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城建集团
作者:宋伟莎 刘时新 曹馨月
5月17日上午, 经过现场评审专家认真细致地考评,国家速滑馆工程以148.5分这一2019年度最高分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现场评审。
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是由国家住建部委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设立的钢结构行业最高工程大奖,其从中国钢结构金奖获奖工程中选出,年度最多不超过3个项目。此次评审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家速滑馆工程设计新颖,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不仅体现了北京城建集团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是行业标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前都是使用进口索,使用国产索还得担风险,何必呢?”“国外供应商追着向你卖索,干嘛不买现成的,费这么大劲呢?”……2018年1月,当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久林提出在国家速滑馆(以下简称速滑馆)索网施工中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的主张时,外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在他们看来,使用国产高钒密闭索风险大且非必要:国产高钒密闭索从未在建筑领域应用过,更何况是要应用到速滑馆这一重大工程中;2005年建设“鸟巢”时,北京城建集团项目团队与钢材厂家联合攻关催生国产Q460钢材是别无选择的“背水一战”,而建设“冰丝带”本可以选择购买进口索这一捷径,项目团队却选择了一条“自找麻烦”的坎途。
此前,国内工程建设中应用的高钒密闭索长期依赖进口,如果继续沿用国外技术,风险低且压力小,但进口索价格居高不下,还会因加工、通关等导致供货时间不可控,进口索的应用可谓受制于人。而国产高钒密闭索此前在矿山、缆车等领域已有应用,只是在建筑领域尚未有应用案例,这也说明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是有一定技术储备、在短时间内实现国产化是有希望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花高价购买进口索呢?要是大家都这样的话,国内高端材料产业还怎么发展呢?“生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有技术储备,缺的是验证国产索可行性的载体,就看谁肯迈出第一步。”在李久林看来,生逢伟大时代,能够建设伟大工程,就得扛起责任、担起风险,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情怀的驱使下,李久林和团队拿出当年攻克“鸟巢”国产Q460钢材时的气魄,把国内能够生产高钒密闭索的顶级厂家全部考察了个遍。在对国产高钒密闭索应用历史、技术能力等进行摸底过程中发现,随着国内加工高钒密闭索的渐进发展,只要能做出索体外层的Z型钢丝,就能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的瓶颈了。
把准痛点,精准出击。优化Z型钢丝拉丝技术指标、攻关拉丝模具……项目团队与河北巨力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仅用3个月便突破核心瓶颈,研制出第一根试制索。对试制索开展弹性模量试验、静载破断试验、索夹滑移试验、Z型钢丝特性相关试验等,还专门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对钢索加工的每道工序进行平行检验,验证了国产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控制索体成型质量,在进行钢索加工时,项目部派专人驻厂,从原钢来源,到Z型钢丝拉丝全过程,到最终的索体成型等进行全过程监督,最终总长20450米的钢索全部一次成型。
从2018年10月21日第一车高钒密闭索运入施工现场,到2019年3月19日索网张拉完成,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尝试使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成功首次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技术前进一小步,行业跨越一大步。三亚亚沙会体育场等国内各大工程纷纷“效仿”速滑馆,陆续应用上国产高钒密闭索,彻底打破高钒密闭索国际市场垄断,进口索垄断优势不再、价格开始下降,国内高端材料行业再一次实现“并跑”。
2018年6月15日,当首件预制弧形看台板在构件厂通过验收,蔡亚宁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可是国内首例预制弧形看台板!”建设“鸟巢”时是北京城建集团构件厂总工程师,现任“冰丝带”看台工程负责人的蔡亚宁自豪地说。
建设“鸟巢”时,项目团队研发出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14700块预制看台板拼装出均匀连续的环形轮廓。如今,得益于“鸟巢”看台板经验的积累,速滑馆看台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变直为曲,所有曲线之处都做成了弧形,与灵动的“冰丝带”极为贴切。
“不仅如此,速滑馆1911块看台板全部为预制,还做了大量预留预埋,我们还把桩基施工时剔凿下来的桩头粉碎制成再生骨料,用作看台板原料,实现在项目的闭环绿色应用。”蔡亚宁说,每块看台板安装用时不超半小时,整体误差低于2毫米,国内预制混凝土行业质量再一次实现突破。
从2018年1月22日进场开始桩基施工,到2020年1月24日除夕亮灯迎新春,项目团队仅用24个月便先后实现“冰丝带”的精耕细作、拔地而起、天幕编织和丝带飞舞,创造出卓尔不群的冬奥速度。这背后是城建铁军只争朝夕的昼夜奋战,更得益于基于平行施工的高效高精度建造。

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的国家速滑馆要用2年时间完工,工程体量不大,但结构异常复杂:8500吨超大跨度钢结构环桁架、全球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3360块玻璃幕墙拼出自由流畅的天坛形曲面“外衣”、1080块单元式屋面板与索网完美拟合、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
“速滑馆各施工环节环环相扣、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正常情况下,得在土建结构完工后进行钢结构环桁架施工,环桁架拼装完、现场实测实量后,才进行索的加工和施工,但若这样按部就班地施工,工期得增加6个月,时间不允许。”张怡说得在进行地上土建结构施工的同时,开展钢结构、索结构的材料加工和正式施工,这种土建、钢、索结构平行施工的方式是与时间赛跑的“制胜法宝”。
基于平行施工思路,项目部将BIM技术、仿真分析与装配式相结合,实现对钢、索等的工厂加工、现场组装,在施工现场实现与造汽车一样造场馆的智慧建造,以“南北两侧原位吊装、东西两侧整体滑移”方式让8500吨钢结构环桁架快速就位,以“地面编网、整体提升、整体张拉”方式把158根钢索精准织成“天幕”。
平行施工能够带来速度的突破,但前所未有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土建结构、钢结构、索结构紧密相连,传力体系复杂,若上一环节施工精度不够,下一环节将无法顺畅衔接,如何确保每个环节施工精度?
钢结构环桁架施工时会因热胀冷缩、自重等产生变形,变形会有多大?索网提升时因自重会受力变形,变形会有多大?索网张拉时会带动环桁架变形,环桁架变形会达到什么程度、实际形态和设计值会相差多少?……诸多未知,考验智慧。
基于BIM模型,对钢结构环桁架在不同焊接温度、自重、滑移、卸载等因素下变形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出变形值,在加工和施工时弥补变形,确保施工达到设计精度;对索网结构施工进行全过程仿真分析,确定每个关键施工步骤对应的索力、球铰支座滑动轨迹、变形等关键技术参数理论值,为索的加工和施工监测提供依据……地下结构施工期间,4个月的时间里,BIM建模、仿真计算分析、方案论证成为技术团队的“主旋律”,钢结构、索结构技术难点逐个攻破、施工方案逐步确定。
然而,对于提前开始索的加工,项目团队仍有顾虑:万一加工出的钢索长度与实际需要不符、有误差怎么办?索网通过耳板与钢结构环桁架相连,拉索耳板在环桁架卸载前已焊接完成,倘若仿真计算得出的索长数值与实际有出入,或是钢索加工精度不够,或是环桁架施工精度不够,最终都反应在索长精度不够。索的长度极为敏感,但凡长一点或短一点,在现场都没法处理,在张拉时受力就会不均衡,轻则无法精准张拉,重则可能产生安全事故。
在一次次方案论证中,项目团队和厂家联合研发出一种索长误差消纳机制:在每根索的两端安装像套筒一样的调节螺杆,每端都可通过调整调节螺杆对索长进行10公分的微调,以此消除实测实量后存在的索长误差。
“如果没有索长误差消纳机制,谁也不敢百分百断定仿真分析是完全精准的,谁也不敢下令开始索的加工。”原项目总工程师史自卫说为确保平行施工万无一失,项目团队既下“先手棋”,也留“后手牌”,凭借索长误差消纳机制破解了平行施工存在的关键风险。
2018年7月到11月,如果能在30多米的高空俯瞰2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以椭圆形的混凝土框架为空间分界线,场内、场外平行施工拼出的速度一目了然:地上混凝土框架昼夜抢工时,场外东西车库顶板上钢结构环桁架拼装及滑移胎架搭设井然有序、场内预制看台板吊装见缝插针;地上混凝土结构全部完工时,场外东西两侧环桁架拼装完成即将开始滑移、场内预制看台板吊装接近尾声;场外环桁架滑移过半时,框架上南北两侧环桁架吊装过半,场内开始地面编索;环桁架成功合龙对接成椭圆形整体时,地面编索完成,即将开始索网提升张拉;…………
场内场外平行施工、时间空间无缝衔接,整个施工现场如同一个区域分工明确的总装厂,仅用4个月就完成原本按照顺序施工需10个月的工程量。“最多的时候三个专业同时施工,近40台机械设备同时运转,就怕各专业之间相互抢场地、机械发生碰撞。”土建、预制看台板、钢、索结构平行施工期间,项目生产副经理骆建坡协调量暴增,每天都得重新排布各专业具体施工部位、材料进场、吊车使用优先级等,口干舌燥、嗓子沙哑已是常态。
“看不到检测数据,我坚决不签字。”57岁的城建老兵、项目安全总监田宝新是个急脾气,但每次审批施工方案却数他最慢,私下里,很多人都说“方案审批田总这一关不好过”,这一次,钢结构环桁架滑移前的审批方案又是卡在了他这里。
此时,两段长181.9米、宽40.5米的环桁架如同“巨龙”盘踞在东西车库顶板,即将与已原位拼装成形的南北两侧环桁架“会师”。对于田宝新的“㤘”,项目团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深知这是对施工安全的负责和保障。很快,田宝新看到了检测数据,确认无误后,他在审批方案上签了字。
2018年11月16日上午9时,天公作美,天朗气清。16个液压千斤顶如同液压机器人同时发力,推动西侧环桁架以每秒0.5毫米的速度向前滑移。庞然大物的动作可谓“惊天动地”,初见这种阵势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而原项目生产副经理、曾参与“鸟巢”钢结构施工的高树栋却成竹在胸。
此前,项目部已对环桁架、滑移胎架、滑移轨道、轨道支撑架等滑移方案进行严密的模拟仿真计算。平行施工思路下,东西两侧各2750吨重的环桁架将分别分两段滑移到位。
“第一段是低空轨道滑移,由胎架拖着环桁架在位于地面的轨道上滑移,东西两侧各滑移18米和58米;第二段是高空轨道滑移,胎架留在主体结构外,环桁架在高空轨道单独滑移到主体结构上,东西两侧各滑移29米。”高树栋说这是国内首次以高低空接力方式进行的一次滑移,这种方式既能规避在东西车库顶板大量安装高空胎架承载力不够的难题,还能节省支撑材料的用量。
环桁架平滑移动、在高低空轨道顺畅过渡、平稳落位后精准合龙,是高树栋关注的重中之重:低轨滑移阶段,4组滑移胎架如同4个“板凳”拖着环桁架,每个“板凳腿”边各有一个液压千斤顶,推着“板凳”向前滑移,4个“板凳”的滑移若不同步,可能会卡住,甚至出现倾覆等事故;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在下滑移轨道滑移一定距离后,得严丝合缝地过渡到上滑移轨道,如果在对接时有高差,可能会卡住推不动;滑移轨道高于混凝土劲性柱,当环桁架滑移到劲性柱上方时比设计位置高出8公分,与南北两侧环桁架不在同一水平面,得先落位到设计标高,才能与南北两侧环桁架合龙。若各部位落位速度不均,环桁架两端接口处可能产生翘起、错动,影响精准合龙;同时,环桁架截面有7根主弦杆和12根腹杆,规格多样的杆件更是增加了合龙难度。
“同步性是整个滑移的核心,既关乎滑移精度,也关乎滑移安全。”高树栋说,为确保滑移同步性,项目部设立了双保险:通过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滑移进度并进行微调;通过全站仪实时检测各测点移动数值,在每条轨道上每隔5公分标记刻度线,每滑移一步进行一次微调,每滑移10米后暂停滑移,用全站仪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校核和调整。
滑移期间,一拨人紧盯千斤顶数控中心,一拨人拿着全站仪、钢卷尺在环桁架下测量,成为冬日里确保庞然大物前进精度的最美身影。采取沙箱卸载方式在8个点位同步卸载,确保环桁架平稳均匀下降;在每个合龙口设置约10米长的嵌补分段,在卸载完成后现场吊装,为弥补误差留出调节空间……7天滑移,7天卸载,2018年11月30日,当最后一根杆件精准就位,8500吨环桁架成功合龙,合龙口间隙不超过1公分,构件错边不超过2毫米,精度超乎项目部想象。
钢结构环桁架滑移施工模拟视频

但这时的钢结构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施工完成:安装在48根劲性柱顶部,连接劲性柱与环桁架的48个球铰支座还未焊死,环桁架尚未锁定形成固定形态。“除长轴方向4个球铰支座有限位措施限定移动范围外,其他球铰支座在水平方向是可以自由滑动的。”史自卫说这种巧妙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索结构、钢结构和劲性柱之间力的传导,为变形留出空间,避免索网和环桁架变形对劲性柱施加过大的力。
劲性柱几乎是整个场馆的支撑,托举起环桁架以上所有重量。索结构与环桁架、环桁架与劲性柱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力会从索网层层传导至劲性柱。索网在张拉、荷载时会带动环桁架变形,若环桁架已锁定,所有变形都会传导至劲性柱,受力过大的劲性柱甚至可能被扯断。“这种层层传导的受力体系决定不能立即焊死球铰支座。”史自卫说这也决定球铰支座锁死的条件非常苛刻:气温在10~20度、屋面索和幕墙索张拉完成、索网荷载完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国家速滑馆屋面支撑用柔性的索网代替纯钢结构,用钢量只占传统钢结构屋面的1/4,既节能又美观。索网南北向最大跨度198米、有稳定索30对,东西向最大跨度124米、有承重索49对,外加120根幕墙索,索体总长20450米,是目前全球跨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
“这就为索网施工带来极大挑战,为此我们采用‘地面编网、整体提升、整体张拉’的方式施工。”张怡说这种方式在编网阶段把高空作业变为低空作业,创造了与钢结构平行施工的可能,也降低了安全风险。展索、编网、提升、张拉、荷载,处处有门道,步步得精心。
地面编网精度决定着索网提升张拉的成败,精准把控索夹位置和拧紧力是确保编网精度的关键。“索夹的作用是固定,每个索夹下层固定一对承重索、上层固定一对稳定索,确保每根索在索网提升张拉过程中不会滑动、受力均衡。”高树栋说1142个索夹以4米的间距分布,将158根索串联固定形成一张巨大的索网。
索网的空间马鞍形态导致每个索夹都一定的方向和倾斜度,这就要求每个索夹必须“对号入座”;并且但凡有一个索夹拧紧力与设计值不符,索网张拉时就会因受力不均产生变形甚至造成事故。
“在工厂下料时,索夹的位置就要清晰地标记到索上。”高树栋说他们通过仿真分析计算出每根索在达到设计状态时的长度和索力,加工厂在拉力机上将每根索拉到设计力值状态后,标记锁夹位置、确定索长,随后剪断成索。
“索夹验收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都不能放过。”最后一个索夹刚一安装到位,项目副总工程师张雷和测量员拿着盒尺和扭矩扳手,弯着腰对索夹位置、拧紧力逐个验收,从日出到日落,一天的紧张验收让人腰疼,但也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2018年12月30日,经过45天的“穿针引线”,一张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型大网在地面编织完成。此时,钢结构环桁架也已合龙。
对158根索连接耳板的坐标、倾角等进行实测实量,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索长偏差,根据偏差值调整索两端调节螺杆将索调整到实际所需长度;对304套液压千斤顶逐个检查……测量、计算、调差、检查,技术准备、安全措施有条不紊,索网将在液压千斤顶的“拉拽”下,先提升后张拉,缓缓与钢结构环桁架“会师”。
索网提升张拉过程实则先提升承重索,“托着”稳定索上升,再张拉稳定索,带动承重索和幕墙索被动张拉。稳定索的张拉关系着施工成败,然而在张拉方式上,项目部同设计、监理产生了分歧。
按照设计要求,索网张拉时无论张拉距离多长,都要分8步完成。“如果这样,每一对索每一步的张拉距离都不一样,不具备实操性,而且在前期索网松弛阶段也等比例张拉是没有必要的。”高树栋说,项目部“先初张拉、再稳定张拉”的方案从未应用过,在与设计、监理多次切磋无果后,项目部顶着巨大压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根据项目部方案,在索网由松弛到绷紧的初张拉阶段,张拉一步到位、不再分步;当索网绷上劲后,开始稳定张拉,这时便按照3公分一步的方式进行。30对稳定索的稳定张拉距离从6公分到37公分不等,快则两三步张拉到位,最慢也只需8步。
张拉过程中确保每根索同步、均衡受力是确保索网安全的关键和难点,可谓“步步惊心”。在索网施工微信群里,不论清晨还是深夜,项目、业主、设计、监理、分包人员对索力、距离、索网位形等数据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将实际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反复比对,每个数字都分毫不差后才进行下一步张拉。
经过2天的稳步张拉,2019年3月19日上午10时,索网张拉完成,整个索网变成壮观稳固的马鞍形“天幕”,项目部独创的张拉方法被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索网的成功张拉也填补了国内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为今后特大跨度索网施工提供了范例。
按照原定计划,该焊死48个球铰支座、锁定环桁架,开始屋面和幕墙施工了。然而,设计团队在最初设定的气温10~20度、屋面索和幕墙索张拉完成的基础上,又为锁定环桁架增加了一个必备条件:索网屋面荷载完成。
索网张拉阶段,环桁架在劲性柱上的水平移动肉眼可见。索网上屋面板重达1000吨,若直接安装屋面板,会导致索网变形、带动环桁架变形,最终将力传导至劲性柱。如果在此之前把48个球铰支座焊死,一旦环桁架变形过大,则可能把劲性柱扯断。为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得在索网上模拟屋面荷载,随着屋面板的安装逐步置换、撤除配重,使索网始终保持在稳定的受力状态。
而这又带来新的难题:怎样简便快捷地模拟重达1000吨的屋面板?是在索网上放配重还是在网下挂配重?挂配重的话,挂什么?铁块?沙袋?抑或其他?
经过反复论证,项目部决定以挂配重的方式进行荷载,而水桶容易加减水量、更能经受风吹日晒的优点使其成为配重首选。653个水桶从索网上垂吊而下,使现场有种“万条垂下钢丝绦”的美感。
“索网施工非常完整,满足设计要求,同意锁定环桁架。”2019年4月26日,晴空万里,气温适宜,环桁架锁定验收会让项目部备受振奋。
一声令下,焊花飞舞。不到一天,48个球铰支座焊接完成,钢结构环桁架与劲性柱牢牢锁定形成固定状态,与钢、索紧密相连的屋面和幕墙可以开始施工了!
“运动员在速滑馆冰面上是要破世界纪录的,屋面一滴水都不能漏,屋面防水材料选择虽然时间紧迫,但得慎之又慎。”2019年夏日正午,烈日曝晒,在现场看完防水材料样板后,史自卫再次叮嘱技术团队要认真观察各项试验数据。
为适应柔性索网容易变形的特点,设计方将最初设定的直立锁边金属屋面调整为拟合索网网格形态的单元块屋面,每个单元块之间留有9公分缝隙,为适应索网变形留出空间。但这样的调整为项目带来棘手难题:防水材料在缝隙处是不能断裂、必须整体铺设的,单元块屋面体系下屋面防水该怎么做?
最初,针对金属屋面形式,项目部选定了TPO材质的防水材料。新型屋面体系下,若防水材料做成平的,TPO材料受自身特性所限,适应不了缝隙变形;“防水材料在缝隙处鼓起来或凹下去能为自身变形留出余量。但若鼓起来,就成一垄一垄的,屋面会存水;若凹下去,也不易排水。”史自卫说这意味着应用TPO材料不再可行。
随即,项目部把目标瞄向了变形适应性强的EPDM材质防水材料,但EPDM材料行业应用度低,到底能不能适应索网变形?是用国产材料还是进口材料?项目部没有经验可循。
从2018年12月到次年8月,“做实验”成为破解之道。“通过仿真计算,屋面9公分的缝隙最大变形是2公分,我们选取5公分宽、9公分长的防水材料拉长2公分,循环往复做了2万次来回拉伸实验,观察材料是塑性变形还是弹性变形。”史自卫说,2万次拉伸试验验证了EPDM材料的可行性。
紧接着,项目部又选取3个厂家制作1:1的实体样板放到施工现场,观察其在经历风吹日晒后的性能,经过近2个月的现场试验,最终确定了防水体系和做法,为屋面防水的“滴水不漏”奠定基础。
“最后一个单元块模型终于搞定!”历经3个月的深化设计,1080块屋面单元板块最终确定。项目BIM团队负责人苏李渊和团队年轻的伙伴们一起吃了一顿湘菜、嗦了一碗米粉,犒劳这一段不断崩盘再复盘的日子。
“这种时间和精力的花费是值得的,也是屋面施工的必经之路。”苏李渊说,索网张拉后每一个“方格”的空间形态都不一样,使本应呈1/4对称的单元板块尺寸、形态各异,而且有540块单元板块是带天窗、带天沟、同时带天窗和天沟等的复杂造型,如果不通过BIM深化设计得出数据,是无法进行加工定制的。
“如果没有BIM技术,很多专业是没有办法施工的。”项目现总工程师罗惠平说从对嵌套坑施工、劲性柱穿筋等进行三维交底,到钢结构、索网、屋面、幕墙和机电建模与施工模拟,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建造让“冰丝带”从图纸变为现实。
“环绕场馆盘旋的22条灯管就是我们所说的‘冰丝带’,这22条‘冰丝带’就像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冰刀轨迹,也将呈现精彩的灯光秀,但灯管中的灯带位置却大有讲究。”指着冰丝带样板,张怡说2.5厘米宽的灯带不是简单地放置在直径4厘米的灯管空间内,而是专门安装在两片玻璃交合处一毫米的缝隙上,随后不断调试灯带角度,使灯光恰好通过两层玻璃间的彩釉层导出,最终呈现柔和的灯光效果。
对玻璃材质反复比选,选用半钢化玻璃降低玻璃自爆率;对玻璃幕墙与S型钢龙骨连接点形式反复研讨,在连接点设置上引入误差消纳机制,确保玻璃幕墙既稳定精准安装在S型钢龙骨上,又有适应S型钢龙骨变形的空间;利用全站仪、激光扫描仪对S型钢龙骨、玻璃幕墙随安随验、反复微调……精益求精的追求,使3360块形态各异的玻璃幕墙以小于5毫米的误差,拼接出美轮美奂的天坛造型。
盯着BIM模型中复杂的机电管线,项目机电副经理唐馨庭陷入深思,他遇到从业21年来的最大挑战。挑战来自于如何让管随网动、适应索网变形。在温度、风力等因素下,索网屋面最大会产生近50公分的变形,而索网下方安装有除湿风管、屋面雨水排水管等管线,这些管线得能适应索网变形;
挑战来自于专业赛事对环境的要求。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上要举办短道速滑、冰球等各类比赛,不同竞赛项目对冰面硬度和场馆风速、湿度、照明等要求不同,得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冰面转换和环境调整;
挑战来自于速滑馆椭圆形造型和有限的空间。在地下两层总长仅为526米、488米的主环廊和管沟内,要密布22根总长超1万米的机电管线;在密密麻麻的钢管组成的环桁架内,72根机电管线“见缝插针”穿插其中,这些管线还要拟合场馆椭圆形状进行弧形安装,可谓挑战巨大。
依托BIM对管线走向精准排布、通过变形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变形补偿、靠匠心妙手让各类管道在环桁架内穿梭延伸……纵横分布的血管逐步打通,富有生命力的场馆即将成型。
“我们不只是在建楼,更是在雕刻艺术品。”为让“冰丝带”早日舞动双奥之城,双奥建设者正不舍昼夜、匠心打磨。当2022年北京重燃奥运圣火时,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将在中华大地精彩上演。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文章为本公众号原创或根据网络搜集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