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适逢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 “基石奖” 正式启动。
“基石奖”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及夫人董建瑾女士,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及夫人沈玥女士联合发起,科学新媒体 “知识分子” 主办、智识学研社协办。基石奖首期募集资金100万元,分别由饶毅、董建瑾夫妇和王立铭、沈玥夫妇各捐赠50万元。
“基石奖” 旨在奖励那些透过公共媒介开展科学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传播、教育、培训,并对相关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民间机构。
今天,我们分享“基石奖”发起人、捐赠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关于发起 “基石奖” 的初衷以及他对该奖项未来的描绘。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和医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与此同时,高度的专业化也导致了认知的高门槛,很容易会让大众对此产生疏离感,甚至是偏见和恐惧——这个很正常,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心生恐惧是挺自然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和医学的公共传播,本质上就是科学和医学共同体和普通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和医学工作,共同创造未来的人类文明。这已经不光是一两个人的业余爱好,而更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和医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是我们这个群体服务社会、服务人类世界的社会责任。
我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一直对科学的公共传播事业有自己的兴趣,也很希望能够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同道者担负起这个责任。恰好这次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和医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需求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的一个关于病毒科学的知识付费项目刚好有一些收入。那我想,也许这是一个契机,用这笔钱做一点促进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的工作,也是得偿所愿。
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我的老师饶毅先生和夫人董建瑾女士的支持,以及《知识分子》的支持,我们一同在很短的时间内搭建了这个奖的“平台”,希望从这一点星星之火出发,能够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医生们以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投身到公共传播的事业当中。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就看到有很多专业人士,以不同的方式普及知识,引导舆论,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这些工作都属于基石奖关注的对象。
在我们的设想中,基石奖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首先,它奖励的是那些满足了社会公众真正的需求,对他们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工作。希望获奖者的工作,能够打破知识的专业壁垒,吸引大众对科学和医学的兴趣,或者解决了他们面临的切身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指导和帮助。换句话说,我们在意的是,传播者在传播科学和医学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做到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做好桥梁,中介,和灯塔的作用。
其次,基石奖对科学和医学传播的方式方法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鼓励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普及和灌输,也不是单向的说教和传播,而是平等的对话,是传播过程中有强烈的社会共鸣。我们希望这样的传播工作,能够让科学和医学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思维方式,凝聚起更多的社会共识。
在我眼里,基石奖的获奖人应该是一群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学习和训练,同时也掌握和公众的沟通技巧的人;
他们应该也是对科学和医学专业有敬畏之心,但是在大众需要指引和解惑的时候会勇敢地挺身而出的人;
他们可以是科学家、医生、也可以是专业的传播者和教育工作者。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具备专门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训练,同时对全人类和人类的未来有深切关怀的人。
基石奖在当下可以说还只是星星之火,是我们这一小群人对科学和医学传播事业一点点支持和鼓励。但是毫无疑问,这项事业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把他当成科学和医学共同体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去看待。我当然会特别期待它这一点火苗,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让更多人参与这份事业当中,让他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成为彻夜明亮的灯塔,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世界,照亮未来。
(王立铭于5月30日)
制版编辑|皮皮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