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邓新明教授近期进行了一场为时4天的关于“大疫之下,企业如何借转型化危为机”的主题的调查,共有581家企业参与,调查内容包括疫情冲击下企业家的商业认知、转型态度、转型动力、转型模式、转型能力与阻力,以及转型的实施效果等。
该调研将发布系列报告,本文是第四篇,主要探讨在危机冲击下的企业战略模型选择。(第一篇请戳>>多数企业在遭遇危机后,还是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第二篇请戳>>调查了581家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了企业是如何决定转型的;第三篇请戳>>危机之下的转型策略,暴露了企业的认知高度
撰 文 | 邓新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工商管理系副系主任
邱雯韵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 编 |  司 欢
本文中,我们重点探讨了不同转型能力对企业是否转型与转型态度的影响,先看结论与启示:
  1. 转型能力越强,企业在经历冲击之后进行战略转型的可能性越高。这主要是因为较强的转型能力给予企业的转型“底气”与“保障”较足。因此,企业应注重转型能力的建设,并将战略转型作为应对外界环境冲击的重要策略之一。
  2. 企业战略转型中有一种反初衷的逻辑,即转型能力越强的企业,越会陷入前瞻性不足的“怪圈”。企业应在保持并提升自身转型能力的同时树立“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实施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同时,企业应考虑适当提高战略的弹性,如制定“Plan B”方案,或提高公司战略面对环境时的敏感度等。
  3. 技术资源较匮乏与一般的企业数量接近企业总数的50%,企业在战略转型中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因为技术已经成为它们转型道路上的“绊脚石”。
  4. 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转型决策的科学性程度,它能够为企业新战略的执行提供智力支持。因此,企业要学会科学地获取、分析与运用各种信息。
  5. 较为开放的组织文化能够助力企业的战略转型。企业应当注重培育健康、开放的组织文化。此外,企业还应当注重提高内部沟通效率,如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等。
  6. 若企业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其往往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有效保障战略转型的落地。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如灵活运用ERP系统等。
  7. 政企关系较好的企业容易陷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处境。企业应在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实施更为主动的战略转型。
01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转型窘境
俗话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历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渡劫”,不少企业开始思考转型之路,但是鉴于在战略调整、信息处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不少企业都陷入了“想转而不能转”的尴尬境地。本次调查的581家企业中,有77.20%的企业在主观上愿意进行战略转型,然而却只有54.92%真正实施了转型。这22.28%的缺口反映了企业转型意愿与转型能力之间的显著差距。
总体来说,促使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转型的动力和能力(图1)。转型动力主要包括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转型能力主要是指能够保障企业战略转型顺利实施的众多技能,这些资源将为企业新战略、新方法的执行与贯彻提供保障与支持。国外学者弗兰斯指出,转型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转型能力越高,其实施转型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图1 企业战略转型的综合因素:动力与能力
02
组织能力越强,越偏向危机性转型
在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之下,企业会产生进行战略转型的动机,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转型能力,才能够克服种种约束,将战略转型顺利实施下去。进一步来说,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从当前的战略和历史行为中“解放”出来,摆脱原来的那一套体系,将新方法、新思想坚定地推行下去。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战略弹性、战略认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战略弹性
国外学者纳德凯尼与纳拉亚兰提出,“战略弹性”是企业通过改变战略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若企业能够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则拥有较高的战略弹性。本次调查中,66.09%的企业拥有较强的战略弹性,只有9.98%的企业表现出战略弹性较弱。同时,我们发现(表1),战略弹性较强的企业进行前瞻性转型的比例仅为13.28%,远远低于危机性转型(67.71%)。而战略弹性较弱的企业,前瞻性转型的比例高达55.17%。究其原因,战略弹性较强的企业在面对环境冲击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强的“战略自信”,偏好于在环境发生变化后才开始进行转型;而战略弹性较弱的企业似乎了解自己的“不足”,所以表现出更强的前瞻性认知。否则,较弱的战略弹性,再加上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认知,企业必然要被市场淘汰。
表1 战略弹性与企业转型态度
战略认知能力
企业的战略认知能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趋势作出判断并设定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通过对环境机会与威胁、企业优势与劣势变化的综合性判断,对企业的目标体系进行调整。受访企业中,战略认知能力较强的企业占比高达72.29%,说明大部分企业能够做到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找到一个目标,并规划好实现路径。
企业的战略认知能力与其转型态度也有着密切关联。调查发现(表2),战略认知能力较强的企业在疫情后实施危机性转型的占比(65.48%)高于战略认知能力较弱的企业(46.34%)。这主要是因为,较强的战略认知能力能够使企业对环境的实时变化有更好的把握,从而使企业在应对环境突变时表现得更为沉稳;而战略认知能力较弱的企业由于对环境激变的应对能力更低,往往需要“笨鸟先飞”,在环境已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前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转型。
表2 战略认知能力与企业转型态度
资源配置能力
企业拥有丰裕的资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果配置不当,企业也可能陷入“打烂一手好牌”的尴尬境地。低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可能导致新的战略目标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持,最终企业的转型达不到预计效果,甚至失败。相反,若企业拥有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则能够“物尽其用”,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的战略转型。调查中,72.46%的受访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较强,18.76%受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一般,8.78%受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较弱。我们发现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企业中在危机之后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比重是最高的,达到55.82%,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越强,则实施转型的可能性越高。
进一步我们还发现(表3),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危机性转型的占比(66.98%)比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的企业(56.86%)要高,而后者进行前瞻性转型(27.45%)的可能性又比前者(12.11%)大。这说明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给企业运营带来了一种高效率,可以确保企业在环境变化之时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容的战略部署,其转型时点与环境变化时点之间的时间差也会大大缩小。而对于资源配置能力较差的企业来说,若在环境变化已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后才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则它极有可能会措手不及,战略转型也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表3 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转型态度
信息处理能力
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战略转型决策的科学性程度,它能够为企业新战略的执行提供智力支持,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以及信息运用能力。调查发现,73.15%的受访企业信息处理能力较强,20.65%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一般,6.20%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
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会影响其进行战略转型的态度。如表4所示,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此次疫情之后进行危机性转型的比例(66.59%)远高于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企业(36.11%);而前者进行前瞻性转型的比例(12.71%)低于后者(38.89%)。这主要是因为,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使企业战略决策的“齿轮”运转得更快,因此这些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的转型大部分都属于应对环境突变的危机性转型;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企业需要在环境变化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前就提早“消化”好转型所需的各种信息。
表4 信息处理能力与企业转型态度
03
资源能力强,也需谨防“温水煮青蛙”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不仅需要能够帮助企业摆脱约束的组织能力,而且还需要较为丰富的组织资源,以保障其新战略、新方法的执行与贯彻。不少学者都指出,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会影响战略转型的最终成果。具体来说,战略转型所需要的组织资源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组织文化、政企关系以及沟通效率等。
技术资源
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持,只有依托高效率、高价值的技术开发和运用,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远的发展优势。调查发现,53.01%企业的技术资源较丰富,19.62%技术资源一般,27.37%技术资源较匮乏。与企业其他的转型能力相比,技术资源较匮乏的企业的占比相当高。同时,如表5所示,技术资源较丰富的企业在危机之后进行战略转型的比例均高于技术资源一般和技术资源较匮乏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如果企业不具备战略转型所要求的技术资源,其顺利完成转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表5 技术资源与企业转型
组织文化
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组织文化环境中,组织成员往往对变革抱有欢迎的态度,至少不会对变化强加抵制;此外,开放文化下的企业管理人员对战略转型的包容程度更高,这会使得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更为顺利。我们发现,74.70%受访企业的企业文化较为开放,9.81%受访企业的企业文化较为保守。
更进一步来看(表6),组织文化较为开放的企业进行危机性转型的比例(66.13%)远高于前瞻性转型(11.98%);而组织文化较为保守的企业两种转型的差距不明显。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组织文化越开放,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阻力越小,其在“危机关头”才开始转型的“底气”也越足,最终进行危机性转型的可能性更大。
表6 组织文化与企业转型态度
政企关系
我国作为转型的经济体制,改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也有必要。政府能够在多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影响,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广PPP项目模式、发放政府补贴、帮助民企走出国门(例如华为)等。因此,优秀企业要一只眼盯着“市场”,另一只眼要盯着“市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90.17%)认为政企关系很重要,说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比较重视培养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普遍性的政企意识十分可贵。

接下来,调查发现,政企关系较好的企业在经历此次疫情之后进行转型的比例(54.84%)低于政企关系较差的企业(58.33%),这主要是因为,政企关系较好的企业容易陷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处境,即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渐渐丧失了危机感和警惕性,面对环境变化时较少选择实施战略转型。此外,政企关系与企业转型态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政企关系较好的企业与政企关系较差的企业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危机性转型。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良好的政企关系给予了企业强烈的“安全感”,使得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不太会为眼前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担忧,因此它们更倾向于在时点更晚、事态更严重时才进行战略转型。
表8 政企关系与企业转型态度
沟通效率
国外学者海蒂等人在对企业战略转型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首要障碍就是内部沟通的障碍。具体来说,沟通方式与沟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上下达成“战略共识”的程度,并最终影响企业转型的实施效果。受访企业中,82.44%的企业的沟通效率较高,10.84%的企业的沟通效率一般,6.71%的企业的沟通效率较低。
接下来,调查结果发现(表9),沟通效率越高,企业进行危机性转型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当现实中的环境发生突变时,沟通效率较高的企业能够轻松地将新的战略部署传达至各个层级,并保证各级员工的充分理解,如此一来,具有公开友好的沟通氛围、较高的沟通效率的企业,在环境变化已对其造成不利影响时再着手开展战略转型也完全来得及。
表9 沟通效率与企业转型态度
致谢:本文得到“柯力管理•新冠疫情系列”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资助编号:Klgl20206);感谢研究助理李世艳、刘亮与高岩在问卷发放、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相关推荐 
—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