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造肉的感念有点儿火🔥。
人造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7年前,有荷兰团队在实验室搞出了第一个人造汉堡,花了25万欧元。
△ 传说中花了25万欧元的汉堡,看上去不咋好吃      图源:BBC
然后,从16年开始就有各种各样人造肉骗过美食家测评的小道消息,人造肉还在19年被评选到“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但基本停留在科技媒体的新闻稿层面,感觉跟我们日常生活没啥关系。
直到前阵子棒约翰、肯德基、星巴克、喜茶纷纷推出植物肉新品,才算火出圈了。
△ 我们横发垂直社群的一位预言大师,真服了(赶快加群沾仙气)
那人造肉到底吃起来咋样?接下来横发首席美食记者(自封)为您带来前线测评。

测评对象1:人造肉披萨——棒约翰
△ 摄影师:小淑女
整体的感觉比较普通。
披萨这东西反正没什么技术难度,一张面饼随便鼓捣什么上去,撒点芝士一烤,都不会难吃到哪里去。
植物肉丸+披萨的感觉就是,很想问你们为什么要在一起?植物肉丸跟披萨别的部分口感融合度很低……强迫症还努力给每一片都分到肉丸,体验比较一般……
单说肉丸本身的话,口感还行,能吃出不是真肉,但有弹性和肉香气,会更接近加工肉,比如火腿肠之类的感觉。
结论:口感比想象中好,绝对跟素鸡有质的差别。
测评对象2:未来肉汉堡——喜茶
△ 摄影师:小淑女
其实味道有点惊艳到(也可能是我对喜茶跨界去做汉堡,本身期望值非常低的关系)。我平时是对汉堡比较无感的人,这个汉堡可以打4.5/5星。
汉堡饼有肉香有肉汁,吃起来有纤维感,芝士用足,面包胚有麦香,整体比例搭配得比较均衡,偏扎实。属实有内味儿了!
同时,由于选择放了几片黄瓜解腻,比较克制地去丰富口感,整体口味不输几家连锁美式汉堡。
最大的缺点就是:小&贵。看图就知道了,还没我手大。25元的定价,两三口就吃完了,即使是女生作为正餐也肯定不够,有这个钱去买真的汉堡不香吗?
结论:味道还不错,缺点就是性价比不高。
测评对象3:家庭煎肉排
△ 厨师&摄影师:反之
价格上,比真牛肉贵了一倍,偶尔尝试一次可以,应该不会回购。
吃起来没什么惊喜,就差不多是煎午餐肉的味道。
可能是因为没有动物脂肪,容易糊,建议小火或者烤(坚决不承认是烧菜技术原因)。
结论:除了特别贵没什么其他特别的。

人造肉不只是借快餐和商超渠道,在大众视野正式出道。相关概念在二级市场同样春风得意,逼样(beyond meat)股价两个月涨了两倍多。令人联想到这阵子同样火热的新能源概念。
你别说,人造肉跟新能源汽车还真有点关系,本质上都是环保概念。
可能有人想问,素鸡跟环保有个毛的关系?看我科普下。
  • 人造肉≠植物肉
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人造肉”。很多人以为人造肉=素肉,其实不是。人造肉分两种,植物肉和培植肉。
△ 图源:beyond meat官网
植物肉(plant-based alternative meat)就是用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植物蛋白为主要原料,加上椰子油、马铃薯淀粉等辅料,经过各种调味调色去制作以假乱真的肉。
可以理解为口感升级版素鸡。
市面上看到的“人造肉”大多都是这种,现在风头正盛的两家 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主推的也都是植物肉。
△ 图源:BBC
而培植肉(cell-culture-based alternative meat)就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再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的肉。理论上弄出来跟真肉是一样的,但看上去好像有点吓人。
而目前真正令人头疼的伦理问题可能大多数人想不到。有宗教信仰的人,能不能吃人造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mpossible Food在18年5月就去申请了全美最大的犹太教组织的洁食认证,12月又去申请了伊斯兰营养委员会的清真认证。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宗教组织是非常抗拒人造肉的。
还曾有印度裔在公开场合严词声明:人造鸡鸭鱼都没关系,但最好别搞人造牛肉,就算知道是假的我也坚决不吃!
  • 人造肉=绿色
其实畜牧业是一个极其不环保的产业。
罗列一些数据给大家感受下。畜牧业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地球上有超过30%的土地被用于畜牧业。在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里,14.5% 来自畜牧业。一方面原因是家禽家畜数量很多,另一方面是它们呼出来的气也不大一样。牛吃完饭胃里会发酵产生甲烷,甲烷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概是是二氧化碳的30倍。
14年有个很火的纪录片《奶牛阴谋:永远不能说的秘密》(B站上有),讲的就是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图源:维基百科
如果用人造肉替代传统畜牧业的话,可以减少35%-40%的能源消耗,少占用98%的土地,少产生80%-95%的温室气体。
也就是说,你要是想环保也别说啥今天不开车了,吃人造肉就是最好的支持。

  • 需求端:刚需是假命题
目前人造肉受众定位主要是环保主义者、素食主义者与健身爱好者,这三类人在中国都属于小众。
而中国的大众消费群体还不能完全接受植物肉。中餐的烹饪手法更加复杂,对人造肉口味口感的研发要求更高,别说“超越肉”了,想“超越素鸡”都挺难。
人造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高端小众品类”,市场份额有限。
还有种说法是,人造肉更健康。据说吧,植物蛋白对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更友好。但这点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我个人也对纯植物性饮食持保留意见。而且健不健康我不知道,更贵是真的。
有很多报告说中国消费者因为肉类价格上涨,注重健康,所以转向植物性饮食习惯,是替代肉的机会balabala,我真是无语了。当中有两个巨大的逻辑漏洞:
①吃不起肉就一定会去买素肉替代?②人造肉目前比牛肉还贵,同样是植物蛋白素鸡性价比吊打你人造肉。
  • 供应端:中国还没有真的“人造肉”
国外,其实植物性食品增长挺快的。植物肉与包括燕麦奶在内的植物奶正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甚至已经在挤压常规肉类奶类的销售额。
△ 来源: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 (PBFA) & The Good Food Institute
疫情之下,由于传统的肉类供应链被打断,人造肉也迎来机会。因为和真肉的价格差变小了,瞬间降维打击,一举打开市场。beyond meat也在今年一季度大赚一笔,营收同比大增141.5%。(友情提示:目前那“逼样”在美股已经被炒得有点过热,慎入哈)但等复工复产以后,真肉应该会反弹,人造肉以目前的口味和价格不一定保得住市场份额。
国际快餐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最近挺多,除了开头提到的几家都在推植物肉产品,5月20日,食品巨头雀巢还宣布将斥资1亿多美金在天津开新厂,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搞人造肉,计划年底推出相关产品。
而中国呢,供应链还没准备好。
从原料看,豌豆和大豆蛋白是植物肉的主要成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大豆产量远不及美国,单价也高。也就是人造肉原料成本更贵。
从技术看,无论是植物肉还是培植肉技术,国内都跑的比较晚,国外头部企业已经有超过20个相关专利了,我们还在摸索。一些必需的衍生领域,例如人造肉香精企业,在国内也几乎是0的状态。可以说是既不会打枪,又没枪,又没弹药的三无状态,咋上战场。
品牌方面,也都刚起步。
有一些已经受到资本关注,正有一些co-branding动作希望开拓市场的,比如“珍肉”去年9月推了“人造肉鲜肉月饼”,没啥反响(个人觉得一开始碰这种要挑战甜党的品类也不是很明智哈)。跟喜茶合作的“星期零”刚被经纬和愉悦投了,据说之后还会跟别的牌子联名出粽子。
反正总体上都处于初创阶段,没有跑出规模,还需观望。
其实要我说,目前中国看下来最有希望的人造肉品牌应该是功德林。
功德林已经开了大半个世纪,老早就有素蟹粉、素鸡、素鸭、素火腿等百余种“素肉”,这个产品矩阵比老外的人造肉牛多了。
而且功德林应该是对出海战略早有布局,已经给自己安排了深藏功与名的英文名——GODLY。
跟着人造肉概念跑,不如跑到国外开个功德林分店来得实在。
设计/视觉:YAN

↓ 推 荐 阅 读 

人点在看,财神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