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好伤心啊。
楼主一直在追的《非正式会谈》第六季,官方突然宣布存货已经用完,昨晚播的就是本季正片最后一期了,5555555。
这是一档长寿的谈话类节目,15年开播第一季,到现在已经走到第六季了。
这也是一档高质量的综艺节目,六季豆瓣评分,最低8.8分,最高9.6分
在小破站(B站)上,总体评分甚至高达9.8分。一起来感受一下B站的热情:
节目以方桌会谈的形式,每期请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小鲜肉,就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再加上会长大左、副会长杨迪、书记官陈超,秘书长陈铭和熊浩,节目整体给人感觉形式轻松内容深刻
而随着昨晚第八期的上线,也意味着《非正式会谈》第六季的正片部分到此结束了。
这一季,一如既往保持了高水准,给我们普及了很多互联网新词汇,如断网式孤独、自杀式单身、陪伴式啃老。
也贡献了很多精彩发言:
谈到熊孩子在公众场所哭闹,“大家介意的不是孩子的哭闹,而是父母的管教。我们真正介意的是这对父母,是否会为了公众场所的宁静做出该有的努力。”
谈到财富,“财富在成就你很多选择的时候,也在限制你的选择。”
谈到社交网络,“虚拟世界让交友变得廉价;社交网络让自己变得更孤单。”
……
但如果要说最喜欢这个节目的点,当然还是这些中文说得很溜、来自世界各国的宝藏男孩
既能聊《红楼梦》《三国演义》;又会追《凤求凰》《魔道祖师》;甚至还能跟你讲讲中文语法里的主谓宾、定状补。
妈呀,你们真的是从外国来的吗?我都有点自惭形秽了。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介绍各自国家的特色,向观众“开启世界的大门”
有一期介绍各国菜市场,缅甸最让我印象深刻。缅甸的菜市场,只有死鱼没有活鱼,满街臭鱼烂虾不稀奇。因为缅甸是一个信佛的国家,没有人敢买活蹦乱跳的新鲜鱼回去自己宰杀。死鱼臭鱼,反而成了刚需。
有一期讲各国人会被激怒的事,意大利人有话要说。原来,我们外卖经常点的菠萝披萨、榴莲披萨,对意大利人来说,简直是对披萨的侮辱。“披萨就是披萨,怎么能放菠萝、榴莲、番茄酱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
另外,各个国家之间,也会互相比较和计较,譬如缅甸人绝对不能接受自己被泰国人比下去;俄罗斯听到“美国人赢得二战”这句话会很生气;而阿根廷人则对美国人说的很多话都很生气……
哈哈哈哈~看他们互相伤害,简直太欢乐了。
节目组把这些成长于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聚在一起,探讨社会议题。毫无疑问,视角更多元,观点碰撞也更丰富。
有一期谈论知识焦虑的话题。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2003个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7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知识焦虑的问题。
它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1、经常买书,但是一本都没看完。
2、经常把觉得有用的链接放进收藏夹,但是很少打开看。
3、看到别人学习打卡,就开始焦虑。
4、在朋友圈看到自己不太了解的新闻刷屏,马上开始百度,他到底做了什么。
……
哎,这说的不就是我本人嘛,每天刷手机六七个小时,不刷就心慌,担心自己跟这个社会脱节了;可越刷越疲惫,似乎也并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被焦虑裹挟,压力超大。
节目中,各国小哥开始支招:
有人破罐子破摔:“我尝试过很多次打开书本,真的坚持不下去,我现在已经想开了,我就是不喜欢看书。”(来自阿根廷的功必扬)
有人拉同伴下水:“上大学时,我看不进去书的时候,就去好朋友阿里的房间跟他聊天,这样我不看书,他也没法看书,我就……不焦虑了。”(来自泰国的天乐)
有人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学习:“我现在只追求,为我职业有用的知识。人生很短,没有办法什么都去懂。”(来自缅甸的Oo
其中Oo的话有戳中我,在有需要的时候去学习,能减轻压力。只是每次以功利的心态去获取知识时,总会让我觉得有点羞愧、不自在。
结果明明当下最需要的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好ppt》,到了某东下单的时候,总要再带几本博尔赫斯文选、白先勇小说之类的书才心安,可买回来,也并没有时间去看,最终只能堆在书架上接灰尘。
但最后,在听完嘉宾熊浩老师的归纳总结,我的那点小纠结被抚平了:“有很多人他的功利心,是对他现状的一种改变的渴望,他想多挣一点钱,这有什么问题?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很高的道德制高点上,说不可以,你就是应该去学习艺术,我觉得这种价值观太残忍了。”
还有一期,是从公司团建聊到社交恐惧
书记官提案:“公司总在下班后搞团建,我可以不参加吗?”
11个人,5人投赞同票,6人投反对票。
缅甸Oo本身是公司boss,他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投了反对票:“公司产品是一环接一环的,各部门同事相互熟悉,才能做好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搞团建社交是必要的。而且相比于周末还要花时间给公司,下班后团建不是好更多。”
泰国的天乐从员工的角度投了赞同票:“工作已经把自己卖给老板了,下班了为什么不可以好好休息。参加团建老板又不给钱。Time is money。”
美国小哥从克服恐惧、提升自己的角度,投了反对票:“我们要跟周边人处好关系,这对于我们是有好处的。”
但这一腔上进的心立马被日本小哥泼冷水了:“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很喜欢在下班后去居酒屋聊天喝酒,但最近风向开始变了。不参加下班后的居酒屋活动,或许不能提升自己,无法快速升职加薪,可是他们统统都不在意,自我感受最重要。”
总之,各有各的道理,节目组也没有强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从我个人角度,我并不喜欢下班后的团建,白天工作已经很累了,下了班还要社交,想想都可怕。
相信不少人也有同感,除了不想团建,我们远远看到认识的人会想绕路;讨厌在人群中自我介绍;不得不参加的聚餐,也绞尽脑汁想借口只为了早点走……我们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的标签,蜷缩于自己的小天地。
▲打开百度搜索一下,跟“社交恐惧症”相关的词条约有3400万个。
但真的达到“恐惧”的程度了吗?节目中,熊浩老师有一点说得很好:“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或许可以去界定,但在日常话语中用这个词,我觉得太重了。‘恐惧’这个词,就像一堵墙,隔开了我们与世界交互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换一些更弹性的词来暗示自己,比如‘我不擅长’,那么意味着你可以去训练;‘我不喜欢’,意味着你可以去选择。但若是用‘恐惧’,等于是在告诉自己,我不适合与人交流,就没有一点儿改进的空间了。”
是啊,有时候换个词,对自己就是完全不同的暗示。
我们看过很多辩论类节目,大多要争出个输赢、辩出个高下。相比之下,《非正式会谈》另类太多,从不急于下结论、有些甚至到谈话结束也不会给出定性。
这种佛系的做法,也让整档节目显得轻松、温和,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小鲜肉侃大山,配合B站的弹幕,能承包我一天的欢乐份额。
就算有时要抛出观点给观众,节目也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形式来展开。这一季中,有一期是聊“公共场所被人打扰了怎么办?”,节目设置了三个议题:
a、餐厅遇上婴儿哭闹,要不要站出来批评父母?
b、你最讨厌别人在公众场所做什么事情?
c、飞机上有乘客亲人离世,飞机可不可以为了一个人调头回去?
会长大左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但直到最后,才不紧不慢抛出结论,这三个议题其实是个连环测试,大多数人可以忍受餐厅里婴儿哭闹,对束手无策的父母表达同情,但可能无法接受飞机为了某个乘客调头回去。因为当他人侵犯自己权益的程度比较低时,我们往往容易释放自己的同理心;而随着程度提高,我们的同理心也在减弱。
还有一期,讲到“成年人崩溃的瞬间”,提到了一个词:“假装”
有人明明手头拮据,但在亲人面前还是假装不差钱;有人已经身心俱疲,领导电话一来,还是要假装动力十足;有人对某事分明很介意,却总是假装没事儿;还有人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却一直假装自己很好……社畜不分年龄国界,大家都有过靠假装强撑着,不让崩溃到来的经历。
会长没有表态,而是说出了下面一番话:“有时候,崩溃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就像一个解压阀,让情感宣泄出来。而崩溃也并非弱者的体现,有时候更能证明是生活的勇者。”
听完暖到想哭。而搞笑又走心,也正是这个节目的特质。
杨迪妈妈来代班那期,节目组也请了几位外国小哥的妈妈来到现场,有个妈妈说起自己,曾经因为被家暴离婚,苦过也哭过。但现在挺过来了,儿子还带着她上了电视,给她人生又画了一道彩虹。
看完泪目啊。这些给我们输送快乐的小哥,背后也有过累累伤痕,只是他们选择笑着面对世界。
一群异国小哥,一张方桌,加上几个主席团成员天南海北地聊,在当下以选秀、竞技为主流的综艺节目里,《非正式会谈》实在是太特别的存在。
但也正是这种质朴的气质,这么多季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过的精神核心,吸引着大家一季季追下去,并且甘当“自来水”,向周围人安利。
就像我们常说的,热度或许可以,口碑却不是钱能堆出来的,用心的节目最终会被看见并获得尊重。
ps,B站可以看。
pps,受疫情影响,外国小哥们没法回中国录影,这一季的正片就到此结束了。但好消息是,节目后续会以卧谈形式继续陪伴大家,爱非们依然还有盼头。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