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充满传奇、家财万贯的一代赌王何鸿燊,也和我们说再见了。这一天,朋友圈里有关他的文章,标题除了“爱国企业家”之外,更多的是“留下5000亿”、“四门太太”、“子孙满堂”以及“遗产争夺”。
的确,人是很复杂的。所以,评价一个人,尤其的难。随意评价一个人,是一种无知表现。
也就是在5月26日,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的除了何鸿燊之外,还有杨绛先生。这让我非常意外,错以为杨绛也是刚刚去世。类似的“意外”,自从2016年杨绛去世以来,常常发生。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在问自己。
也许,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可以解答这个疑惑。
黑格尔曾经说过:“纵欲总是和它的反题——痛苦、空虚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存在某种只给人快乐、不带来痛苦的享乐。”为此,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这个结论,是有关人类幸福的最高境界的最好总结。
在这方面,杨绛做到了。我想,这就是在这个拜金主义和价值观异常撕裂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在怀念杨绛的原因。
黑格尔说得好:“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是的,人生就像上公交,有人上,也有人下,距离就那么一小段。在这个匆匆的过程,杨绛是如何找到幸福的?
答案还是内心的平静。
1994年,一代文豪、《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病重住院,那时已经八十高龄岁的杨绛,独自一人照料丈夫。祸不单行。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父亲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杨绛这个老人,就这样来来来回回的奔波。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杨绛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杨绛“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英年早逝。一年后,钱钟书也随之而去。在钱钟书弥留之际,杨绛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你放心,有我呐!”
这种平静如水的内心,又有几人能做到?
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已经92岁高龄的杨绛,再次提笔,写下了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籍——《我们仨》。《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书中,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并着手整理丈夫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四年以后,已经96岁的杨绛,还能推出《走到人生边上》纯真至美的散文集,与世人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杨绛曾借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这样形容自己:“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临走前,杨绛这样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回看历史,你会发现,在众多民国才女中,杨绛容优雅,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平静。所以,人们尊称她为杨绛先生。
在杨绛先生看来,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当那些浮于人世的尘埃落定,杨绛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魅力却依旧闪光,在岁月的日晒雨淋中的烨烨生辉。
4年前的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终于离开了我们。但她似乎通过“5.25”这个特殊的日子,来表达一个人生的终极目标:“我爱我。”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杨绛这位105岁的老人的一句话:“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
然而,此时此刻,我打开窗户,放眼望去,净是些精神错乱的价值观在网络的大马路上焦躁的横行霸道,臭味熏天。那是蛆的味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