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海淀,艳阳高照,工作节奏逐步恢复正常,午休结束的白领们三三两两地走回办公楼,工作和生活在此刻看上去并没有太大不同。
只是,人们脸上的口罩像个什么宣示的符号,让我们知道,一切都已经改变。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标志性、转折性的一年。
抱着这种认识和心态,记者带好口罩,走进位于海淀黄庄的新东方总部,在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孙涛的办公室里,听这位在留学行业深耕十几年的老“新东方人”,谈谈他对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想法。
本文首发于《留学》2020年第10期(总第150期)
记者 | 张影
编辑 | 刘薇禛平
艰难求生与自我优化
当《留学》记者问起“疫情是否会淘汰一批行业内机构”时,孙涛的第一反应是“已经淘汰了一批”。这句话让房间里的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一个会心而略带苦涩的微笑。毕竟,遭受经济“降维打击”的行业,又何止是留学出国这一个。
国内的疫情虽然已经基本平复,但一路从中关村到海淀黄庄,记者看到关门歇业的各类出国咨询和语言培训机构为数不少,某些品牌没能坚持过行业的寒冬,迎接北京五月热烈的阳光。“反正活着的也很惨,起码员工降薪。新东方这点挺好,我们只有高级管理者降薪,员工还保持原状。”孙涛有些感慨。
这场疫情过去后,来自疫情的“不可抗力”让所有从业者感受到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无常,一些原本看似健康运转、资金充足的机构和产业,由于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还是未能坚持住。留学行业内一大批机构被淘汰已成必然,渡过难关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增强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生命力强的,企业健康的,就能够活下去。团队优化之后,产品和对客户的把握这些方面会做得更加到位,才能够迎接挑战和压力。”
说到疫情期间个人心态和新东方的应对方式,在孙涛看来,一切都随着事态发展而变,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开始阶段所有人都处于焦虑之中,他也不例外,只是那时候,大家担心的还只是“出不去怎么办”的问题,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则更加复杂。
“到后面就开始觉得有一点悲观,比如国际环境对中国(留学生)确实有一些影响。”回忆起前段时间的情况,孙涛也承认曾有一些心态上的变化,不过他也很快看到了曙光,新东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慢慢变得平稳起来,就目前而言,已经签约的学生基本无人退费,4月份新签约的学生人数反而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情况都在变好。
在目前留学家庭的选择更为理性的情况下,孙涛对留学行业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从眼前来看,疫情给当季在读或入读的学生带来很大的麻烦,长远上说,人们对出国规划趋于审慎,也一定有部分家庭推迟或放弃留学计划,“但这种谨慎更多源自对国际政治环境和学生健康风险的担心,而不是对留学价值的不认可,所以等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后,留学会持续平稳的势头。”对本行业的前景,他也保持着一贯的信心。
“现有的困难可能就是,最近一年内线上线下如何处理,能不能办签证等这些细节性的问题了,大势我觉得现在好像更明确一些,所以我们现在也更淡定,也想联合更多的企业或者行业里的人,发出一些正向的声音。”对留学行业的未来,如今孙涛的心态已经很稳定,预想也更加乐观,“接下来五、六月份更关键,如果能再平缓起来,就说明大家恢复了,咱们最难的时候就过来了。”
也谈留学“黄金时代”
有人说,其实留学的“黄金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留学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入行便能轻松赚钱的行业,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无论是等待入行的创业者还是身在其中的从业人士,人们的看法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孙涛的心里,“黄金时代”有两种定义。第一种便是整个行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高速增长。孙涛2003年前往英国读取硕士学位,回国后便进入新东方工作,身处行业中心地带十余年的他,算是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入世”之后,出国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按照孙涛获得的数据,从2002年到2012年的13年间,出国人数年复合增长率是21%。
孙涛留学期间与老师的合影
“大时代带来人们内心的鼓舞和躁动,都要出国了。”孙涛回忆起那个年代时,当时的行业繁荣状态仍然历历在目,“2002年我就开始在新东方兼职,到了暑假,四环上报名的恨不得排两公里。2012、2013年到现在就逐渐平稳下来。所以我觉得要从数字上来看‘黄金时代’,应该是在2000年开世纪之初十几年,那真的是汹涌澎湃的感觉。”
不过,对孙涛而言,真正的“黄金时代”其实是如今这个市场良性发展,人们留学更为理性的年代。人们不再为留学而留学,早已不再仅仅因为身边有人出国便选择迈出国门,留学的目的和计划也更加明确。新东方《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排在中国意向留学人群的留学目的前三位的分别是“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更理性的留学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规划期越来越长。过去出国读研的往往是大三来签,甚至大四。但现在越来越多大一大二的学生来签约,筹备期可能是两年到三年,这说明学生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个变化,尤其最近这三五年,我觉得特别明显。”
越来越长的筹备期意味着留学家庭选择更加理性。孙涛在采访中提到,《2018美国门户开放报告》(New Open Doors Data)显示,三十余万在美中国留学生里,原本最热门的商科已经让位于计算机和数学相关专业排名第二,第三是则是工程类专业。前往英国、澳洲等地区攻读工程类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原本的“商科热”和“会计热”正在逐步降温。
“如果将‘黄金时代’定义为更理性、更健康的留学选择,那么这次疫情无疑会加速‘黄金时代’的到来。因为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必然使得部分并非为了学习先进知识或开拓视野,仅是出于盲从而倾向于留学的群体放弃留学的计划。”孙涛说。
出国留学 学什么?
新东方曾提出“三力”的概念,提示学生们出国留学前做好准备。“三力”指的是录取力、学术力和就业力,录取力中又分为“三宝”,即在校成绩、标化成绩和科研背景如实习经历、特长等,这些是出国前准备内容的框架和逻辑,也是新东方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基础。
而要真正全面地做好留学准备,学生们要准备的还不止于此,孙涛将自己的建议总结为文化适应意愿和抗压能力。
“出国之后,进入人家的地盘了,你愿不愿意去了之后去改变自己,去学习,去了解,这是意愿性很强的事情。”不少学生出国后仍然保持着国内的社交圈,交流范围比较局限,大多还是与中国伙伴交流,对这一点,孙涛还是不太赞同,在他心中,出国还是应该做好一定的态度上的准备,发现国内外的不同,学习他人的长处。“我不鼓励盲目的自信,欧洲去看一看,十年都不变,去了一趟哈佛,觉得哈佛也不过如此,这种就是挺不健康的心态。我特别希望大家拥有的心态是,出国后还是保持谦虚,愿意学习的心态,愿意了解文化的差异。”
 而疫情之中,抗压能力的重要性一下便显示出来,无论是新闻还是身边人的故事,人与人之间心态的不同,往往也导致学生们在处理生活中困境时应对能力不同。“我觉得第一国外没有那么可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信息不透明,小孩子比较小,心理上的压力能不能扛得住,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初留学生的孙涛,看当下新时代留学生,深感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对当时的他而言,文化上的冲击与交流是出国留下的最深刻印记。当时的中国物质条件尚不丰富,英国人对生活和品质的理解与国人大不相同。“我去了之后是个穷学生,打工时候的监工,一个老太太跟那儿包书皮包了二十多年,然后去了五十个国家旅游,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这在当时的中国年轻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孙涛留学期间与同学的合影
时过境迁,与21世纪初期相比,如今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不仅人数飞速增长,物质条件和留学目的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正如孙涛在采访一开头提到的那样,他们的选择更为理性和健康。“首先我们得承认,留学绝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孙涛对此并不讳言,在他看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获得。不过,有些能力在留学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或者只有在留学环境下才能得到。
正如未曾去过南方的北方人难以真正理解江浙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不曾迈出国门的人自然也无法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他将文化体验放在了第一位,“留学能让人获得全面、真实的跨文化沟通经验,有了这个,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彼此的不同。”
前沿知识、管理、技术的接触和体验也是出国留学的一大重要目的。“我们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过,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三十年,这个努力离不开艰苦奋斗,但没有对外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太可能实现。”
此外,面对不确定性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胆识、体验和自信也是海外教育的收获,“留学会帮助孩子建立起‘走到哪里我都可以适应和发展’的自信,是对‘中国心’的自信,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学术底蕴的地方读书,我们还可以学会谦逊和对真理、自由的尊敬。”
就业:一面新的大旗
出国留学只是人们迈向社会、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求学期间取得的成就,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在工作和人生中发挥作用。取得学位和证书,意味着人生下一个新的起点。近年来随着留学群体的壮大,“海归”的光芒在寻找工作的大队伍中,似乎已经变得黯淡,逐渐与身边的人群再无分别。在很多人眼中,留学的“溢价”正在消失。
孙涛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开始意识到只有个名校的标签并不代表什么,关键还是我们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意愿,但留学的‘溢价’肯定还存在”。招聘市场上的名校背景依然是更好用的敲门砖,在长线发展上,“海归”在薪酬和职位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无论在统计数据和印象中有多大的优势,留学归来的学子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将出国留学的经历真正转化为求职就业路上坚实的基石。“第一,同学们回国前要通过实习、科研和就业来提升自己的含金量;第二,回国心态好一点,从零做起,从长远来看,‘海归’在国内的职业发展三五年之后的成长性更强一些。”孙涛顺手给出了一个数据,根据新浪财经所做的调研,目前外企以及很多本土企业每一百个管理者中,海归在中层和高层的比例高于国内本土学生的占比。“所以我想给这些海归们一个信心,回国之后哪怕你一开始的底薪、职位不一定很理想,但是你要相信五年之后你的成长性会好于很多同龄人。”
孙涛向我们透露,今年8月份新东方将推出与北师大心理学部合作的测评,以游戏代替传统的问答模式,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倾向、性格能力、行为模式等,不仅用于测试申请专业倾向,更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毕竟,“现在更重要的是到了国外,能不能在国外的头部企业工作,把那里的工作经验,国际化的运作经验和事业带回到国内来,这是现在我们更加提倡的。”
在未来,帮助学生回国就业是一个还未得到全面开发的市场,也是新东方的一面大旗。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后,孙涛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为学生们寻找合适的学习机会。尽管为学生直接找到工作不怎么现实,但提供帮助让学生们的就业之路更加顺畅却是大势所趋,“留学后”甚至比“留学前”显得更重要些。“帮学生去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能够找到实习,这两块如果加起来,而且可以规模化,就找到希望了。”在行业中继续求索前进的孙涛,眼中充满信心。
采访摘要
《留学》记者:教育在您眼中的意义是什么?
孙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无论受教育者背景如何,美德、智慧、学识都是教育的目标,我们尊重人是因为“人”本身,而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打通更高的阶层。现在国内的基础教育也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我觉得是很好的回归。
对于教育本质的回归。再次引用哈佛校长演讲中的一段文字,校园里到底应该发生什么?“哈佛校园里的每一次对话,每一种互动,都透露着谦逊和希望。我们随时都愿意承认‘我不知道’,我们随时都愿意和伙伴们相向而行,面对挑战和失败,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一起憧憬成功的喜悦。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总是复杂而艰辛的。这个过程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勤奋的工作。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取的,且谁都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取得成功。”我想这是大学应该营造的一种互动的氛围。
《留学》记者:我们如何看待留学的意义?
孙涛:从留学百年历史来看,留学从不只是个人的独善其身,更多是肩负着学习图强的历史使命。现如今,融入了更多追求个人价值、开拓视野的元素,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现在全球化潮流遇到危机,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有了更多杂音,但越是在有分歧的时代,越要清醒地知道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谦虚、务实,向世界学习。当然,也要做好对外的宣传和沟通。
《留学》记者与孙涛
来源:《留学》杂志

记者:张影
监制:
李璨
责任编辑:云阳
·END·
扫描二维码
订阅杂志
微信号:liuxuezazhi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zuiyaojing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