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政不去,恶果难除;旧制不改,新政难立。是时候了!应该总结临床职称晋升制度和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实行40年来的经验教训。
“SCI论文正在毁掉一批年轻医生。”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对把SCI论文作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言犹在耳。今年两会上,又有多位代表提案方向对准了SCI论文。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院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成为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

葛均波院士认为,SCI至上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现象,甚至出现了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应该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一位兜售论文者与“医学界”编辑的对话
对于把论文与晋升、绩效、资源分配直接挂钩的做法,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也认为很不合适。近日,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你是一家很厉害公司的员工,不代表你最牛;人家来自小公司,水平不一定比你低,是同一个意思。”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健委主任马秀珍在今年的提案《改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议从四个方面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一、要破除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二、要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学术期刊,破除一味追求在国际期刊发表“顶级论文”的思想;
三、要改进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四、要注重基础性研究,以发表论文为主,创新成果鼓励在国内首发。
“论文至上”已经是一个顽疾。2017年4月,“浙江在线”在《医生的论文困局: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一文中,采访了杭州某三甲医院一位泌尿科医生,这位医生称,“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有些医生临床能力虽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数量很难晋升。”

2018年12月,“网易浪潮工作室”在《中国医生那么忙,为什么还得写论文》一文中写道:论文是医生晋升的硬指标。如果在河南,一个医生要晋升主任医师,就要发一篇SCI论文,或者在国内发三篇。在湖北,则要发表五篇文章。在上海华山医院,这个标准更是高到了三篇SCI。
手术做的好不如论文发的多,这种职称晋升标准甚至逼迫了一些优秀的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去年播出的《人间世第二季》中,有一集拍摄的场景是送别,一位优秀的医生辞职了,他的同事们与他道别。“医学界”之后采访了这位医生,辞职后他去了一家民营医院。只有本科学历,晋升无望是他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唯论文至上还催生了论文造假、学术不端。2017年,《肿瘤生物学》杂志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轰动一时,其中大多论文作者都是医生。近两年来卷入论文造假风波中的,甚至不乏院士。

对此,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特意在《科学与社会》上撰文《论文撤稿事件的反思: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分析撤稿事件背后的制度原因,他表示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是照搬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没学位就不能晋升,逼得年轻医生只能先做研究生拿学位。

秦院士在文中写道:
现在中国的年轻医生上班时忙于看病、安抚患者、警惕医闹、疲于检查、应付评比、积极完成创收指标,回家后杂务成堆、亲人埋怨、孩子辅导、丈母娘唠叨,忙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在这样的职业生态中,面临论文、学位、晋升等压力,个别人就急不择路,写论文拼凑数据、剽窃抄袭、捉刀代笔、弄虚作假,以图侥幸。可见,不解决社会深层问题,现状是难以改变的。弊政不去,恶果难除;旧制不改,新政难立。
是时候了!应该总结临床职称晋升制度和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实行40年来的经验教训。中国迫切需要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生,违背治病救人这一根本宗旨的一切制度设计和行政措施都应在改革之列!
秦院士和诸多医生连年的呼吁,终于在2020年得到回应。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但“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能否就此破除,还要多久才能破除?还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答案。
来源:医学界

作者: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责编:郑华菊
更多医疗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