数据的主电脑受到超级保护,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自从试验实施以来,这里的治安明显好转,这里的人更文明了…试验似乎非常成功…
然而,就在这个“无比安全”的城市里,一桩惨案,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一名男子在家中被杀,背部中枪,一枪毙命…
匪夷所思的是,一向全知全能的无人机,居然在这种时候,失灵了:没有报警,没有求救,甚至没有显示一点点的异常,它依然在死者头上,“坚守职责”…

第一个发现死者的,是他的女儿妮娜。
妮娜立刻报警,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反馈:女士,你所在的区域,系统并未上报任何犯罪行为…
好不容易联系到活人来现场调查,可这个人毫无办案经验,居然反问妮娜:你父亲有没有自杀的可能?
从出生开始就戴着无人机的妮娜,从来没想过,原来一旦无人机出了问题,城市的“安全”不堪一击。只要无人机没有上报,血淋淋的死亡,就可以当没有发生过…
正当妮娜深感绝望之时,市长的私人助理,找到了她。
市长助理其实早就对无人机不满了,她对妮娜说:无人机看似保护所有人的安全,实际上只是一桩买卖…无人机公司只关心钱,根本不会承认系统出了问题,更不会去调查死因…
但没有一个安保系统是完美的…
于是,走投无路的妮娜决定铤而走险:和市长助理里应外合,利用去无人机公司实习的机会,趁机入侵主电脑,偷取视频,查清真相…
这部险象迭生,每集都在危险边缘试探的片《全知》,于2020年1月首播,被称为“巴西版黑镜”“网飞又一反乌托邦力作”,甚至只出了第一季,已经让不少人开始期待第二季了…
网友评论道:一口气刷下来,头皮发麻,细思极恐,看完之后,有种无人机也在我背后的感觉…
剧集虚拟了一座未来城市,监控在这里,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其他城市每天都发生抢劫杀人等案件,这座城市,格外安全…
比如,当它检测到施暴者即将发生物理攻击时,会打入镇定剂,施暴者立刻倒下,而这种镇定剂的效用只持续三分钟,无任何副作用…
而多少惨案,如果有这宝贵的三分钟,将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无人机的监控下,这个城市里,犯罪成本大大提高…
但从小出生在无人机监控下的人们,却在某些地方异于常人:
看似端庄的女高管,在一次实习生考试中,一听到可以扮演与实习生“对骂”的人,相当兴奋,脱下高跟鞋,摩拳擦掌…
扮演时,她非常投入,仿佛骂人这件事,能带给她特别的愉悦感…

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男高管,每周同一个时间出城,到没有无人机的城市里,带上手套,把路边陌生的流浪汉痛打一顿…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怪异的行为?
因为在无人机的监视下,骂人、打人都可能被无人机定义为犯罪行为。即使是小时候在幼儿园与同学打闹,都会被记录在案…
因此,所有人不得不随时随地隐藏起负能量,就算心里骂了一万句“草泥马”,也不能表露在外…
但越是禁忌,心里越是渴望,一有机会,他们就报复性的发泄…
在这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耐人寻味了:
有了无人机的监视,这里的人,就被强行分为两种:犯过罪的人,和没犯过罪的人。
比如妮娜的哥哥,因为小时候在厕所里放鞭炮吓唬人,就被认定是有前科的人,他甚至会因此找不到工作…
而一向能隐藏好情绪,乖巧听话的妮娜,就能被人盛赞:你真是一个全无污点的人…
但我们正常人都知道,人无完人,一个人看起来毫无缺点,很可能是他善于伪装。无人机的评价机制,其实极不可靠…
更细思极恐的是,有人甚至已经学会了如何钻无人机的空子。
比如,片中有一个男人,常年对妻子语言暴力,而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深知,这无人机,只能识别肢体暴力,识别不了语言暴力…
这部剧,看似是一部脑洞剧,但又有很多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
比如,剧中人物连洗澡都要被无人机监控,看起来夸张,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网上购物软件可以知道,我们用了什么牌子的沐浴露、洗发水、浴巾、内衣内裤…
智能家具,可以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洗澡,甚至洗澡喜欢听什么音乐…
一切,似乎只差把这些数据,组合为一张图片了…
这和实实在在“被监控”,又有多大差别?只是我们的“监控”,不在外部的摄像头,而在小小的手机里…
比如,剧中的人对无人机系统深信不疑,他们根本不怀疑,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和利用,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 “无条件”地相信各种app的“用户隐私条款”…
比如,人们相信无人机可以有效监督人的行为,犯罪可以有效被遏制,但事实上,这也会到导致人的异化,甚至有人会钻空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有的学校在教室安装摄像头,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还有一些儿童手表,有监听的功能,但是这样,就真的可以“管住孩子”了吗?
科技,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容易“盲目相信”?
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与外界的摩擦越来越小:不用担心看到自己不想看的内容,我们手机里看到的听到的,也许是经过大数据精准算出并投放的“我喜欢”的内容,但久而久之,我们似乎也逐渐相信,这就是我们喜欢的…
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一些本该有的怀疑与思考…
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最近几十年社会的推动,主要来源于带有偶发性的技术的推动,比如微信、支付宝等的普及,而非社会内部结构的推动…
那么,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技术的推动,让人们生活更加舒适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思考、怀疑的能力?
监控,乃至监控背后的科技,到底是让我们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们站在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脑洞剧中的“脑洞”,也许就是现实中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细思极恐,点个“在看”压压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