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胜火车西站,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的20个学生家庭与来自荷兰的20名学子依依惜别,为这段意义非凡的交流活动画上了句号。这是该校高中部组织开展的一项研学旅行课程,为期一周的研学之旅,来自荷兰的20名学生分别寄宿在20个高中学生家庭,不仅亲身感受着浓厚的中国式家庭氛围,更对鄂尔多斯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在异国他乡感受家的温暖
冯浩铭是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这次研学旅行中,来自荷兰的Jens Spreeuwenberg寄宿在他家。为了让来自异国他乡的朋友感受到家的温暖,冯浩铭的父母可谓是方方面面下足了功夫。“首先在住宿上,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单独的房间和卫生间,帮他换了崭新的被褥,每天定时打扫卫生,尽量不让孩子有任何不适。”冯浩铭的爸爸说,中荷饮食差异比较大,Jens不爱喝粥,肉类只吃牛肉,水果也主要以西瓜和草莓为主,为此,冯浩铭的爸爸妈妈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相比于中国人含蓄的性格特点,荷兰孩子会非常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Jens对于他不喜欢的食物会直接说‘No’,一开始我们还会谦让一下,在逐渐适应了他的表达方式以后,我们的相处也变得融洽了很多。”冯浩铭的妈妈说。

事实上,去年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的学生赴荷兰学校参加研学活动时,冯浩铭作为其中的一员,当时寄宿于Jens家中,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认知给他们彼此间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冯浩铭说:“荷兰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相较而言,我们比较重视基础教育,而荷兰那边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很高,Jens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他们从中学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专项学习。”而采访中Jens也告诉记者,鄂尔多斯的研学之旅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里的建筑很新潮,人也很和善,他非常喜欢这里。
感受传统文化 爱上鄂尔多斯
当记者问Feline活动结束后还会不会与中国朋友王思语继续联系的时候,Feline斩钉截铁地回答:“Of course(当然)。”15岁的荷兰姑娘Feline寄宿在王思语家,短短一周的经历让她拥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记忆。
王思语的爸爸告诉记者, Feline一直对此次中国之行非常向往。为了能让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精心准备了多个项目,包括教她如何使用筷子、让她和我们家人一起包饺子,还邀请了许多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让Feline能够更加深切的感受中国的家庭文化。“我们也向Feline询问她家乡的情况,她非常耐心地一一作答,我们也会向Feline介绍中国的传统习俗和鄂尔多斯的风土人情,我女儿王思语就在其中充当小翻译员的角色,大家其乐融融,相处得非常开心。”王思语的爸爸说。
王思语一家为Feline庆祝生日
5月25日正好是Feline的生日,为此,王思语邀请了研学之旅中的几名荷兰学生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共同为Feline举办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宴。切蛋糕、吹蜡烛、许愿、生日祝福……每一个环节都倍感温馨。“中国与荷兰相隔万里,我希望我们能够做一辈子的朋友。”王思语说。
研学旅行促进国际交流
为了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与荷兰芬洛市莱兰中学建立了友好互访关系,每年10月份组织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的学生赴荷兰参加交流活动,次年5月则邀请荷兰学生回访。活动中通过入住双方学生家庭、参加当地志愿者活动、体验校园生活等方式,充分感受双方学校的办学特点、专业特色和人文传统,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荷兰学生体验射箭
此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带队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教师乔胜利告诉记者,今年这20名荷兰学子寄宿家庭的孩子,正是去年赴荷兰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而当时这些中国学生也住在相应荷兰学生的家中,因此他们彼此间一直熟识,这次活动是为他们搭建了再续友谊的平台。一周的研学旅行中,学校带领着这些孩子们共同参观了鄂尔多斯博物馆,游览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体验了骑马射箭和篝火晚会。丰富的研学之旅不仅让这些异国他乡的孩子们体验了不同的教育和文化氛围,更切身感受了鄂尔多斯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在互动中增进了国际友谊,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乔胜利说。 
来源:鄂尔多斯晚报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鹤
编辑:包裕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